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3)

在無望無助之下,屈原請巫者靈氛占卜,又請巫鹹降神,給予指點。靈氛勸他離國出走,巫鹹則勸他留下,等待君臣遇合的時機。由於“閨中邃遠”、“哲王不寐”,留下是無望的,他隻得采納了靈氛的意見。於是,屈原在想象中駕飛龍、乘瑤車、揚雲霓、鳴玉鸞,“神高馳之邈邈”,自由翱遊在廣闊的天空中。這表明,屈原認識到離開楚國確實是一條擺脫困境和苦悶的道路。但屈原最終仍無法接受這一選擇:“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餘馬懷兮,蜷曲顧而不行”。

既不能放棄理想,又不能改變楚國,而且連離開楚國也不可能,屈原就隻有為自己的理想獻身,以死來完成自己的人格了。於是他在“亂辭”中高唱:“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屈原不但是用崇高的理想、熾烈的感情、堅定的意誌,而且是用寶貴的生命,寫下了我國古代這一最為宏偉的詩篇。這就使《離騷》成為千古傳誦的傑作。

【任弼時】(1904~1950)原名培國,在家鄉汨羅弼時鎮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21年,他和蕭勁光、劉少奇等赴蘇聯東方大學留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任弼時學成回國。1928年至1929年,任弼時兩次被捕,敵人對他施以最殘酷的電刑,後經黨組織的積極營救得以出獄。1934年7月,為實現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任弼時與蕭克、王震率部西征,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在貴州會師,創建了擁有100多萬人口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北上後,1936年7月,紅二方麵軍與紅四方麵軍在西康甘孜會師後,任弼時與朱德、劉伯承、賀龍一道,堅決擁護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與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推動了紅四方麵軍共同北上抗日,實現了紅一方麵軍、紅二方麵軍、紅四方麵軍的勝利大會師。抗日戰爭時期,任弼時出任八路軍政治部主任,參與了平型關戰役等抗日戰爭的重大決策。擔任共產黨國際代表處負責人時,他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改變了共產國際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而產生的對中國共產黨的不良看法,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同誌的領導地位。1940年回延安後,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是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3人組成的中央書記處重要成員。1945年,他主持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領導地位。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3人組成了前敵工作委員會,轉戰陝北,指揮全國解放的戰爭,後來毛澤東曾回憶道:“在陝北,我和周恩來、任弼時同誌在窯洞裏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爭。”任弼時同誌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下了不朽功勳。因長期艱苦的戰爭環境,加上兩次被捕遭受酷刑,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摧殘,1950年10月,任弼時在北京英年早逝,年僅46歲。

一個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的言行所凝聚成的革命精神,卻是與他為之奮鬥的共產主義事業共存的。正如葉劍英同誌所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而又艱辛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他是傑出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黨最好的黨員,是我們的模範”!

與汨羅相鄰的湘陰縣,出了晚清兩大才子——左宗棠和郭嵩燾。

【左宗棠】1995年十萬市民投票確立的長沙精神“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就典出左宗棠愛國憂民的事跡。前句出自左宗棠年輕時的一副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後句實際上講的是左宗棠65歲高齡時抬棺出征,收複新疆的悲壯故事。

左宗棠1812年出生於湖南湘陰的書香門第,其祖上耕讀為本,其父左觀瀾教了20多年私塾,兩袖清風,捉襟見肘。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左宗棠21歲中舉人,後三次進京會試,三次名落孫山。年過40,左宗棠在胡林翼的一再舉薦和郭嵩燾的反複勸掇下,出山輔佐湖南巡撫張亮基,助他堅守長沙城,擊斃了悍然來犯的太平軍西王蕭朝貴,挫折了對方銳利的兵鋒。張亮基移任後,繼任的湖南巡撫駱秉章也極敬重人才,仍挽留左宗棠做他的高級助手。

在太平軍一頓狂掃之下,晚清的政治軍事舞台迅疾拓寬了百倍,脆敗的清政府滿世界裏搜尋英雄豪傑。時勢造英雄,左宗棠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鹹豐八年(1858年)郭嵩燾在皇帝麵前誇讚左宗棠“才盡大,無不了之事”;鹹豐九年(1859年)臘月,侍讀學士潘祖蔭的《奏保舉人左宗棠人才可用疏》中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此後的曆史,證實了後來官至刑部尚書潘祖蔭的識人之才)。

