黃鱔不僅僅是一種美食,而且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日本民間有“鱔魚治病有效”之說,稱“鱔魚是眼藥”。日本各地素有三伏天吃烤鱔魚片的習俗,這與中國“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相一致。黃鱔治病在我國、日本以及東南亞民間極為普遍。
【嶽陽樓】嶽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嶽陽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底,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首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嶽陽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自春秋以來就戰爭頻繁。漢獻帝十三年(208年),曹操下江陵以舟師追劉備至巴丘。後來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宋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被貶為嶽陽知州時重修嶽陽樓,邀請好友範仲淹作《嶽陽樓記》。範仲淹當時正被貶出京在河南鄧州任上,他應邀揮毫,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其起筆即為“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從此,嶽陽聲名鵲起,嶽陽樓也名滿天下。於是,人到嶽陽,必登臨嶽陽樓,非得親身感受一下嶽陽樓的風采不可。
景區大門前楹聯:“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是由明代詩人魏允貞所寫的五言絕句詩中的頭兩句,後兩句為“誰為天下士,飲酒樓上頭”。如今,人們進嶽陽樓景區參觀遊覽,可以跟當年“渴飲洞庭水,眠枕君山石”的呂洞賓一般,做一回“天下士”。以洞庭水為酒,彼此在“樓上頭”開懷暢飲,一起慢慢品嚐嶽陽樓這道博大精深的文化大餐。
登上巴陵古城牆,南麵的“南極瀟湘”牌坊與北麵的“北通巫峽”牌坊,均建於清代。兩坊間詠唱景物的聯語均為名家所作。北麵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撰聯,當代著名書法家李鐸書寫;南麵則是由清代大書法家張照撰聯,當代書畫大師劉海粟撰書。
嶽陽樓樓頂懸掛的“嶽陽樓”三字橫匾,是1961年毛澤東提議,請郭沫若先生題寫的,現已編入《中國名匾》一書。嶽陽市認真貫徹文物“修舊如舊”的保護原則,現在的建築還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解放後雖然多次修繕,都是原樣修整。尤其是為保護樓基,沿湖打下了一萬多根巨型混凝土樁柱,築起了總長1200米的4級石砌平台,開鑿了護樓排水溝,有效地解決了樓基下沉、地麵陷裂的問題,使今日嶽陽樓,依然能雄視八百裏洞庭湖,引發人們“憂樂天下”的思考。
嶽陽樓高21.35米,寬17.24米,進深14.56米,為四柱,三層,飛簷,盔頂,純木結構。中間的四根楠木大柱自樓底直貫樓頂,支撐著整座樓的全部重量,再以12根金柱為內圈,支撐二樓,周圍繞以20根木柱,彼此牽製成為整體,飛簷與屋頂用傘形架傳載荷重。三樓用如意鬥拱層疊相襯,拱托樓頂。全樓沒用一塊磚石,找不到一顆鐵釘,全都用木料構成門縫對榫,結構嚴整,工藝精巧,造型莊重。飛簷和樓頂,都是蓋的黃色琉璃瓦。各層簷麵都有四條脊,第一層脊上飾以荷花、蓮蓬,翹首為鳳凰;第二層為昂首的龍頭;第三層飾以卷草,翹首為回紋形如意祥雲。整個樓閣重簷鼇突,藻井鎖窗,雕梁畫棟,丹柱彩楹,金碧輝煌,莊嚴壯麗。特別是三樓樓頂,很像古代將軍的頭盔,被稱為盔頂,這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是相當罕見的。整個嶽陽樓的建築在美學、力學、建築學、工藝學方麵都有驚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嶽陽樓天下樓"的美稱。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是天下名樓,為什麼隻建了三層呢?據說當時修建者是取天時、地利、人和之意。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在1700多年前的東漢建安二十年,東吳的孫權為了和劉備爭奪荊州,派魯肅率領萬名將士,駐守戰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嶽陽,魯肅在洞庭湖操練水軍,並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築堅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揮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這就是嶽陽樓的前身。
