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第四章

編者按:該線路為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沿途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及猛洞河風景區、古丈、吉首、鳳凰等相關介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秘湘西在哪裏?在中國文豪沈從文的書裏,在鬼才黃永玉的畫裏,在歌唱家宋祖英的歌裏。”

湘西是一本書。這裏有堪稱21世紀考古驚世大發現的龍山戰國古城的發掘和3.8萬枚秦簡的出土;有始建於唐代、中國至今尚存、保留最為完整的古城黃絲橋古兵營;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還有中國南方長城等承載著湘西厚重的曆史文化。

湘西也是一首歌。這裏古樸、原始的土家擺手歌及茅古斯舞豐厚著湘西文化的神韻;舍巴節、趕秋節等等充分體現了土家族、苗族傳統文化的習俗;土家族的打擊樂“打溜子”和苗族的“猴兒鼓”等等則演繹著湘西濃鬱的民族風情。

湘西又是一幅畫。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千年古鎮芙蓉鎮、“天下第一漂”猛洞河等等景觀展示著湘西神秘的山水風光。

著名學者易中天如此評價:“湘西,對沒去過的人來說是一個夢,對去過的人來說是一首詩。湘西的魅力,隻有親臨湘西才能體味”。

湘西自治州地處湖南西北部,係湘鄂渝黔交界之地。武陵山脈自西向東蜿蜒境內,係雲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騎雲貴高原,北鄰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湘西全州總麵積15486平方公裏,人口270萬(2006年末)。曾先後榮獲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著名僑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十佳魅力城市等稱號。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轄吉首、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龍山、桑植、大庸10縣。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後改縣設市。1988年,大庸市升格為地級市,同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縣正式劃出湘西自治州。1989年至今,湘西自治州轄7縣1市,州府設吉首。

湘西自治州現有民族43個,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203.36萬人。土家族112.2萬人,苗族89.5萬人,其中,人口過千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瑤族、侗族和白族。

【張羅公路】它是湖南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工程,也是湘西州第一條統貸統還項目,更是湘西州重要的經濟與旅遊幹線。這條公路將張家界、猛洞河、德夯、鳳凰連成一體,被稱為我省西部旅遊黃金走廊。

張羅公路湘西段起於永順縣青天坪鎮巴巴鋪,經石堤鎮、羊峰鄉、西米鄉、高坪鎮、王村鎮及古丈縣河西鎮,止於古丈羅依溪鎮箭潭口大橋南端,與吉羅公路相連,全長67.383公裏。全線按山嶺重丘二級公路標準修建,公路邊坡石壁全部采取了光麵爆破技術。路基寬8.5米,路麵寬8.1米,項目總投資3.9億元。該工程於2001年3月28日開工建設,2003年11月18日建成。

【吉羅公路】是我省“九·五”交通重點建設項目,是我省西部開發標誌性工程,是湘西州公路建設史上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吉羅公路南起吉首光明大橋、北至古丈與永順交界處的羅依溪大橋。與張羅公路相連接,是我州南北重要經濟幹線公路。路線全長60.6公裏。吉羅公路於1999年1月1日開工,2002年12月26日通車。

【永順】位於湘西自治州北部,全縣總人口49萬人,其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36萬人。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被列入西部大開發範圍,可以享受國家、省、州有關民族區域自治、西部開發、扶貧攻堅等方麵的優惠政策(大武陵山區跨越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的45個縣級行政區,其中有31個是國家級貧困縣)。

永順縣被譽為張家界的“後花園”,擁有六大景區——猛洞河漂流、土司古都老司城、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王村古鎮、塔臥。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26個文藝表演節目之一的土家茅古斯舞,是湖南唯一入選的表演節目,這個向世界傳遞文明古國無與倫比恢宏神韻的土家茅古斯舞,便是從湘西永順走出來的!茅古斯舞能走上北京的大舞台,向世人展示土家人特有的舞蹈,的確是800萬土家兒女為之激動、為之興奮、為之自豪的一件大事(現場解說詞為——現在看到的是土家茅古斯歡慶:舞蹈動作粗獷獨特,雙膝微曲,茅草唰唰作響,左右擺跳,搖頭抖肩,粗放有力,神態逼真,獨具特色,被稱為中國原始舞蹈活化石)!