“文章西漢兩司馬,經世南陽一臥龍”,平日,左宗棠致書好友,信末喜歡署名“老亮”。這兩個字筆勢矯捷,奕奕有神,可見那份得意勁早已由心頭傳到了指頭。梁啟超評論:“說到左宗棠和諸葛孔明才華的高下,人們可能還有爭議,但說到對國家的貢獻,諸葛孔明就得甘拜下風了。”

左宗棠一介書生,有澄清天下之誌,壯歲揮師江南,從太平軍手中收複了大片失地;暮年挺兵塞北,不僅平定了叛亂,還肅清了險些落入沙俄手中的新疆全境。論功勳,他與曾國藩當在伯仲之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按照清代相沿而成的慣例,漢員須具備進士出身,才能入閣拜相,左宗棠隻是舉人資格,卻被超擢為軍機大臣。難怪李鴻章稱之為“破天荒相公”。道光已酉年(1849年)冬,林則徐途經長沙泊舟江上,派人招左宗棠前去晤談。林公有言:“東南洋夷,能禦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屬。”林則徐曾手書一聯贈左宗棠,上聯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下聯為“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借以勵誌。他同樣具備林則徐那種“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東、西撚軍覆滅之後,左宗棠入宮鄞見兩宮皇太後,對平定陝甘回民暴動充滿信心,“西事以五年為期”的話並非吹牛,憑其鐵腕手段,果然五年肅清關內。光緒五年(1897年),左公的好友、幫辦陝甘軍務的楊昌浚巡遊故道,豪興遄飛,如有神助,於馬上賦詩一首,道是:“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他的性情是出了名的耿介,他曾在大庭廣眾中放言無忌指斥滿族大員官文目不識丁,還說旗人權貴多半不學無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此觸犯眾怒,令滿、蒙籍的高官恨之入骨。後被排擠派往福建前線,主持海防。

1885年7月27日清晨,以戰功累官至兩江總督、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等的74歲的左宗棠去世於福州的欽差行轅。

【郭嵩燾】中國近代第一位駐外公使,洋務理論家郭嵩燾(1818~1891年),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道光進士,累官至兵部左侍郎,禮部左侍郎,曾任出使英國大臣,兼駐法公使。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辦鐵路、開礦務,整頓內務,遭到頑固派的猛烈攻擊。

郭嵩燾才華出眾,智力超群,力挽狂瀾,成為封建王朝裏最後一派中流砥柱。但這樣忠心耿耿,懷才蓄誌的傑出人才,最終壯誌未酬,宦途坎坷命運多舛。自英倫禦任回國後,就成為朝廷遺棄的一個在野遺民,一個“多餘的人”。他呼籲用人才來“補”封建王朝的“蒼天”,結果不僅自己“有才不能補蒼天”,而且連自己的地位、職位甚至名譽全部賠上,落得個“伏枕諳悉思,拋書漬淚痕”,“無窮家國事,一信涕淋漓”的境地。

【嶽陽縣】總麵積4036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麵積2716平方公裏、東洞庭湖水域麵積1320平方公裏),總人口68萬人。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穀英民俗文化村、道教聖地大雲山國家森林公園、相思園愛情文化旅遊風景區和人造天河——庫容6.8億立方米的鐵山水庫,她們與八百裏洞庭相映成趣,構成了湖上湖、山中山、樓外樓的奇特景觀。

【張穀英村】位於嶽陽縣渭洞筆架山下。相傳明洪武年間,江西人張穀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裏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