進入主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家神馳已久的《嶽陽樓記》的雕屏,它由12根紫檀木組成。前麵說到,嶽陽這一名稱是在唐朝時才有的,這時期,李白、杜甫、劉禹錫、李商隱等才華橫溢的風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羈的遷客騷人相繼而來。他們登樓遠眺,泛舟洞庭,奮筆書懷。李白寫道:“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李商隱也感歎道:“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嶽陽樓。可憐萬裏堪乘興,枉是蛟龍解覆舟”。正是這些名章麗句,使嶽陽樓逐漸聞名起來。
但是,嶽陽樓開始真正名揚天下,是在北宋藤子京重修,範仲淹作《嶽陽樓記》以後。慶曆四年,藤子京被貶為嶽州知府,他上任後便籌辦三件大事:一是在嶽陽樓下修築堰虹堤,防禦洞庭湖的波濤;二是興辦郡學,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嶽陽樓。藤子京文才武略兼備,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為著”。於是,他想到了與自己同中進士的好友範仲淹,便寫了一封《求記書》,介紹嶽陽樓修繕後的結構和氣勢,傾吐了請求範仲淹作記的迫切心情,並請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抄錄了曆代名士吟詠嶽陽樓的詩詞歌賦,派人日夜兼程,送往範仲淹當時被貶的住所河南鄧州。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他和藤子京一樣,因為主張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擊。他接到藤子京寄來的信件後,反複閱讀,精心構思,終於寫出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這篇文章全文雖然僅368個字,但是內容博大,哲理精深,氣勢磅礴,語言鏗鏘,字字珠璣,成為千秋絕唱,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更成為傳世名句,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積澱。《嶽陽樓記》以其至高至上博大的思想內涵和無窮的藝術魅力,流傳千古而不朽,滋養著人們的心靈。滕子京接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後,喜出望外,當即就請著名書法家蘇舜欽(字子美)書寫,並請著名雕刻家邵竦將它雕刻在木匾上。於是樓、記、書法、雕刻並稱“四絕”。可惜原雕屏毀於宋神宗年間的一場大火。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嶽陽樓記》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書法家、刑部尚書張照書寫的,但眼前這幅不是真品,至於真品在哪裏,我等會兒告訴大家。
一樓大廳內除了顯眼的四根楠木大柱以外,樓的四壁還懸掛著古今名家吟詠嶽陽樓的楹聯。樓堂正中的這副,是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寫的,是嶽陽樓最長的一副。這副對聯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請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岩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上聯以“一樓何奇”起首,列舉了詩聖、名儒、賢吏、酒仙在嶽陽樓所留下的詩文政績和傳說,抒發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感慨;下聯則介紹巴陵的名山大川、雄關險邑。
來到二樓,人們可能發現二樓也懸掛了一副《嶽陽樓記》雕屏。這是為什麼呢?關於嶽陽樓的這兩幅雕屏的來曆,這裏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清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黃凝道主持重修嶽陽樓,還請了大書法家張照題寫《嶽陽樓記》,並請有名的雕刻家將其用紫檀木精雕細刻成屏風懸於嶽陽樓。不料後來,嶽陽來了個姓吳的知縣,看中了嶽陽樓上的《嶽陽樓記》雕屏,便用重金賄賂一個民間藝雕高手,花了17個月時間精心臨摹,秘密仿製了一組雕屏贗品。兩年後,吳知縣趁調離嶽陽之機,偷梁換柱,攜帶家小和張照的雕屏真跡,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沒想到船行不久,風雨大作,船被風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馬嘴段,因為雕屏是紫檀木製成所以全部沉入水中。
