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 3)

沈從文從著名作家到著名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古代服飾學家,汪曾祺就說:“這一番改行,可真是亦悲亦喜,悲喜難言;亦得亦失,得失難言。步入冷徑仍采花,花非昨日花,人非昨日人。”

雖然早早告別文壇,可是沈從文在當代文壇的地位卻一直很高。19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稱沈從文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在世作家”。美國一些學者認為,想了解中國,必須讀沈從文。巴黎一所大學中文係開列四部中國文學作品必讀書,其中三部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另一部便是沈從文作品集。國際上評價中國新文學,有些人認為中國新文學家隻有沈從文和老舍。在英國BBC的《龍的心》電視專輯訪問他時,他這樣說:“我一生從事文學創作,從不知什麼叫‘創新’和‘突破’,我隻知道‘完成’……克服困難去‘完成’。”到20世紀80年代初,他曾對日本政府一個專家組的成員說:“……我一生,從不相信權力,隻相信智慧。”

1992年5月10日,這是沈老逝世4周年的祭日。遵照先生生前遺願,沈從文終於魂歸故裏: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一半安葬在聽濤山麓。

古語說,鳳凰擇良木而棲。一邊是他固執偏愛著的故鄉的土地,另一邊則是給了他太多靈性的河流。沈老曾說:“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的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

沈從文永遠不會寂寞。生前,他有豐厚的作品;死後,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前來瞻仰沉思;一如他的故鄉“鳳凰”之名,“鳳凰涅槃,火中再生”!

常風先生在《留在我心中的記憶》文章中,這樣說:“我一直認為不論什麼人,隻要認真仔細閱讀沈從文的小說,研究比較一下他的用字遣詞和造句,表現方法、以及篇章的結構,總會認識這位小說家確實是在寫作中不斷學習著,試驗著用最恰當的字,嚐試各種句子的結構,篇章的組織,他總在尋求最完美的藝術表現。他的每篇作品都確實就是一篇新的‘習作’。在這點上我一向認為沈從文先生是中國現代作家中少有的風格作家。”

著名學者季羨林就說:“文章有獨立風格的人並不多見。除魯迅先生之外,就是從文先生。他的作品,隻要讀上幾行,立刻就能辨認出來,決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個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輕時當過兵,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教育。他完全自學成家。湘西那一片有點神秘的土地,其怪異的風土人情,通過沈先生的筆而大白於天下。”

邵燕祥也說:“沈從文這個又溫文又野性,屬於湘西又屬於整個中國以至世界的作家,他的生命就寄寓在他這些既清新且斑斕的作品之中。所有這些,可以不舍晝夜地流下去,潤澤當代的直到後代的無數焦渴的靈魂。”

黃永玉這樣說:“談文學離不開人的命運。從文表叔盡管撰寫再多有關文物考古的書,後人還會用文學的感情來懷念他。”

【鏈接】1982年夏初,80歲高齡的沈從文和妻子張兆和回到家鄉鳳凰。一天,沈老提出去集市轉轉。人們都說集市人多雜亂擁擠,萬一撞到了,怎麼辦?沈老卻這樣說:“不要緊。人多一點,這是常情。我就是喜歡在家鄉人中間摩肩擦膀,擠一擠,碰一碰,撞一撞,多麼親切有意思。”“文革中,我被同鄉撞過兩次,一次在北京,吉首大學一位教師去看我,由於進門太急,把我撞了一下,他說對不起我。我說你老遠來看我,倒是我對不起你呀!另一次,在湖北鹹寧,我在‘五七’幹校看守菜園,一位鳳凰同鄉來到我跟前,用手膀子輕輕碰了我一下。他從武漢來,我佩服他的膽量,在那種情況下竟敢去看我!這兩位同鄉碰得我心裏真舒服啊!”

【陳寶箴世家】是一個集古城博物館、陳寶箴世家、陳師曾故居為一院的三個文化載體,占地麵積1696平方米,由雨田先生投資200萬美元發起組建,於2007年9月16日開館。

【崇德堂】位於古城史家弄街,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於1884年修建。總麵積622平方米。為上下兩層的建築,將起居與待客的公共區域與主人臥室等私人區域合理劃分。

崇德堂主人為江西人裴守祿,中過進士(有許多匾額為證),後來做生意發了財,在40歲時修起了崇德堂,成為鳳凰城中首富。

【東門城樓】位於鳳凰古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恒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城牆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城牆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麵鋪以紅砂塊石。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簷,飛簷翹角,精美壯觀。

【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簷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麵闊7米,進深8米;簷下如玉鬥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簷飾件均係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故居為四合院係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69年6月25日(農曆)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15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不久就被迫辭職。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沱江】為鳳凰最大的河流,武水一級支流。沱江有三源,南源有流經貴州省邊地的龍塘河,北源有發源於臘爾山台地的烏巢河和麻衝高地的潭保河。沿途灘多水急,是原生態旅遊佳境。流經臘爾山、麻衝、落潮井、都裏、南華山、沱江鎮、官莊、橋溪口、木江坪等9個鄉鎮。至瀘溪縣河溪會武水,在武溪鎮彙入沅江。幹流全長131公裏,在鳳凰縣境長96.9公裏。北門段是漫遊泛舟沱江起點。

