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編者按:該線路為長沙——平江縣——汨羅市——嶽陽縣——嶽陽市。沿途包括嶽陽市、平江、汨羅、嶽陽、嶽陽樓、君山等相關介紹。

【嶽陽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與湖北、江西兩省相鄰,是一個富(資源豐富)、優(區位優越)、美(風景優美)的地方。現轄4縣(嶽陽、華容、湘陰、平江)2市(臨湘、汨羅)4區(嶽陽樓、君山、雲溪、屈原管理區),總麵積1.5萬平方公裏,總人口520萬,其中嶽陽城區麵積824平方公裏,人口90萬。這裏有橫無際涯、氣象萬千的洞庭湖;有流芳千古、聲名遠播的嶽陽樓;有斑竹滴淚、柳毅傳書的湖中仙島君山;“天下第一村”的明清古建築群張穀英村;更有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舊址、任弼時故居等等。嶽陽是一個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古城,原稱巴陵,後稱嶽州,為曆來郡、府所在地。它以“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和龍舟文化為特色的旅遊在全國獨樹一幟,1979年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旅遊城市,199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沿江開放城市,1994年被批準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999年首批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

嶽陽古稱巴陵。相傳帝堯時,巴山有一巨蛇,人稱巴蛇。古書載:巴蛇之大,吞食大象三年才吐骨頭。蛇出三峽一路沿江遊弋,殘害生靈無數。於是帝堯派勇士後羿來到洞庭湖,經過殊死博鬥,斬殺了巴蛇,巴蛇骸骨堆積成丘。從此,這裏就稱為“巴陵”或“巴丘”了。此事發生在後羿射九日之後,可以想見後羿是一個為民除害的大英雄。

至於巴陵改稱嶽陽還是唐代的事情。“五嶽”之外有“天嶽”,嶽陽以天下樓、天下水聞名於世。然而,嶽陽的命名,卻是因為一座山,它就是主峰在嶽陽平江境內的幕阜山,古名天嶽山。嶽陽也就因為古巴陵郡府址曾在天嶽山之南而得名。在嚴格講究禮儀製度的古代中國,山名為天嶽,如此君臨天下的底氣何來?據考證,幕阜山係上古三皇之首、人類文明啟蒙之祖伏羲氏終葬之地。

嶽陽是湖南的“北大門”,地處一湖(洞庭湖)兩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贛)四線(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長江黃金水道)交彙處,是長江中遊僅次於武漢的又一個“金十字架”。特別是洞庭湖大橋的通車,構成了“承東聯西”、“南北貫通”的便捷交通網,具有“長三角”、“珠三角”兩大經濟圈西進、北上的樞紐地位,是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的結合部。嶽陽港東距武漢港230公裏、距上海港1356公裏,西距重慶港1043公裏,南距長沙港174公裏,通過“一湖四水”溝通湖南74個縣市,把全省80%的地域與長江大動脈連成一體,既是長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也是湖南通江達海的總樞紐和咽喉、全省唯一的臨江口岸,有“東方威尼斯”之譽。2006年6月,《福布斯》雜誌評選中國大陸60個“最適宜發展物流的城市”,嶽陽列14位,是湖南省唯一入選城市。

【鏈接】洞庭湖大橋,橫跨東洞庭湖區,2000年12月26日投入運行,總投資8.689億元。大橋位於洞庭湖水入長江口處,東接洞庭大道、107國道、京株高速公路,西連省道306線,為當時我國最長的內河公路橋。大橋的建成,結束了八百裏洞庭五千年無大橋的曆史,為湖區建設、抗洪、戰備提供了一條快捷通道。路橋全長18868.82米,其中橋長5747.82米,橋寬20米,雙向四車道,是我國第一座三塔斜拉橋。

全世界35個國際大都市有31個是依托港口發展起來的,全球財富的一半集中在沿海港口發達城市。相對於其他貨運方式,水運少占地、大運量、低成本、低能耗的優勢十分明顯,水運成本大約相當於鐵路的1/6、公路的1/28、航空的1/78;能耗相當於公路的1/8、鐵路的1/2,一艘“一頂二”千噸級駁船的運力相當於一列40節車廂的火車、200輛10噸的載重汽車。