後來湖水幹淺,一個漁民在那裏捕魚,竟將其撈起。搬回家時,正好碰上當地名士吳敏樹,吳敏樹一看,大吃一驚,“哎呀,了不得,你們把張尚書的墨寶給打撈上來了。”這事一下子就轟動了嶽陽城,於是吳先生就按十兩銀子一塊,把12塊雕屏買了回來。
吳敏樹把雕屏運回家後,發現“然則何時而樂耶”一句中少了個“樂”字,“漁歌互答”一句中少了“歌、互”二字,可能是在湖底讓石頭給磨掉的,於是臨摹了三年,才把這三個字補上去。吳敏樹非常重視這一寶物,他臨終時一再囑咐兒孫,等到天下太平時,一定要將雕屏送上嶽陽樓。這事一拖就到了北伐戰爭後,當重修整嶽陽樓時,縣府才用120塊銀元從吳家購回。“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要將這副封建時代的雕屏砸毀,職工為了保護它,便用石膏將字跡掩去,上書毛主席詩詞《滿江紅》,這樣,雕屏才逃過了又一劫難。從此,真雕屏掛在二樓,假雕屏就掛在一樓。
【鏈接】吳敏樹(1805~1873),清代散文家。字本深,號屏南,巴陵(今湖南嶽陽)人。道光十二年舉人。曾官瀏陽縣(今湖南瀏陽市)訓導,不久辭歸。專治古文。與曾國藩交往較深。他的文章接近桐城派,但不以桐城相標榜。文筆清麗流暢,當時即享有文名。有《柈湖文集》。
麵對真假兩組雕屏,範仲淹的才思,滕子京的抱負,黃知府的業績,以及吳知府的貪婪和吳敏樹的高潔,都能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
那麼張照又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重書《嶽陽樓記》的呢?話說清乾隆八年(1743年),嶽州知府黃凝道主持重修了嶽陽樓,樓修如昨,重現昔日光彩,黃知府十分滿意。卻有一憾事,就是原來蘇子美所書、邵竦所刻的《嶽陽樓記》雕屏已毀於大火,假如能在二樓重掛上一組堪與往昔媲美的《嶽陽樓記》雕屏,就將使名樓大增異彩。可是遍尋天下,有誰能堪此重任?正在他為之冥思苦想之際,忽報近有欽差大臣張照將解運皇糧路經嶽州,他一聽大喜,拍手慶賀說:“皇天有眼,嶽陽樓有幸,寫雕屏的人來了!”
張照是有名的大書法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90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乾隆帝曾誇他“王羲之之後隻一人,除了張照誰能比?”
誰知張照的官船剛一靠岸,就對迎接的官員說:“皇命在身,不敢多留,隻待一瞻古樓即便動身。”黃知府一聽,隻得陪欽差大人登樓參觀。到了三樓,張照隻憑欄遠望了一下湖景,隨即下樓,準備登船。就在這時,一陣狂風從湖麵掠過,白浪滔天。張照甚驚,黃知府以手扶額心想:“天助我也!”他告訴張照,這是重陽暴,前三後四,估計七八天內不得行船。否則,檣傾楫倒。張照隻得令船隊泊岸。黃知府為欽差張大人洗塵。
黃知府一邊勸酒,一邊曆數曆代文人墨客賦詩嶽陽樓的盛況,還特地叫他看了李白寫的“天水一色,風月無邊”,說“自古以來,敢在嶽陽樓賦詩題壁者皆為曆代大家,等閑之輩莫敢問津”。他越說越激發了張照的好勝心。末了,黃知府長歎一聲說:“今嶽陽樓名滿天下,乃範文公的千古雄文《嶽陽樓記》也,想當年,滕子京修樓,文正公作記,蘇子美書丹,邵竦篆刻,號稱天下四絕,孰料後毀於兵火。四絕絕跡,自此數百年來,無人敢來再舉前朝盛事。下官不才,敢效滕侯修樓,然我遍請天下竟無人敢重書《嶽陽樓記》。遂使四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嗚呼,惜哉!”
酒過三巡,張照略有醉意,這時就再也忍不住了,盡管平日謙慎輕易不肯揮毫著墨,現在卻要顯本朝第一大手筆之威風,連聲大叫:“拿筆來,老夫今日要獻醜了。”黃知府大喜過望,將早已準備好了的筆墨紙硯一起送上來,他一拱手說:“張大人自是大手筆,下官有眼不識泰山,多有得罪。”“非關貴守之事,乃老夫自要現醜。”隻見張照筆走龍蛇,當寫到“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時,筆力愈加酣暢遒勁,連叫:“拿酒來,拿酒來!”黃知府親手斟滿一大碗遞上,他一飲而盡。筆鋒到處,鐵劃銀鉤。正是如此,才有張照的絕世墨寶在二樓陪伴著嶽陽樓。
三樓為嶽陽樓的頂層。正中間懸掛的是毛澤東手書杜甫《登嶽陽樓》詩的條屏,你看它布局嚴謹,筆意奔放,深得懷素狂草遺風,且又自成一格。實在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懸掛於此,使嶽陽樓更是錦上添花。
憑窗遠眺,可領略“銜遠山,吞長江”的磅礴氣勢,欣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湖光山色。看看李白所撰寫的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再看看洞庭湖水天相接,無邊無際,不正是最絕妙的詮釋嗎?