走進張穀英村,就像麵對一部名著,得細細翻閱來品讀它。當你順著那曲折迂回總長度1459米的60多條巷道,走進這個建築麵積5萬多平方米,有237個廳堂、1個禮堂、10間教室、1732間民房、206個天井合成的民居長卷後,感覺肯定是流連忘返,歎為觀止!從外觀上看,張穀英村屋宇綿亙、簷廊相接,巍巍峨峨,逶迤四裏。而當你跨過石橋、穿過高堂,就會進入一個迷宮般的世界。堂屋一般有3至4“進”,多的達5“進”。各進堂屋之間由天井、鼓壁和屏門隔開,而屏門根據需要可開可閉。每個堂屋又有明顯的功能區分,或祭祖、或婚嫁、或議事、或生產勞作。堂屋兩邊分為正房和廂房,為長輩和晚輩居住。大屋的廁所、畜圈則擇邊隅設置,使用方便而衛生。這個結構縝密又蔚為壯觀的建築群由60條窄窄高高的巷道連結在一起,重重銜接中大間套小間,內寢套外室,直叫人大興“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之歎。而正當你神思恍惚於這撲朔迷離的“八卦陣”中時會有人告訴你,由如此密集的房屋合聚的張穀英村600餘年來從未發生過大火,充滿智慧的古代建築師設計的房屋布局和巷道起到自然的防火作用。而承接雨水的天井以及暗藏地下的下水管道讓經曆無數次暴雨的大屋不曾一次積水成災!就連現代的建築師們也百思不得其解。

品讀張穀英村,你會揣摩到這外貌平凡古樸的村落中蘊涵著的彌足珍貴的東西。在這裏我們可以重溫年幼時經曆而今卻殘留在夢中的回憶,可以在陰涼的巷道間細數青石板上的花紋,也可以四處揣摩那些筆法簡練、線條清晰流暢的雕花圖案。想著為什麼張穀英村人繁衍26代(共7000多人,目前村裏居住有600多戶2600多人),曆經幾個朝代,600多年而群居不散?想著為什麼整個建築群的下水道不堵塞,而水又流向了何方?為什麼整個古建築的構造沒有一顆鐵釘或其他的鐵件?想著為什麼在殯葬禮儀如此隆重的農村,惟有張穀英村埋葬死者時不擇時辰日期?為什麼張穀英村抬死者埋葬時,頭在先而腳在後?……

你如果想跟他們攀談幾句,那麼不管是在家打理的主婦,還是勞作歸來的老漢,他們都會樂意給你講起先人耕讀持家的故事以及大屋內每一處講究的典故。

【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但入湖水量相當於鄱陽湖3倍,太湖的10倍。湖中心有座蔥翠常綠的小山,名叫洞庭山(後來叫君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區總麵積約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彙入,北有鬆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後在嶽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關於洞庭湖的名稱,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漢陽誌》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麵積曾達4萬平方公裏,《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裏。”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個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則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鏈接】前些年,洞庭湖區眾多小紙廠年直排廢水達上億噸,導致湖區整體水質下降,漁業資源減少,當地群眾反映十分強烈。但關停這些紙廠,每年將減少地方稅收4億多元,還會損害2.1萬名企業職工和15萬葦農的眼前利益。後來經過反複權衡,政府果斷決定,將湖區236家造紙企業除兩家產能、環保達標的以外,全部關停。在關停過程中由於統籌兼顧了各方利益,關停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洞庭湖水質由Ⅴ類上升為Ⅲ類,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洞庭湖是畫,是詩,更是史。著名學者餘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麵對這個大湖,也隻取了《洞庭一角》這樣的小標題。他說,“無數的渺小,才組成了偉大的氣象”。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這是詩仙李白在說洞庭的浩蕩開闊、汪洋無際;“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大詩人孟浩然則說水氣的彌漫蒸騰可以籠罩長江南北,渲染出洞庭湖氣勢磅礴,震天憾地的雄渾之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詩聖杜甫在說日月星辰都像飄浮在湖水之中,洞庭能不大麼?所以明代詩人魏允貞作了這樣一個大膽的創意總結,說“洞庭天下水”。什麼“‘八百裏’洞庭”?“八百裏”怎麼能詮釋洞庭?!

【銀魚】洞庭湖不僅風光絕佳,而且素稱魚米之鄉,濱湖盛產稻穀,湖中盛產魚蝦,自古為我國淡水魚著名產地。唐詩人李商隱《洞庭魚》:“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後蠅。”詩中可見魚之多。據統計,僅湖中的魚、蝦、蟹就有數百種。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據地方誌記載:自唐以後,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百餘斤洞庭湖銀魚的幹品。據清代《巴陵縣誌》載:“銀魚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見黑點者佳,以火焙之,勝日幹者。他處出麵條魚,長二三寸至四五寸則賤物矣。一年冬夏產之,夏水熱不如冬美。”據傳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後遊江南時,均曾品嚐過銀魚,評價甚高。