眾所周知,我國有56個民族,這可是在解放後才逐漸實現的。解放前包括土家族在內的許多族群飽受太多排擠和壓迫,一直對外不敢自認。這種局麵一直持續到解放以後,人民政權開展起民族識別工作,除了當時得到公認的9個少數民族,全國上百個族群都提出了民族識別的申請。

那時,土家人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區一帶(現有人口800多萬,在全國少數民族中排第6位)。可以這樣說,如果當年沒有湘西永順21歲的小姑娘田心桃,土家族這樣一個大族可能會一直淹沒在浩瀚的曆史雲煙之中。

被媒體稱為“土家第一人”的田心桃出生在永順一個土家山寨,那裏跳的是擺手舞,唱的是喲嗬也,吃的是大塊肉,喝的是油茶湯,睡的是板板床,蓋的是土花被,包的是青絲帕,穿的是鴉雀衣,住的是吊腳樓,酌的是老咂酒、搖的是八寶鈴,掛的是香袋兜。山寨有牛王節,擺手舞等等習俗,田心桃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上山打獵,和姐妹們唱著山歌,編織西蘭卡普(土家織錦),陪新嫁娘哭嫁等等。

1950年,田心桃作為苗族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在少數民族座談會上,她提出了土家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問題,立即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重視。雖然隨後因為學術分歧,以及其他曆史原因,土家族的認定問題被擱置了5年。

直到1956年,中國最富盛名的曆史、民俗學家,時年57歲的清華大學社會係主任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實地考察了近30天後,對土家族的認定,給出了一錘定音的結論。於是在1956年12月8日,湖南省委上報中央,作了關於批準土家族為一個民族的請示報告;1957年1月3日,中央統戰部發出加急電報,批準確定土家為一單一少數民族;1957年3月15日,《光明日報》以《我國少數民族簡介——土家族》為題首次在公開媒介上介紹了土家族;1957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湖南率先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獼猴桃與老爹公司】目前,湘西州萬畝以上果業基地鄉鎮達到20個,1000畝以上村達到150個,形成了以武水、酉水、沱江流域為主的60萬畝椪柑產業帶,以永順、花垣、鳳凰為主的10萬畝獼猴桃產業帶,以龍山為主的20萬畝三木(黃柏、杜仲、厚樸)藥材帶,以古丈為主的10萬畝優質茶葉帶。

湘西州土壤中含硒量在0.19~2.0ppm之間,不高不低,是一個典型的富硒土壤帶,在富硒土壤帶培育的天然富硒獼猴桃的含硒量高於普通獼猴桃2~4倍。老爹公司獼猴桃係列產品就是以“富含天然硒”為賣點贏得了廣闊的市場。大家所看到的公路邊上,便是湖南老爹農業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富硒獼猴桃示範基地。1998年,湘西州獼猴桃的種植麵積為0.9萬畝,到2007年已達到10萬畝。

獼猴桃原為野生,湘西人叫它“陽桃”。《本草綱目》雲:“其形如梨,其色如桃,因獼猴喜食,故叫獼猴桃。”《本草拾遺》中說:“獼猴桃調中下氣,主治骨節風、癱瘓不遂、長年白發……”其葉、花、莖、根也各有所用,可謂全身是寶。許多學者都認為,獼猴桃是一種長壽果品,並有抗腫瘤、抗衰老的作用,故稱它為“長生果”。

獼猴桃含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它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等元素和多種維生素以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維生素C100~420毫克,有的品種甚至可高達960毫克,比柑橘類高51倍,是蜜桃的70倍、鴨梨的100倍、蘋果的200倍。

藥理研究表明,獼猴桃鮮果及果汁製品,不但能補充人體營養,而且可以防止致癌物質亞硝胺在人體內的生成,還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對消化道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具有顯著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