嶽陽是一座蓬勃崛起的工業城市。有中南地區最大的石化企業巴陵公司和長煉集團公司、有亞洲最大的苧麻紡織企業洞庭苧麻紡織廠、有全國最大的客車空調生產企業恒立公司、有全國十大紙廠之一的嶽陽紙業集團,還有湖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華能嶽陽電廠,東南亞最大的農藥生產基地臨湘氨基化學品廠等優勢企業。近幾年來,先後有嶽陽恒立、正虹科技、嶽陽興長、天一科技、嶽陽紙業等五家公司成功上市,成為嶽陽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注嶽陽的建設與發展。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等先後到嶽陽視察指導工作,給予嶽陽人民極大的精神鼓舞。嶽陽先後被國家定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先進城市、科教興市先進城市、文明衛生先進城市。

【京廣鐵路】是貫通中國南北的重要鐵路幹線。它北起我國首都北京,南終於廣州,全長2313公裏。京廣線由原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組成。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京漢、粵漢兩鐵路連通,11月被命名為京廣鐵路。原京漢鐵路自北京至漢口,1897年4月動工,1906年4月全線完工通車,全長1215公裏。原粵漢鐵路起自武昌,止於廣州,長1096公裏,於1936年4月粵漢鐵路全線通車。

【107國道】北起北京廣安門,終點為廣東深圳,全程2698公裏,湖南段約590公裏。經過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廣東6個省份。

【京珠高速】現名京港澳高速公路,是一條連接北京至廣州及珠海的高速公路,全長約2310公裏(湖南段全長532公裏)。沿線經過北京、保定、石家莊、邢台、邯鄲、安陽、新鄉、鄭州、許昌、信陽、武漢、廣州、長沙、珠海等城市。

京珠高速臨長段全長182公裏,投資近51億元。是湖南省第一條全線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麵及第一條實施綠色通道工程的高速公路。2000年5月全麵開工建設,2002年11月30日正式通車。同時,京珠高速湖南段也宣告全線貫通。

【平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以山地和丘陵為主。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處汨水、羅水上遊,總麵積4118平方千米。總人口100萬人。唐神龍二年(706)置昌江縣;後唐同光元年(923)為避莊宗祖父李國昌諱,以縣治周圍地勢平坦,江水至此平靜無波,改稱平江縣。

【平江起義】1927年北伐戰爭取得初步的勝利後,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革命,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事變,中國革命麵臨生死存亡的重大轉折,中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奮起抗爭,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及“湘南年關暴動”,開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土地革命戰爭。特別是秋收起義部隊在湘贛邊界開展的革命鬥爭,使革命形勢如火如荼,在平江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28年3月,平江縣20萬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席卷全縣的農民運動“三月撲城”。國民黨當局極為恐慌,急忙調集3個師“清剿”平江,殘酷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當時彭德懷是湖南陸軍獨立五師第一團團長,奉命率部駐紮平江。目睹無數無辜群眾被關押和殺害,已是該團秘密的中國共產黨支部書記的彭德懷痛心疾首。7月18日,平江的形勢十分緊急,彭德懷當機立斷,召集黨員與時任湘贛邊特委書記的滕代遠一起到縣立醫院黃純一所在的病室秘密開會。滕代遠報告了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彭德懷介紹了特委被敵人破獲、長沙反動派查出黃公略親筆通行證的情況,然後果斷地指出:現在情況危急,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先發製人。會議決定通過秘密士兵會,做好串聯工作,以鬧餉為手段舉行起義,對抗敵人的血腥屠殺。7月20日深夜,黃公略率部在平江東部的嘉義鎮提前起義。7月22日上午,彭德懷在團部召開軍官會議,清除起義障礙,然後帶領警衛員和傳令兵來到天嶽書院召開誓師大會,宣布起義。隨即各營按預定計劃統一行動。下午1點,乘敵人午睡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鬥不到兩小時就解除了縣城所有的反動武裝,鮮紅的旗幟在平江縣城上空高高飄揚。