關於銀魚,傳說當年孫悟空偷了蟠桃,王母娘娘氣得兩眼冒金花。數日精神不佳,有天眾仙請她出去遨遊散心,在漂遊洞庭時,一個不小心,將頭上兩根銀簪掉落在洞庭湖裏,刹時化作一對銀魚,潔如水晶白如銀,體形細小而透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銀魚的始祖。當然,這也隻是一種傳說而已,但卻包蘊著人們對銀魚美好的讚揚。

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洞庭銀魚就被人們視為聖魚、神魚。傳說當年屈原懷沙沉於汩羅江,百姓聞之,爭相投粽子於水中相救,沒料到散開的糯米飯粒馬上化作一尾尾靈動的白色小魚兒。小魚兒簇擁一起,托舉屈原,順江而入洞庭。湖麵白光衝天,百姓望光而拜。遂撈起屈原遺體,安葬建陵祭祀。可是這些小精靈卻不願意離去,從此便生活在洞庭湖中,人們因此視洞庭湖銀魚為神魚。

銀魚通體透明,像水晶製作的工藝品,通常長二到三寸,細長,圓滾滾的身段,尾部稍側偏,魚頭扁平,眼睛大,魚身無鱗,除了一對眼睛似兩粒烏砂,全身潔白如銀,像一支體溫表。銀魚體柔若無骨無腸,呈半透明狀。因其體細長如銀、透明似水得其名,曆來被譽為“魚類皇後”。它在水麵遊動時,僅能看到一條向前運動的水線,而絕難看到產生這水線的銀魚。銀魚的“消化係統”是一條細細的白線,正如體溫表內的水銀柱,腹腸之內似沒有任何食物存留,讓人感到這是魚中的“仙人”。銀魚似乎不食水中的雜物,隻靠吐納清波,就能維持它超凡脫俗的美麗生命。銀魚若是被捕獲撈出水麵,就會馬上死去。死去的銀魚,很快就會由透明變成乳白,如玉似雪,這大概是得名“銀魚”的原因。

銀魚一般喜歡在水淺草多之處嬉戲,覓食微生物與小型甲殼類,於水表層繁殖,在水中黏附於漂浮的植物根莖上產卵,順流孵化成長。故而洞庭湖浩渺的湖中,湖洲平坦,水草鮮美,水質活爽,乃銀魚生長的“天府之國”。洞庭君山,艑山、城陵磯一帶湖泊中,常有成群結隊的銀魚,來往如梭。由於銀魚生長緩慢,所以產量不高,價格也就尤為昂貴。洞庭湖銀魚在長期繁衍中,分為好幾個品種,其中以短尾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為上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點,即使是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銀魚無骨無刺,屬“整體性食物”,營養完全,利於人體增進免疫功能和長壽,堪稱河鮮之首。銀魚的藥用價值也很高,無論幹鮮,都具有益脾、潤肺、補腎、增陽等功能,是上等滋補品。洞庭湖銀魚暢銷海外,日本人尤愛之,稱銀魚為魚中人參,視作稀世之珍(洞庭銀魚有“水中的軟白金”之稱,是我國主要的出口水產品之一,每噸銀魚可以換回20噸大米)。

洞庭湖銀魚還可製銀魚幹,纖細靈秀,形如玉簪,不變味,不變質,耐收藏,從古到今都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食用銀魚幹時,用溫水浸泡漲發,洗淨後便可烹調,或炸,或炒,或蒸,或做湯、風味無不絕妙,或酥或脆,或軟嫩或筋道,盡在不言中。

【鱖魚】又稱桂魚、桂花魚等。與黃河鯉魚、鬆花工四鰓鱸魚、興凱湖大白魚齊名,同被譽為我國“四大淡水名魚”。長沙馬王堆漢墓隨葬物就發現有鱖魚的骨骼,可見2100多年前,鱖魚便為人所鍾愛。據湖南地方誌記載:洞庭湖區和湘、資、沅、澧四水流域自古盛產鱖魚,論其產量,則以“洞庭湖者為最”。“桃花流水鱖魚肥”,就是讚美鱖魚。