獼猴桃以富含維生素C和人體所需17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而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水果之王”、“維C之冠”、“營養金礦”、“保健奇果”,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據專家考證,全世界獼猴桃有63個品種,中國占了59個。所以新西蘭獼猴桃專家盛讚“世界獼猴桃在中國”絕不為過。

從1998年開始,老爹公司在湘西州實施以獼猴桃精深加工為主要內容的產業化項目,經過10年努力,已將一個小小的獼猴桃研發出果汁、果凍、果脯、果王素、果酒、果粉等20多個產品,年加工獼猴桃1.5萬噸,其中果王素通過了國家級科技新產品鑒定,國家五部委為其頒發了重點新產品證書,成為了湘西州第一個國家級的科技新產品。獼猴桃的開發利用,成為湖南乃至全國的一個大產業,一個品牌,一道景觀。

老爹公司有信心在未來幾年將獼猴桃種植麵積增加到50萬畝,帶動100萬湘西農民脫貧致富。2007年1月18日,老爹公司被正式評定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

【猛洞河風景區】猛洞河全長158公裏,為酉水最大支流。發源於桑植上河溪馬鬃嶺西麓和龍山的分水嶺。兩源在兩河口彙合後,從柳樹坪到吳家寨,與首車河合流。再轉到永順縣城,與連洞河合流。後與牛路河合流。至列夕新碼頭注入酉水。

目前旅遊界所講的猛洞河旅遊風景區,不僅指猛洞河的某一段,而且包括猛洞河中下遊、酉水河下遊一段和靈溪中下遊一帶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猛洞河、王村古鎮、不二門、老司城等景區和猛洞河漂流等旅遊項目。它是一個集山勢、水色、洞景和生物於一地,彙古鎮風貌、民族風俗、山野情趣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猛洞河漂流】是指猛洞河最大支流牛路河(牛路河全長88.9公裏,發源於永順塔臥鎮粟南溪以上的茅花界,流經塔臥、車坪、吊井岩、麻岔老司城、撫誌,在格洞入猛洞河)的一段,從哈尼宮到牛路河大橋17公裏,漂流全程約3小時左右。這一段河道比較狹窄,兩岸峽壁如削,河水流急灘陡。小舟時而在平靜的河麵上悠悠飄蕩,時而被洶湧的波瀾托起。遊客既可觀賞兩岸的峽穀風光,又可享受到探險家的樂趣,極富浪漫刺激色彩。

當時的國家旅遊局長劉毅漂後讚道:全國獨有;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漂後題詞:天下第一漂;香港著名攝影藝術家陳複禮漂後讚揚:真正的漂流,不是在菲律賓,而在中國湖南猛洞河,並題詞:尋幽、探勝、刺激、舒(抒)情兼而有之,猛洞河漂流遊,行將揚名天下。

【王村】位於酉水之濱,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距永順縣城51公裏。自古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稱。史書記載“位酉水北麵,是酉水的重要碼頭,通川黔、達鄂瀘,舟楫之便,得天獨厚”。故又有“酉陽雄鎮”、“中國最美山水古鎮”、“小南京”之美譽。王村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鬱,還有記載土家族政治軍事曆史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因電影《芙蓉鎮》全部外景均薈萃於此,故又名“芙蓉鎮”。

【鏈接】謝晉執導的電影《芙蓉鎮》通過胡玉英等人在“文革”前後幾十年的命運,來反思民族的曆史。其上映後成為在國內外得獎最多的影片。而電影放映之後,電影的拍攝地王村也因此聞名於世,王村的古樸、王村的山水讓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地前去觀光。一部電影改變了一個地方的命運,王村也因此改名叫芙蓉鎮。電影《芙蓉鎮》也讓薑文、劉曉慶大紅特紅,並且獲得無數獎項——第7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等。

謝晉是中國電影史上泰鬥級的人物,他的作品得到了國內外數以億計觀眾的承認和喜愛,被海外影評家們譽為“當今國際影壇上最有名望的中國人”!謝晉的影片充滿著人性、人情、人道主義精神,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他曾說過:“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傾注導演最大的激情,是藝術家人品、修養的結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燒”;“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希望對祖國、對人類貢獻美!”