【李元度】(1820~1887),平江人,22歲中舉。後來6次參加禮部考試,都未中第。鹹豐三年入曾國藩湘軍,充當幕僚,深得曾氏賞識。曾先後任貴州按察使、布政使,後死於貴州任上。他剪巨惡,劾墨吏,興蠶桑,設礦局,勵精圖治,深得民心。

相傳一天黃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劉秀才問路。李嫌其語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劉秀才隻好和顏低聲借問姓氏,李脫口而出:“騎青牛,過函穀,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秀才答道:“斬白蛇,入鹹陽,興漢家四百載,高祖是劉。”李元度大驚,忙向前詢問:“足下何處人氏?”秀才答曰:“江夏”。李元度問:“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後。”堪稱出句巧,聯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劉兩人結成了忘年之交。

【汨羅市】地處洞庭湖畔,因汨羅江而得名。全市總麵積1562平方公裏,總人口70餘萬人。汨羅被公認為端午源頭、龍舟故裏。

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汨羅境內就有羅子國,羅城遺址至今猶存。汨羅既是偉大愛國詩人、世界曆史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吟詩求索、懷沙自沉之處,又是開國元勳任弼時誕生成長之地,還哺育了楊沫、白楊、康濯等文藝名家。宋玉、賈誼、司馬遷、杜甫、韓愈、蘇軾等曆代文化名人都曾在汨羅留下千古佳作和豐富的情感經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等把墨寶留在了任弼時故裏。龍舟文化、湖湘文化脈脈相承,求索精神、駱駝精神代代相傳。每年的端午節,都將舉辦汨羅江國際龍舟節。汨羅江畔端午節於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嶽陽國際龍舟節,不僅將龍舟競渡的主會場從嶽陽的南湖之濱遷來汨羅江畔,而且從台灣請來了著名詩人餘光中主祭,由他領誦他特地為此次龍舟節寫的新作《汨羅江神》。

6月11日,汨羅江兩岸約30萬人,麵對千古不息的汨羅江水,在600名身穿楚服、手持艾條的中小學生的伴誦下,餘光中以他標準的國語,吟誦起他心之所祭的《汨羅江神》。水上的龍舟,水下的魚龍,兩岸的人流,都在屏息傾聽著餘光中沉穩鏗鏘的金石之聲與學童們的齊聲和鳴。

【鏈接】《汨羅江神》:烈士的終站就是詩人的起點?昔日你問天,今日我問河,而河不答,隻悲風吹來水麵,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羅。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東。你的清波卻反向而行!舉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潔癖;眾人皆酣睡,唯你獨醒。逆風而飛是高昂的令旗,逆流而泳是矯健的龍舟。急鼓齊催,千槳競發,兩千年後,你仍然待救嗎?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待救的是岸上淪落的我們;百舸爭渡,追蹤你的英烈,要找回失傳已久的清芬,旗號紛紛,追你的不僅是三湘的子弟,九洲的選手;不僅李白與蘇軾的後人,更有惠特曼與雪萊的子孫。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詩人,長發飄風的渺渺背影,回一回頭吧,揮一揮手,在浪間等一等我們!

【汨羅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全長253公裏。上遊汨水有東西兩源:東源出江西省修水縣境;西支出平江縣境內東北的龍璋山,兩支流在平江縣城西彙合以後,向西流到汨羅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

餘光中在《詩魂在南方》一文裏這樣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李元洛在《汨羅江之祭》一文也曾這樣寫道:“在中國的河流中,汨羅江遠算不上波高浪闊源遠流長,但卻是一條名聞遐邇的聖水。它溫柔而溫暖的臂彎,曾先後收留中國詩歌史上兩位走投無路的詩人,不過,一位在下遊,今日的汨羅縣境,以水為墳,年年端午,競渡的萬千龍舟還在打撈他的魂魄(指屈原);一位在上遊,如今的平江縣域,堆土為墓,少人拜謁,與淒清的墓地長年相伴的,多是春風秋雨夕陽晨霧,還有偶然在墳頭點燃的幾炷清香(指杜甫)。”

