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編者按:該線路為長沙——湘潭——株洲——衡山。沿途包括湘潭、株洲、衡陽、南嶽大廟、衡山等相關介紹。
【湘潭】位於湖南中部,全市總麵積5016平方公裏,人口280萬,轄湘潭縣、湘鄉、韶山兩市和雨湖、嶽塘城市兩區。與長沙、株洲互成“品”字狀,構成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長株潭“金三角”地區。
湘潭古稱潭州,曾為江南名鎮,是商貿雲集之地,素有“金湘潭”之稱。因盛產湘蓮(其中寸三蓮為曆代貢品),早在1995年就被國家授予“中國湘蓮之鄉”的稱號,故湘潭又稱“蓮城”。現在,湘潭已成為湖南的重要工業城市,擁有全國最大的電機、氟化鹽、錳鐵生產基地和較強的精細化工生產能力。
湘潭名聲在外並非因古老,而是因為其為虎踞龍盤之地。“湘潭”二字始於南北朝,隋朝沿襲置縣,故治在今攸縣西北一帶,唐朝移置今縣址。元朝一度改設州,入明恢複縣製。曾國藩大辦團練至成氣候,基地在湘潭;而才高八鬥、詩文獨領風騷的王闓運以及“曠代逸才”楊度,故裏也在湘潭;共和國兩員大將陳賡和譚政,皆湘潭人。中國畫壇一代宗師齊白石、“黎氏八駿”、十大元帥之一彭德懷、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等都是從湘潭走出的。
【鏈接】上世紀80年代,湖南提出了長(沙)株(洲)(湘)潭經濟一體化的目標。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體製機製上存在的問題還不少,發展方式的轉變一直受製於體製機製的轉變。要切實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將經濟體製改革與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路子。經過深入調研,並爭得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湖南省委、省政府確定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主題,在長株潭城市群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2007年底,國家正式批準設立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為我省特別是長株潭城市群又好又快發展帶來了重大曆史機遇。
專家說,長株潭經濟如同湖南經濟的引擎,決定著湖南經濟快與慢,穩定與健康。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主導區域間的經濟競爭,更多的是城市群之間的博弈。長株潭的曆史形成,對於現在的發展競爭而言仿佛是上天的賜予,為湖南在全球化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搭建好了起飛的大平台。
經濟一體化,新型工業化是第一推動力。長株潭分布著我省重量級的工業園區和50%的產業集群,三市產業分工已現雛形。在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大框架下,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食品、生物製藥為主,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基礎化工為主,湘潭則以黑色冶金、精細化工為主,產值占當地規模工業的比重都在70%以上。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成為長株潭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也推動著全省產業優化升級。