傳說當年李白來到嶽陽樓上,見壁上有過路老者留下“一、蟲、二”三個字,許多人不解其意,便問李白。憑詩仙的曠世奇才和敏捷神思,馬上悟出此聯,說:“一者天水一色也,蟲、二加個邊不就是風月無邊嗎!”這既是美景的真實寫照,又為這美景增色不少,這就是詩仙!眾人一齊稱讚,並請李白留下墨寶,李白欣然提筆,於是便寫下了“天水一色,風月無邊”這副對聯,落款“長庚李白書”。
【君山】古稱洞庭山、湘山、後稱君山。為何稱君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愛情故事和偉大詩人屈原《湘君》、《湘夫人》等詩篇的巨大影響而得名;另一說法是因為曆史上許多皇帝都曾來過君山。如軒轅帝來君山鑄鼎煉丹、秦始皇來君山封印、漢武帝來君山射蛟和求仙酒、乾隆帝則在此考侍臣……因與帝王有緣,故名“君山”。君山總麵積0.96平方千米,海拔68.6米,有5井4台36亭72峰之說。
【君山銀針】早在1955年參加國際博覽會就獲得金質獎,以其“芽身黃似金,芽尖白如玉”被譽為“金鑲玉”。唐代以來,君山銀針便為貢品。清《巴陵縣誌》記載:“邕湖,諸山舊產茶,謂之邕湖茶,君山茶是邕湖茶中最名貴者”。相傳文成公主赴吐蕃和親時就帶有邕湖茶,乾隆皇帝愛君山茶至極,特規定“每歲貢邕湖茶十八斤”的標準。《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中,就有關於君山銀針的一段故事:(……寶玉留神看她是怎麼行事。隻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裏麵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道:“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嚐嚐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當年賈母不吃至為名貴的“六安瓜片茶”,而喝“老君眉”就滿意之極了。“老君眉”是什麼茶呢?“老君眉”即“君山銀針”的別稱也。連泡茶的水和茶具都很有講究,可見君山銀針的名貴了。
君山銀針茶品質超群,源於其地理位置好,采摘、製作工序嚴密。曆來就有“九不采”的規定,即雨天不采、風傷不采、蟲傷不采、細瘦不采、不符合長短不采等等。
君山銀針茶色澤金黃,葉壯勻齊,銀茸密附,甘醇清爽。據檢測,君山銀針內含20多種氨基酸和多種有機成分,長飲此茶,可以防癌抗癌。它不僅品茗味好,更是一種觀賞茶。用開水衝泡於玻璃懷中會悉數衝向水麵,芽尖朝天,直挺豎立,懸浮懷中,謂之“萬筆書天”;繼而相繼下沉,酷似鮮魚吐珠,群筍出土,謂之“刀槍林立”;最後根根豎立杯底,如百花爭豔,謂之“菊花盛開”。如此茶中奇觀,不由讓人不忍“暴殄天物”。
【金龜】又叫金甲龜,原名躡龜,又叫芝龜,產於秀麗而富於神奇色彩的君山島。它在動物分類學上屬爬行類動物,這種龜的龜板與一般的烏龜不同,在接近腹部的龜板有條裂縫,將龜板從中間分為兩段,由皮連接兩端,活動自如。這種龜既美麗又清潔衛生,沒有一般烏龜身上的那股臊氣。有人將捉來的小金龜放入衣箱內,可以超到防蛀的作用,且沒有排泄物,兩三年不喂水和食物也不會餓死,因此,有“千年金龜”的美稱。金龜還是一種高級滋補品和珍貴的中藥材,肉可以食用,龜甲可以製成補陰丸、活絡丹、再造丸等,營養十分豐富。
【柳毅傳書】傳說唐儀鳳年間(676~679年),有一書生,赴京應試落榜而歸,途經涇陽時遇一美貌女子在道旁牧羊。但此女愁眉不展,似有滿腹心事。柳毅追問她,方知其為洞庭龍君之女,因其夫涇陽君暴虐凶殘,竟被逼終日牧羊。龍女見柳毅誠實可信,懇請他為其傳書洞庭。柳毅按龍女所說找到一顆橘樹,擊樹三聲,果然有武夫出水領柳毅進入洞庭水府。洞庭龍君聽說愛女受辱,痛恨擇婿不當。龍女之叔乃錢塘龍君,聽柳毅說完便化赤龍奔涇陽而去,一怒之下滅了涇陽一族,救出侄女。龍女回到龍宮,錢塘龍自恃強力,硬要柳毅與侄女成婚。柳毅生平最恨恃強威逼,於是辭歸故裏。與龍女惜別時,見其楚楚動人,依依不舍,自己也陡生惆悵之情。後來龍女化為民間女子尋來與柳毅成婚,有情人喜結連理。而柳毅跟隨武夫進入龍宮的那個地方,據說竟是君山龍舌山尾的一口井,被稱做柳毅井。