鱖魚的“鱖”字音諧富貴的“貴”字。人們過年過節桌上往往盛一盤鱖魚,寓意年年富貴有“魚”,當然也能給節日裏的歡愉氛圍增添喜氣。不過備愛鄉間崇奉的鱖魚不知何時竟然混進了禦膳房,“宮門獻魚”據說是康熙帝微服私訪從民間帶回的一道名菜,並親筆命名。宮門獻魚中所用的魚,非鱖魚莫屬。它配以牛肉、火腿、海米、冬筍、榨菜、幹紅辣椒等多種輔料作成花錦般兩色兩味,形如宮門中躍出的一條魚。

鱖魚不僅肉質豐腴細嫩,味道鮮美可口,而且營養豐富,富含人體必需8種氨基酸。每100克魚肉中,含蛋白質18.5克,脂肪3.5克,超出一般魚類。同時還含有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和一些微量元素。鱖魚因無肌間刺,為小孩和老人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具有益脾胃,養氣血,補虛勞,令人強健的功能。用鱖魚肉100~200克,煮食、配製藥膳,如“鱖魚補養湯”、“蒜頭蒸鱖魚”,可治脾胃虛弱,虛勞羸瘦,飲食不消等疾病。

【才魚】學名鱧,又名黑魚、烏魚、生魚等。因其皮色烏黑無鱗,俗稱黑魚。洞庭湖區的名菜“蝴蝶過河”(又叫“蝴蝶飄海”)就是用才魚製作的,名字聽起來就是那麼的美。芳草地,碧雲天,一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宛若天上彩虹,飄飄然越過浩瀚大海去,不知何時它又飄然而至……想著想著,那美麗無比、富有詩意的畫麵便永久的駐留在腦海中了,思緒也會隨著蝴蝶一起放飛。風味獨特的佳肴“蝴蝶過河”製作方法是:先將4斤左右的才魚,砍頭去尾,剖腹去鱗,抽筋去刺,切成薄薄的、形似蝴蝶展翅的才魚片。把魚頭魚尾,在湯中放進豬油、精鹽、薑絲、辣椒、蒜米等調料。當魚湯滾開滾開時,再把才魚片分批放進去既可。

才魚還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來烹製,如爆炒才魚片、繡球才魚、四喜才魚片湯等。總之,不論采用哪種手藝烹製的才魚都是肉片雪白、滋潤細嫩、味極鮮美,頗有名氣。由於這種魚刺少肉緊,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可治某些疾病,故很多地方已有養殖。據醫藥典記載:才魚有去淤生新、補血調養的藥理作用,故一般為產婦和骨折病人所喜愛,產婦清蒸食用,可催乳補血;骨折病人食之,可生肌長骨。《神農本草經》雲:“療五痔,治濕痹、麵目浮腫,下大水”。故才魚與生薑、紅棗同煮食用,對治療肺結核有輔助作用;才魚與紅糖燉服。因此,才魚是藥食兩用的佳品。

【黃鱔】《新疆誌》記載:“哈密素不產魚,湘軍以木桶盛鱔數百擔,荷出關,抵哈密,棄之淖爾,歲久益滋,土人以為蛇,皆不食。”由此我們可知,當年左宗棠帶領湖湘弟子出關,不僅收回了大量國土,同時還為新疆人民帶去了洞庭美食——黃鱔。

據醫學史料記載,黃鱔藥性甘、溫,無毒;入脾、腎,補脾益氣,除積理血。對腹中冷氣、腸鳴及濕痹氣、濕熱身癢、內外痔漏、婦人產後淋瀝、血氣不調等均具顯著療效和輔助療效。特別在補充營養、平衡營養、健體強筋、增強抗病力等方麵具有特殊的價值。

上海水產大學李淡秋測定,黃鱔肉內不僅含有DHA(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俗稱“腦黃金”),還含有較豐富的EPA。這兩種物質具有抑製心血管病和抗癌、消炎的穩定功效;日本鈴木平光《DHA吃魚健腦》說:黃鱔富含維生素A、B、C、E,特別是維生素A的含量很高,100克烤鱔片中含有5000國際單位維生素A,而100克被譽稱為保健上品的牛肉之中僅含40國際單位,豬肉僅含17國際單位。維生素A是增強視力和平衡皮膚代謝功能的重要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