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長株潭作為一個整體,正吸引世界投資商的眼光:32家世界500強企業進駐長株潭。落戶長株潭的世界之最就有世界鋼鐵大王——米塔爾(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製造企業,被稱為“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公司);“零售帝國”——沃爾瑪(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爾瑪,最初隻是一家從別人手中購買的小型雜貨店,經過多年發展,成為當今世界零售業界當之無愧的霸主);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是世界500強企業,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傳媒帝國——時代華納(是全球最大的文化傳媒集團,擁有美國在線、華納兄弟、時代雜誌、HBO和CNN電視台等)。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湖南有高校82所,長株潭三市為51所。在湘院士28人,全部集中在這裏。嶽麓大學城群聚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礦治研究院等10餘萬精英。而由湘潭大學、湘潭工程學院等4所本科院校為主載體的湘潭大學科技園,連同國有大中型企業、各類科研機構,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7萬人。兩個大學城僅距17公裏,一個近20萬人的湖南“矽穀”,在中國獨一無二。湖南省委為長株潭的發展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努力把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為重要的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打造在全國較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城市群”。
【王闓運】(1832~1916)字壬秋、壬父,號湘綺,湘潭人。相傳出生時,其父夢見神榜貼於門上日:“天開文運”,因此以闓運為名。他是被後人譽為“霸才雄筆固無倫”的晚清大才子,少負盛名,敢為直言,頗有古之狂上品性,是清末民初的經學大師、文學家、教育家。
據野史記載,曾有三人讓曾國藩心神不定、寢食難安:一是洪秀全、二是慈禧太後、三是王闓運。他雖為泥木匠之子,卻有大家風範。25歲考中舉人,是典型的讀書料子。他先是結交了湘中第一人曾國藩,隨後結交了朝中第一人肅順,再後結交了川中第一人丁寶楨。王闓運極力慫恿曾國藩對禦座的覬覦之誌,不要急於攻打太平軍,養寇自用,將天下大局逐漸導向三足鼎立之勢。但曾國藩作為一代理學宗師,臣忠子孝的思想深入骨髓,加上他奉行的三字真經“慎、忍、誠”,曾國藩經再三權衡,最終放棄。曾國藩未肯采納王闓運的大計,或許是膽魄不足,或許是深知清王朝大限未至而避禍求福。
王闓運後來對自己的帝王學和縱橫之術自嘲道:“去天堂,你的帝王學更派不上用場,還是去地獄吧,所有人間的專製魔王都在那兒蠢蠢欲動呢,你不愁找不到大顯身手的機會!”30歲不到,就心灰意冷了。(後來楊度繼承他的學說,在政治上竟是同樣際遇。師徒倆真的是生不逢時,空懷理論抱負卻派不上用場,竟找不到大顯身手的機會。)1864年他“暫隱衡山十二年”(直到1879年他應四川總督丁寶楨的邀請入川辦學),開始埋頭編寫方誌,研究經學,就拿經學方麵的研究專著來說,就有十多種。但最為人稱道的卻是用了整整六年時間寫成的《湘軍誌》。因為《湘軍誌》一書,王闓運名滿天下,也謗滿天下。他曾感慨地說:“修史難,不同時,失實;同時,循情。”他的筆下,清廷官吏多數昏庸無能,綠營兵和湘勇則貪殘成性,例如大將曾國荃和劉坤一,前者無異市中之屠夫,後者有似鄉間笨伯。
王闓運從弱冠之年以至壽終正寢,交結天下豪俊,常為王侯將相的座上賓。但他傲骨錚錚,從不摧眉折腰事權貴。有一回,湖南巡撫端方拿出一隻珍藏多年的古瓷瓶給王闓運欣賞,王闓運把玩一番後,即興調侃道:“這古瓶的確年深月久,見過了不少世麵,可它的形狀既不端又不方,真教人拿它沒辦法!”;另一位湖南巡撫陳寶箴也跟王闓運有交情。陳寶箴是江西人。一次他跟王闓運談及瀟湘之地盛產人材,再三表示歆羨。王闓運環顧了一下周圍的仆人,神秘兮兮地對陳寶箴講:“別看這些下人現在卑賤,穿布衣,幹粗活,一旦行時走運,也可以做總督當巡撫的”;民國初年,一回馬車經過新華門,王闓運抬頭喟歎道:“為何要題此不祥之名?”同行的人大吃一驚,趕緊問他何故有此一歎。八十高齡的王闓運說:“我人老了,眼睛昏花了,那門額上題的不是‘新莽門’嗎”?“莽”字與繁體“華”的確形似。王翁話中藏話,弦外有音,暗示袁世凱若蓄意稱帝,其下場很難好過西漢的王莽;王闓運八十大壽時,賓客盈門,湖南總督譚延闓穿著挺括的西裝到湘綺樓來道賀。王翁身著一套前清的袍服出門迎接,令譚延闓大惑不解。王翁調謔道:“我的衣服是外國式樣,你的衣服難道是中國式樣?”