【鏈接】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1985年重建後,高聳於蛇山之巔,如黃鶴,翹首振翅,頗具匠心。滕王閣和嶽陽樓各有名人名文一篇,膾炙人口,婦孺耳熟能詳,而黃鶴樓雖然有李白、崔顥的詩歌,但文化內涵比較單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黃鶴樓因黃鶴得名。老道駕鶴飛升的傳說在崔顥“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渲染下,又加之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顥題詩在上頭”,使黃鶴樓更令人向往。傳說很久以前,這兒叫黃鵠磯,辛老夫妻開了一個小酒店,酒好,風景美,人也誠信,顧客自然盈門。其中有一老道常來白喝酒,可辛老夫妻總是熱情接待。一天老道用橘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老夫妻按其吩咐,一拍手,黃鶴竟然從牆上下來了,還盤旋起舞為客人們助興起來。從此,小酒店總是賓朋滿座。後來老道故地重遊,拿出銅笛對著黃鶴吹了一曲,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鶴起飛舞,老道遂駕鶴飛升而去。辛老夫妻知恩思報,以賣酒的錢修起一座黃鶴樓。這一故事使人在登高賞玩、消閑娛樂時,更多地感受到傳統美德的魅力。
如今黃鶴樓內外,黃鶴或以銅雕、或以木雕、或以陶繪形式表現“樓未成時先有鶴”,讓遊人不再有“黃鶴一去不複返”的遺憾,而有“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的美妙享受。
滕王閣名揚天下,僅憑王勃一篇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1989年,滕王閣重建時,除了展示磅礴大氣、富麗堂皇的樓閣風格外,《滕王閣序》的內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王勃的《滕王閣序》717字中,前後寫景296字,反映文人命運社會現實的301字,應酬宴會的僅58字。尤其是前半部分描寫的是南昌的山川形勢、天文星野、綺麗景色,後半部分則借古喻今,由己及人,聯係自己身世命運,涉及到馮唐、李廣、賈誼等眾多曆史人物故事和坎坷命運,用了40多個典故,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抑鬱和報國誌向。27歲的王勃“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卻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他從贛江乘舟而來,英年浩氣,神態嚴峻,褒衣博帶,衣襟飄逸。
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滕王閣的建造者滕王李元嬰在創建滕王閣時不僅把漢族歌舞、西域歌舞、宮廷歌舞帶到江西,從而推動江西歌舞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他精通繪畫,尤其是工筆重彩的蝴蝶,被後世尊稱為“滕派蝶畫”,五樓大廳便是他的《滕王百蝶圖》。
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就表明其心甘情願以位列王勃之次為榮,這是對王勃的最大褒獎。現在《滕王閣序》刻在大廳正中,而《新修滕王閣記》則刻在閣下牆壁之上。兩位大家的文品、人品,為滕王閣增色不少。而“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對聯是1962年9月17日毛澤東書寫後贈送毛岸青和邵華的。1989年滕王閣重建時,從毛岸青和邵華處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