《芙蓉鎮》的作者古華,原名羅鴻玉,1942年6月出生在湖南嘉禾縣石橋鎮,後旅居加拿大。1981年小說《芙蓉鎮》發表,1982年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

走在芙蓉鎮青石板街上,人們就像走進土家族悠悠千載曆史長河裏。石板街是一本線裝史籍的書脊,石板街兩旁的土家吊腳樓、古建築則是書頁,土家先人靜靜地將它打開著,隨意擺放在這酉水之畔,任過往行人有意或是無意地進行瀏覽著。古鎮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就這樣靜靜地坐著,守著,打量著每一位造訪者,一路無語。倒是這些美侖美奐的土家吊腳樓,一不小心便從它所站立的曆史書頁跳了出來,智者一般向人們悄悄地訴說起時光的輪回,歲月的滄桑來……

酉水流域是土家族最集中的聚居區,有近500萬土家族人在此生產生活,也是土家古鎮最多的流域。酉水是沅江的最大一級支流,自古有南北二源之稱。北源為主幹流,發源於湖北宣恩縣酉源山;南源稱秀山河,發源於貴州鬆桃縣山羊溪,往南迂回流經湘西州、重慶市、到沅陵縣城彙入沅水,全長477公裏。

跟芙蓉鎮一樣,酉水流域有很多古鎮都曾是土家族地區曆史上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時間短的幾百年,長的數萬年,例如裏耶古鎮,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著名的“溪口遺址”就位於裏耶村酉水河西岸,考古發現裏耶鎮在中國的各個曆史時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2002年出土的三萬多枚“裏耶秦簡”,轟動了全世界。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後來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時期,除了少數像“溪州銅柱”得以保護,絕大多數古鎮的宗教會館、古建築和器物都被以“四舊”的罪名被破壞或鏟除,許多古建築由於武裝械鬥而麵貌全非了。

【鏈接】裏耶,土家語音譯地名。裏,土地;耶,拖,拉,開墾耕耘,即開辟土地之意。龍山裏耶鎮於2005年列入國家第二批曆史文化名鎮(到2007年10月,全國有曆史文化名城109座,曆史文化名鎮、名村157個)。從發掘的裏耶古城發現兩萬多枚秦簡,這是繼兵馬俑之後,秦代考古又一驚世發現。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黃金時間連播幾次,全國各家報紙均轉發了新華社電稿。

古城位於龍山縣裏耶盆地中部,東臨酉水,城址呈長方形,現有麵積兩萬平方米。現發現古城的城內、城外、城牆、城濠各部位不同時期的豐富遺跡和遺物,認定古城經曆了戰國至秦漢兩個時期。

兩萬多枚秦代簡牘,其文字達20餘萬字,字屬於古隸,內容多為官方檔案,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麵,有通郵、軍備、算術、記事、行政設置、職官、民族等……

中國考古界的泰鬥、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培忠實地考察後認為:在中國曆史上,目前我國戰國至秦這段時間有文字可考的資料極少,這次裏耶出土的簡牘是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和全國各地零星出土簡牘總和的10倍以上,是研究秦史的最關鍵性的資料。從目前來看,古城遺址是繼秦始陵之後,50年來中國考古的又一大發現。無論怎樣評價都不過分,可以說是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裏耶秦簡牘。

【溪洲銅柱】現存於芙蓉鎮民俗風光館內。公元940年,楚王馬希範與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戰媾和,締結盟約,劃疆而冶,鑄5000斤銅柱為證。銅柱的銅質,精純光潤;八麵所鐫顏、柳體陰文,雖經千載風雨洗刷,霜雪蝕磨,仍清晰如初。溪州銅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曆史的重要文獻,土家族視銅柱為神物。