【楊度】(1874~1931)出生於湘潭縣薑佘鎮。早年曾躋身於王闓運門下修習帝王學,在日本留學期間受英國、日本君主立憲製的影響,形成君主立憲思想。楊度曾與孫中山辯論中國革命問題數次,不願與孫中山合作,但將黃興介紹給孫中山,促成孫黃合作。及中國同盟會成立,拒絕參加,仍堅持走君憲救國之路。不過他與孫中山、黃興、梁啟超等都有深厚的私交。後來袁世凱垮台,楊度還去上海拜見了孫中山。就連洪憲王朝的終結者、袁世凱的掘墓人,給楊度政治生涯致命一擊的蔡鍔去世時,楊度還寫了一副挽聯:“魂魄異鄉歸,於今豪傑為神,萬裏河山皆雨泣;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功已滄桑。”楊度拋開敵意向蔡鍔奉獻哀忱,可見其胸襟並不褊狹。
當年梁啟超作《少年中國說》,舉世一讀而心驚;楊度作《湖南少年歌》,眾人一唱而血沸。從《湖南少年歌》看出楊度起初是向往共和國體的,直到後來才執著於君主立憲。楊度的《君憲救國論》說:“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袁世凱大為讚賞,贈“曠代逸才”匾額。真要論人才,袁世凱更欣賞梁士詒。梁士詒與楊度兩人曾同期赴考,可是梁士詒姓梁啟超的梁,康有為原名祖詒,他名士詒,正好是“梁頭康腳”。他倆的優等第一名和第二名竟由慈禧認為“選士不嚴,品流龐雜”,於是推翻重來,梁士詒、楊度因此落了榜。從此楊度就認定梁士詒是他仕途上的頭號克星。
籌安會的願意是“籌一國之治安”。籌安會發起前數日,袁世凱召見楊度,意味深長地說:“共和已難以維持,你何不在外麵約集一些人鼓吹鼓吹。”由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號稱“六君子”)為主組織的“籌安會”成立後,先是導演了一台祭天祀孔的鬧劇,又召集了一次非法的“國民代表大會”,舉行國體投票表決案。梁士詒則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授意各地官員士紳大力勸進,強烈要求袁世凱做皇帝。全國進步輿論為之騷然,紛紛指責楊度等人“莠言亂政”,“乃國民之公敵”,請求袁總統將他們“明正典刑”。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袁世凱倒行逆施,不僅鬧得眾叛親離,而且招致天怒人怨。嚴範孫是袁世凱數十年的患難至交,聽說老友打算穿龍袍,不由得感歎道:“吾不料總統之為人竟如此!近來種種之行動,令我愈看愈絕望。”袁世凱要稱帝,不僅一些老朋友、老部下反對,連他最寵愛的二兒子袁克文也不表讚同,後者多次苦諫。他不忍心認父作賊,便在《感遇》一詩中諷勸道:“絕憐高處有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在國人譴責聲浪的強力衝擊下,短命的“洪憲”王朝隻存活了83天。據說袁世凱抱恨歸西時,大呼:“楊度誤我!”在楊度看來,英國是第一個實行君主憲政的國家,它的富強有目共賭;而日本實行君主憲政不到一百年就成為強國,這也是事實。他沒有看透的是袁世凱早已被封建專製主義淪骨浹髓,君憲救國隻能是楊度們的一廂情願。投資給了曾出賣戊戌六君子、最不講人間道義的袁世凱,最後肯定是血本無歸。“小羊”(楊度)與“老猿”(袁世凱)純屬自由戀愛,其間並沒有強奸和誘拐的絲毫痕跡。籌安會成立未久,天津《廣智報》上便登出題為《走狗圖》的漫畫,對籌安會中四大金剛——楊度、胡瑛、孫毓筠、嚴複,進行了公開的“剝皮”。楊度對此不以為侮,聲稱:“怕人罵者是鄉願,豈能任重道遠?我等倡助帝製,實行救國,自問無愧於心,又何必在乎那些胡言亂語?即以‘走狗’二字論,我是狗也不狗,走也不走的。”他們連袁氏的“走狗”也願意為之,而且樂此不疲,現在看來是何等的不智和不值。恩師王闓運也大搖腦袋,稱這位得意門生急功近利,過於憨直,是“自謂不癡”的書呆子!
“洪憲”王朝土崩瓦解之後,楊度後來參加過“反帝大同盟”、“中國互濟會”和“中國自由大同盟”,出麵營救過《京報》主筆邵飄萍、名記者林白水和北大教授李大釗。他古道熱腸,為援助死者的遺屬,甚至賣掉了自己的一座四合院。後來經潘漢年介紹,周恩來批準,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候成為中共秘密黨員。楊度入黨之時,正值白色恐怖猖獗,他作好了隨時為革命獻身的準備,將母親送回長沙,將妻子遣居蘇州。自己單身居上海,利用他所特有的廣泛社會關係,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為革命做了不少別人難以替代的工作。後來,楊度入黨的事逐漸為外人所知,於是有人說他投機。他對當時黨派去同他聯係的人說:“我是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候入黨的,說我投機,我投的殺頭、滅族的機。”
【曾國藩】今有學者認為:從古到今,中國稱得上聖人的有三個人:孔夫子、王陽明、曾國藩。孔夫子以道德文章潤澤中華文明三千年,其聖人地位無可動搖;王陽明攜陽明之學盡洗程朱理學之積弊,既能破山中賊又能破心中賊,獨步明清五百年;曾國藩生前就拜相封侯且著作等身。蔣介石也常說:“平生隻服膺曾文正公”;青年毛澤東在1917年的讀書筆記中坦承:“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鎮壓太平天國時就有人送其綽號“曾剃頭”。到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麵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史學界斥他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等等。章太炎則評價他為“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圍繞曾國藩的爭議還將延續下去。沒有引起後人的爭議,迅速被人遺忘,這樣的人盡管功業顯赫,也是不能被稱為聖人的。