【鏈接——杜甫晚年在湖南的漂泊遭遇】乾元二年(759),杜甫為了逃避關中饑饉,拋棄他用十年悲辛換來的官職,收拾起致君堯舜的理想和兼濟天下的懷抱,遠引成都,開始他“饑饉家家米,愁征處處杯”的乞援生活。當時他的生活主要依靠地方官員的接濟:成都有蜀州刺史高適、兩川節度使嚴武的照顧,梓州有刺史章彝的禮遇,夔州則有都督柏茂琳的厚待。

尋找投老之所是杜甫於大曆三年(768)初春前往江陵的動機,於是他把謀生的希望寄托於江陵官府。可是要想跟素昧平生的江陵節度使、陽城郡王衛伯玉建立深密的友誼並得其關照,這實在是十分困難的事情。雖經一番努力,杜甫在江陵還是遭到了當地官府自上而下的漠視和冷遇。於是杜甫在江陵經曆了“苦搖求食尾”,“任受眾人咳”的苦難後,於當年秋移居公安,暮冬到達嶽陽,開始在湖南漂泊。在湖南,杜甫過著“或似喪家狗”的日子,遊弋在嶽州、潭州、衡州一帶,尋覓可以棲身的“家”。他曾經作過三次努力,均以徹底失敗告終:第一次是在大曆四年初春與嶽州裴刺史交往;第二次是在大曆四年夏季投靠潭州刺史韋之晉,杜甫未至潭州而韋已歿;第三次則是在大曆五年春與蕭十二攀交。

杜甫在托跡官府生活無望時,也曾想過離棄塵世,遁跡山林。然而杜甫想到遁跡山林,饑寒交迫的歲月可能會將更加難熬,加上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幾代以來家道持續衰落,不隸征伐和不課賦稅是他僅僅剩有的社會特權,這既培養了他相對平民階層而言的優越感,更給予他在官宦群體的邊緣感,生活方式與生活目標的背離最終導致了杜甫的欲隱未隱。

公元770年秋冬之際,杜甫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後,從長沙出發,準備順湘江而下洞庭,然後入長江而至漢水,轉道襄陽回歸河南故裏。然而,他其時年近花甲,早已病體支離,舟入朔風凜冽的洞庭,更是多症並發而一病不起。病重的他隻得轉道前往湘陰與巴陵途中的昌江縣城(即今平江),去投親靠友。但還在汨羅江的上遊、距縣城僅十裏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時,世星即告隕落,他年幼的兒子宗武隻得將父親草草葬於小田村天井湖。

20世紀60年代,杜甫墓頂和墓圍的紅色麻石,東邊的附碑及碑柱,均被弄走興修水利,就像一棟房子被揭瓦掀頂破門拆牆,遠比“茅屋為秋風所破”慘淡得多了。“文革”期間,紅衛兵挖開封土堆的東前角,據說取出石製油燈兩盞,黴爛古書手稿一堆。幾年前盜墓賊竟然也將杜墓打了一個大洞,不知盜走了一些什麼,眾說紛紜。杜甫生前兩袖清風,死後一貧如洗,有什麼好盜的呢?何況杜甫後人到底將其靈柩遷回河南沒有,至今仍是疑案。

【屈原】是中國先秦曆史文化天空中最為耀眼奪目的一顆星星,也是我們這個古老的詩歌國度裏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淵博學者和理想主義鬥士。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說他,“博聞強誌、明天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以應對諸侯。王甚任之”。還講了屈原的人格、思想、作品、為政曆程、放逐等,並對屈原進行了“與日月齊光”的評價。

屈原(前約340~前約278),戰國時期楚國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他曾深得懷王信任,年輕時就任“左徒”,掌管內政外交大權。因屈原體恤民生、力主變法、振興國家、聯齊抗秦、統一天下的“美政”理想,使楚國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麵。但這些主張觸犯了貴族集團的利益,而遭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和寵妃鄭袖等人的讒言迫害,幾度被楚王疏遠和放逐,最後投汩羅江而死。屈原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貴族出身的屈原,有著光榮的家族史,先後有六人做過“莫敖”,在開創楚國疆域和建立楚文化中,立下汗馬功勞。這就從小賦予了屈原熱愛楚國、熱愛楚人、熱愛楚文化的政治責任感和貴族血統裏白玉般的堅貞品格。