據史載: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與當時占據湖南的楚王馬希範發生溪州之戰。彭士愁戰敗後於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與馬希範議和,把戰爭的經過和議和的條款,鐫刻於銅柱之上。銅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尺,形為八麵,中空,內實钜錢,柱端覆蓋銅頂,銘誓狀於銅柱之上,立於會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時,又羼刻了一些土官銜名。清中葉,柱上銅頂被盜,沉於江心,柱內銅錢亦被人以飴粘錢殆盡。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順府知府張曾揚建亭保護。民國年間亭被毀。

【李宏皋】(?~951年)五代長沙人。楚王馬殷時,為宏道(今道縣)令。遷都統掌書記。馬希範置天策府,為十八學士之首,授尚書左仆射兼禦史大夫。後晉天福五年(940年),馬希範戰敗彭士愁,鑄立銅柱為盟,李宏皋受命撰《複溪州銅柱記》,鐫刻於柱上,共2641字,此文可以說是湘西境內最早並見諸於文字的散文作品。天福十二年,馬希範死,諸弟爭立。李宏皋等擁立馬希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馬希萼攻陷長沙,奪取王位,馬希廣遇害,李宏皋亦被殺。

【貞節牌坊】王村入口處的這座貞節牌坊,是當年拍攝電影《芙蓉鎮》時,劇組人員為了拍攝需要專門新建的。牌坊正麵橫刻“貞節”二字,背麵則豎刻有“聖旨”兩個字。

“貞節”就是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這是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才開始有的。當時有人問程顥,一個女人死了丈夫,若不改嫁就無法生活了就得餓死的時候,那可怎麼辦?沒想到程顥如此回答道“餓死就餓死算啦!餓死是小事情,可是失掉貞節卻是大事情!”

後來,程顥的弟子朱熹大力宣傳這種說法。中國的女人便在其盲目宣傳下,不斷地做著不近人情的維護貞節運動。例如有的女人被其他男人拉了一下胳膊後,認為那隻胳膊已被那男人弄髒了,要把胳膊砍下來;或是有女人和未婚而死的丈夫結婚的,抱著死人的靈牌舉行婚禮等等。而在政府方麵,為了獎勵貞節,將這個用石頭架起來的所謂的“貞節牌坊”,鼓勵那些守寡守得最久的女人,或是那些為了維持貞節而死的女人。

【老司城】位於麻岔鄉司城村,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土司時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十分繁華。史書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裏之邊城”的記載。清貢生彭施鐸作《竹枝詞》讚“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不二門】位於縣城南1.5公裏的猛洞河畔,以石奇、溫泉、石刻、觀音朝拜為其特色。石灰岩溶蝕而成的不二石門、蓮花池、八陣圖被視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尤其以一筆嗬成的“山青海岸”四個字合成一個“岸”字的石刻、有迷魂鎮之稱的八陣圖令人驚歎不已!

【小溪】地處永順縣東南部,是以原始次生林、峽穀、峰林地貌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旅遊區。區內生長有珙桐、紅豆杉、柏樂樹、銀鵲樹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3種,有金錢豹、雲豹、白頸長尾雉等國家保護動物68種。該區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被權威專家學者考察論證為中南十三省唯一免遭第四紀冰川侵襲的原始次生林天然資源寶庫。

【古丈】1913年置古丈縣。據《今縣釋名》:“本苗疆地,名古丈坪,在永順縣南一百二十裏,四麵高峰層疊,中開一坪,溪流環繞,清置古丈坪撫民同知。”據《古仗坪廳誌》:“古,則居今追昔之辭。仗,則兩軍對敵之號。坪,即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謂也。”另一說為苗民椎牛伐鼓,各飲牛血,稱為“吃牯髒”,後來“牯髒”演變為古丈。傳說苗俗每逢開年時,當地人在坪場裏擊鼓馳驅,以鼓祛瘴癘,因而坪場時稱之“鼓瘴坪”。還有一說古丈就是“估丈”,即丈量土地時,以眼估望為準。

古丈縣總人口14萬人,素有“林業之鄉、名茶之鄉、舉重之鄉、歌舞之鄉”的美稱。古丈是湖南省重點林業縣,滅荒、綠化達標縣,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