曾國藩,1811年出生於湖南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28歲中了進士後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的仕途暢通與他好學有關,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搜求,不恥下問,博覽曆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官吏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認為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尤其他提出治理天下之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才,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又須皇上以身作則。
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鹹豐二年12月,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鹹豐四年(1854),湘勇練成水陸兩軍17000多人,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行政之要,首在得人”,“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後均有一定影響。他提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八字家訓”,反映了他“修身、齊家”的封建道學思想。其家書、日記,人頗稱道。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先自治,後製敵”,“先拔根本,後剪枝葉”。
正是當年的曾國藩,使清王朝延長了40多年的壽命!但它卻是將改造中國的機會留給了未來優秀的革命家,如孫中山、黃興等人,盡管這些根本不是曾國藩們的主觀願望!如果當年由“青”(清)轉“紅”(洪)了,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鏈接】汽車走107國道,一路會經過易俗河、中路鋪、白石鎮等等。易俗河古稱“洛口”,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此住了一宿,因而得名,後取移風易俗之意而稱之為易俗河。唐天寶年在此建縣城,明清為湖南重要“米市”;中路鋪鎮古為驛站,因居長沙至衡陽古道中點而得名。石潭壩(原來也是鄉鎮,後來4個鄉合成中路鋪鎮)有著名的“黎家八駿”故居;白石鄉距湘潭縣城易俗河鎮及南嶽衡山都僅40公裏。1995年撤區並鄉時由原來的白石鋪、馬家堰兩個鄉合並為白石鄉。白石鄉已於2007年5月更名為白石鎮。
【齊白石】據說很多年前,一塊隕石從天空呼嘯而下,偏偏砸在湘潭縣白石鄉杏花村的一個水塘裏。於是當地人覺得奇妙,便將那水塘取名星鬥塘。後來這裏出了個齊白石,小小山村因此而名播海內外。齊白石出身貧寒,靠勤奮和不懈努力成為中國現代繪畫史上一位大師(他一生作畫可以說沒有節假日可言。隻是在抗戰時滯留在南京期間,聽說母親去世悲痛不已,方才停工三天)。他的繪畫分為山水、人物和花鳥魚蟲三部分。其中以花鳥魚蟲成就最高,名聲最大。他不僅在繪畫上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而且詩、書、印造詣極高,被稱為自清以後,近代印章流派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
1953年文化部授予齊白石人民傑出藝術家榮譽稱號,同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協會第一屆主席;1955年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他通訊院士的榮譽;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齊白石國際和平獎;因其在藝術領域的傑出成就和對世界的廣泛影響,在他逝世後五周年的1963年,齊白石誕辰100周年之際被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當年的齊白石,人稱“芝木匠”,在湘潭四鄉攬接些雕花的木工活兒做,因為心靈手巧,別人搞不掂的手藝他也能搞掂,漸漸有了名聲。見別人畫像,就去寫真,竟然除了形似,還能神似。當地大名鼎鼎的紳士、人稱“壽三爺”的胡沁園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他大好的天賦被白白糟蹋了,就主動找上門來,問他願不願意學習正宗的繪畫。芝木匠回答說讀書學畫,我是很願意,隻是家裏窮,書也讀不起,畫也學不起。來人說那怕什麼,你要有誌氣,可以一麵讀書學畫,一麵靠賣畫養家,也對付得過去。你要是願意的話,等這裏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來談!芝木匠二話沒說,當即焚香磕頭便拜認了這位啟蒙老師。胡老師先為他取名“璜”,字“瀕生”,再跟他談繪事、書法、金石、詩詞,齊璜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那時,晚清大才子王闓運門下已收了鐵匠張正陽和銅匠曾招吉,再加了這個芝木匠,正好湊齊“王門三匠”。一天跟他一起學印的“黎氏八駿”的父親黎鬆庵說他不學印了。齊璜便問他為什麼,黎鬆庵回答說壞眼睛便從此就輟學了。齊璜後來感歎道:“我當時的家境要是跟鬆庵一樣,也就沒有今日了。”齊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稱齊白石。