《詩經》以後整整300年,中國文壇幾乎被散文的光輝所籠罩,詩歌則處於沉寂時期。打破這沉寂局麵的,乃是天才詩人屈原。他共創作了25篇詩作,有誌存高遠的《離騷》、浪漫的《天問》、高潔的《橘頌》、纏綿的《湘君》以及情致縹緲的《九歌》等。

屈原創作的這些詩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這種詩體就是“楚辭”。屈原這種帶有“兮”字的騷型藝術的出現,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中國詩壇一次輝煌的日出。他為中國文學開創了另一種創作類型,即通過幻想和想像來表達作者深邃思想和強烈感情的浪漫主義藝術,因而被稱之“詩祖”、譽為浪漫主義詩魂。

郭沫若這樣說:“楚人是把政治上統一中國的功名和產生一位屈原的功名兌換了。但楚人在精神上的生產卻收到了意外的成功。由楚產生的屈原,由屈原產生的《楚辭》,無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國統一的。中國如果不滅種,中國文化如果不消滅,《楚辭》沒有毀滅的一天,楚人的功勞是不朽的,屈原是永遠存在的。”

汩羅人民把端午與屈原相連的天才創造,不僅讓端午派生了一項龍舟競渡運動,從古老的汩羅江劃向了水鄉澤國、劃向了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端午習俗、賦予了端午節全新的文化內涵和生命力。如今,端午節裏除了龍舟競渡和吃粽子外,這首民謠可以告訴大家還有其他民間習俗:“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門縫裏,菖蒲青劍吊花窗。掛香包,呷雄黃(酒),老倌子笑,後生子忙,一忙忙滾噠汩羅江。這也端午,那也端午,俏妹子眼望噠龍船上,端陽裏選情郎。”

民謠裏講到了端午佳節懸艾葉、掛菖蒲、呷雄黃、掛香包等民間風俗。艾葉、菖蒲散發的芳香讓蚊蠅都不敢接近,因此人們常在節日裏將艾葉、菖蒲掛在門旁;一家人團聚時,古人都要喝一杯雄黃酒以示慶賀,俗語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另外將香包掛在小孩胸前,可以驅邪惡,保平安。這些民風民俗,都體現了人們的美好願望,至今仍很流行。

【鏈接——《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在藝術上發展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再加上編造女媭的勸告,豐富和加深了內心感情的表達。

《離騷》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從篇首到“豈餘心之可懲”為前一部分,側重於回顧過去,多描述現實;後一部分則著重探索未來,是通過幻想的方式。

在前一部分中,屈原從多方麵描述自我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宣布他和楚王出於共同的祖先,既指出自己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祖國和楚王高度責任感和無限忠誠。屈原堅信自己的理想和主張,能引導楚王將國家治理得可以和“三後”與堯舜一樣的聖王媲美。

屈原憤怒地抨擊“黨人”為了“偷樂”,將國家推向“幽昧”、“險隘”之路。他們不但“竟進以貪婪”,還“興心而嫉妒”,於是製造流言蜚語,對他橫加誣蔑。而楚王對他雖曾一度信任與重用,最終卻“信饞而齌怒”(齌怒:暴怒),結果使他陷入“窮困”、“流亡”的絕境,而楚國也難逃“皇輿之敗績”的厄運。

在受到沉重打擊後,屈原親手所培養的人才也紛紛轉向,出現了“眾芳之蕪穢”的慘象。在孤立無援中,屈原仍毫不動搖和退縮,相反,他更加自信。他表白“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的堅強決心!

屈原雖然理智上明確而堅定,但感情上沒有迷惘和痛苦。《離騷》後一部分借助神話,以幻想形式對未來前途的探索。

開始時,屈原假設有一“女媭”對他勸誡,說在“並舉而好朋”的社會中,“婞直”是危險的。但通過向理想中的聖君陳述治國之道,“得此中正”,從而否定女媭的意見。

接著,屈原在想象中來到天界,但是帝閽(天帝守門人)卻“倚閶闔而望予”,拒絕為他通報。這象征重新獲得楚王的信任已無可能。於是他又回來“求女”。這象征找到能夠理解和幫助自己的知音也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