古陽鎮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在各個曆史時期湧現了一大批著名人物:有官至正一品,受慈禧太後召見封賞黃馬褂的戍邊提督楊占鼇;有把古丈毛尖發揚光大,使其獲法國博覽會國際名茶獎的綠香園園主楊圭廷;有生於永順遷居古陽鎮的雕塑名匠宋元臣;也有著名歌唱家何紀光、宋祖英……

【紅石林】紅石林位於芙蓉鎮對岸、古丈紅石林鎮境內,目前是全球唯一在寒武紀形成的紅色碳酸鹽岩石林景區,2005年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紅石林麵積約10平方公裏,距古丈縣城26 公裏。石林屬於喀斯特地貌的一種,在我國雲南、貴州兩省分布較多,以灰色石林為主,像古丈紅石林這樣的“紅皮膚”現在是全國唯一的。石林中有峽穀、溪流、清泉、如織毯樣的草坪、古老的紫藤花,與紅石林相得益彰,整體景觀秀麗精致清雅,宛如一個天然的園林。

據地質專家考證,紅石林岩石形成曆史約有4.5億年,紅石林地域與坐龍溪峽穀一樣同屬地史上所稱的揚子古海,海底沈積了大量混合泥砂的碳酸鹽物質,經地殼運動和侵蝕、溶蝕作用,形成了這片美麗的地質奇觀。

【羅依溪】位於古丈縣城北,酉水河邊。傳說從前有一大官在此溪中失落一枚官印,故名“落印溪”。後來演化為“羅依溪”。

【古丈毛尖】眾所周知,茶是當今世界人民喜愛的飲料,不僅是因為它具有獨特風味,而且因為茶對人體有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人體所需要的86種元素,已查明茶葉中有28種之多,所以說茶是人體營養的補充源。茶在開發智慧、預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腸道細菌結構和消臭、解毒方麵的功效已被許多科學研究所證實,因此它也是一種性能良好的機能調節劑。同時,茶還對多種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和輔助療效。

據記載,古丈栽種茶葉始於西漢,古丈在東漢時就列為著名的產茶地之一。據《古丈縣誌》記載:“十九世紀末葉,古丈坪廳之茶,種山者少,皆人家園圃所產及以園為業者所為……清明穀雨揀摘,清香馥鬱,有洞庭君山之勝……”

古丈毛尖成品條索緊結,鋒苗挺秀;色澤翠潤,白毫顯露;香氣持久,湯色清澈;滋味醇爽,葉底嫩綠。加上該茶產於高山地帶,當地從未出現過災害性病蟲害,茶樹不用噴施農藥,加上茶農習慣性施用有機肥料,所以少有汙染。

古丈毛尖早在唐代即為貢品;1929年獲西湖博覽會金獎;1983年獲外經貿部榮譽證書,並列為優質出口產品;1986年獲農牧漁業部金杯獎;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2000年在武陵山區名茶評比會和杭州舉辦的國際名茶評比會上,獲一個金獎,四個銀獎;2001年參加在日本舉辦的國際名茶評比會上,古丈毛尖獲國際名茶金獎;2008年12月29日,古丈毛尖獲得“湖南省著名商標”稱號(至此,全省著名商標共有798件)。

20世紀60年代初,古丈籍歌唱家何紀光以一曲鄉風濃鬱的山歌《挑擔茶葉上北京》,把古丈茶唱遍了大江南北,傾倒京華千萬歌迷;而古丈新一代歌唱家宋祖英一曲《古丈茶歌》,更使家鄉毛尖茶婦孺皆知,名揚天下。後來,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又為古丈題寫了“古丈毛尖”四個大字,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題寫了“中國名茶,古丈毛尖”八個大字,無疑又給古丈茶業注入了新鮮血液。著名作家沈從文,居住北京四十餘載,仍不忘懷古丈茶,他在文章裏寫道:“……山城那個古丈縣茶葉清醇中,別有一種芳馥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