人們最最佩服白石老人的並非其勤奮多產,而是他57歲時衰年變法的勇氣。白石老人衰年變法,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工筆畫越來越不滿意。他最欣賞最喜歡的畫家有徐渭、石濤、八大山人、黃慎、吳昌碩等人,都屬於藝術個性鮮明,反對墨守成規,能別開生麵的丹青巨擘。幾經琢磨,白石老人領悟到“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傳神”,“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要一變百變,才能獨具一格”。齊白石衰年變法強有力的讚成者和推動者是大畫家陳師曾。他相信齊白石如此天縱奇才,能打破定式,成就未可限量;大師徐悲鴻也讚成齊白石衰年變法。事實最終證明,正是有了這些大師級人物的支持,衰年變法終於是大功告成了。
齊白石50多歲初入京城。有一次,他去應酬,由於穿著普通,被人冷落一旁。齊白石正在留與走兩難之際,大明星梅蘭芳來到他身邊並對他十分恭敬,總算將他剛丟的麵子撿回來了。(後來齊白石出於感激,精心畫了一幅《雪中送碳圖》,贈送給梅蘭芳,題詩中有這樣兩句:“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當時齊白石的畫名受限,畫價每幅隻有兩塊銀元。陳師曾卻將他的畫帶到日本開了個畫展,展出的畫作竟賣得天價。這使齊白石不僅名揚海外,在國內也產生了巨大的反響。陳師曾的知遇之恩,齊白石是終生難忘。
齊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畫,不拘一格,饒有變化。齊白石心中繪畫是寂寞之道,必須心境清逸,不慕官祿,於繪事才能精益求精。他的誌趣在彼(藝術)不在此(官祿),他出身卑微,但從未因此自慚形穢:他同情一切弱者,悲憫及於蟲蟻,平生最看不起那些大耳闊麵、好作蟹行的官場中人。齊白石一生儉樸,於銀錢事不肯輕信旁人,他總疑心這世間馬麵牛頭無所不在。弟子李若禪說,齊老師對於藝術之外的事都很“傻”,常受人騙。那時因國家動蕩,鈔票驟然變成廢紙乃是常事,齊老師不知丟了多少血汗錢,才想到要買黃金。他不瞞我,讓我看買來的黃金,我很吃驚:“金子還有綠色的嗎?”老師明知吃了虧,還不敢聲張,生怕惹禍。真是啞巴吃黃連,苦在肚裏。藝術家本就是天真的,心如赤子,不通世事,倒也不足為奇。有一回,外賓參觀他現場作畫,一個個笑著嘰裏咕嚕地讚美了一通,白石老人卻不高興,不為別的,就為洋人沒翹大拇指!
【鏈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湘潭縣中路鋪鎮菱角村,有一個叫長塘的地方,曾誕生了為我國文化、科學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黎氏八兄弟,人稱“黎氏八駿”。
“八駿”之父黎鬆庵曾是四鄉聞名的文人學士,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摯友,二人曾組織發起了“羅山詩社”。黎鬆庵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但鼓勵他們外出求學並發揮各自特長,在他的精心培養教育下,“八駿”茁壯成長,在學術上均有大成就,享譽全國,堪稱中國曆史上罕見的文化現象。
黎錦熙(1890~1978)是中國注音字母之父、語言學泰鬥。著有《新著國語文法》、《中華新韻》、《國語新文字論》等。
黎錦暉(1891~1967)是著名音樂家、兒童文學家,我國兒童音樂鼻祖,流行歌曲之父。他創作的《毛毛雨》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黎錦曜(1895~1954),采礦專家,曾任湖南省工業廳高級工程師。
黎錦紓(1898~1954),著名教育家。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黎錦炯(1901~1981),著名鐵道和橋梁專家。曾在鐵道部負責設計領導工作。
黎錦明(1905~),著名作家。20世紀30年代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員,是一個為魯迅先生稱讚的“湘中作家”。
黎錦光(1909~1993),音樂家。創作有《采檳榔》、《接過雷鋒的槍》等著名歌曲。在黎錦光創作的眾多歌曲中,最教人難忘的莫過於《天涯歌女》以及電影《春江遺恨》裏的插曲《夜來香》。
黎錦揚(1915~),旅美華裔作家。小小說《花鼓歌》在《作家文摘》(Writer’sDigest)獲了頭獎。小說的出版使黎錦揚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亞裔暢銷書作者。繼《花鼓歌》後,黎錦揚在幸福的婚姻生活中一鼓作氣寫了數部英文小說,作品有《情人角》、《處女市》、《金山姑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