沱江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曆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裏,像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鳳凰作為苗族聚居區的中心,是苗族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與漢族經濟文化交流最早的地區。過去沱江這條與外麵世界連通的唯一的“黃金水道”,貨船上行可到川東等地,下則可達沅江、長江中遊碼頭,直到武漢等地,將這裏的桐油、五倍子、生漆、中藥材等土特產品運出山外,然後把所需各種物品以及大量信息及時帶到鳳凰,搞活流通,促進了這裏的經濟社會發展。

【沱江跳岩】跳岩有石墩橋和木板橋,是城外涉江到城內往來的古道,是曆史的足跡。雙墩跳岩,每行66墩,共132墩。橫跨江麵的跳岩,就像一架巨大的鋼琴健盤,而那潺潺流動著的碧綠的沱江水,不緊不慢地為鳳凰古城演奏著一曲優美樂章。

【沱江吊腳樓】如果說穿城而過的沱江是鳳凰的靈魂,那在水一方托起沉沉歲月的吊腳樓,則是美麗靈魂的庇所。作為一種不可重複的文化符號,吊腳樓是和苗家的背簍,和沈從文筆下早己歌聲遙遠的翠翠、蕭蕭,和沱江兩岸此起彼伏的搗衣聲,和古城老街裏那份怡然從容聯在一起的。

沱江吊腳樓全長240米,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吊腳樓下層占地很不規則,一端以河岸為支撐點,另一端則是在水麵,高高的懸柱立於水中或河坎的岩縫之中作為支撐,充滿著一種力的美感。屋頂高高翹起,如一群仰頭向天即將拍翅起飛的鳳凰;下層則架空。起著防潮通風的作用。吊腳樓是人與自然交融的一首詩,這不,吊腳樓已經飄出苗家姑娘和江上劃船的艄公的情歌:

“阿哥阿妹莫怕羞,誰在世上不風流?人不風流枉在世,你我能有幾春秋”?

“妹妹停步等著我,哥哥伴你淌過河。手牽手來排排走,讓我吻你酒窩窩”。

“阿哥坐船遊沱江,阿妹閑坐悶得慌,有心請哥上樓坐,同敘佳話賞月光”。

“阿哥想妹妹想郎,睡到半夜心裏慌。翻來覆去睡不著,淚水打濕半邊床”。

【鏈接】古城鳳凰的石板街、吊腳樓、虹橋、塔、沱江等等,往往是最吸引人的眼光和鏡頭的。沱江泛舟時,巨大的水車邊上有一座雕像卻是讓很多人忽略而過。這尊黃永玉為紀念王湘冀烈士而建的雕像與緩緩流動的沱江水組成了一幅結構最完美、動與靜最和諧、最令人心儀的風景和圖畫。從外形上看,沱江的流波碧水之畔的這座雕像是靜止的,然而王湘冀那種颯爽英姿與其雄性奔放的動態不由使人血脈噴張。就是這樣一個雷鋒式的人物,被老畫家永遠定格在了這裏,定格在他英勇獻身的地方。鳳凰的美景太多太多,過往的遊人似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了解關於他的故事。惟有那一旁的水車,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永不厭倦地輕輕為他哼唱著一支不老的讚歌。

王湘冀,1964年出生於鳳凰縣沱江鎮。他在小學讀書時,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1982年6月21日,王湘冀從林峰工地回家,下沱江洗澡。上岸時,忽然發現3個兒童被湍急的河水衝下河壩。他飛身下河,奮力拖住一個到岸邊,接著又推出第二個。這時,還有一個在3米以外的白浪中掙紮。他雖已精疲力盡,仍奮不顧身,繼續紮進漩渦,救出第三個落水兒童,而自己卻在江中無力遊出水麵,光榮犧牲。王湘冀犧牲後,共青團鳳凰縣委追認他為共青團團員。鳳凰縣委、縣政府作出《關於學習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青年王湘冀的決定》。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烈士的光榮稱號。

黃永玉給王湘冀題寫了一首短詩:“永別了,我尊敬的年輕人,真正的英雄,你是家鄉驕傲的鳳凰涅槃。兩天以後是我們偉大詩人屈原的忌辰,你們似蘭花與芷草永為人民讚美。”

【河街】吊腳樓依山傍水,情有獨鍾,我行我素,沿河而立。吊腳樓前臨街後臨河,一幢連一幢,高高低低參差錯落,開個鋪麵賣賣東西,方便過往行人和鄰近居民。河街每家吊腳樓都開有家庭客棧,是遊人領略《邊城》韻味和頭枕波濤感受沱江靈氣的最好境界。

【虹橋】據《鳳凰廳誌》記載:“橋跨沱江水,長五十餘丈,川平風靜,皓魄當空,清光滿漾。近則兩岸煙林,遠則千山雲樹,皆入玻璃世界中,橋上徘徊,仿佛置身蓬島”。

虹橋建於明洪武年間。相傳朱元璋聽了牛鼻子道人擺布,斬斷龍脈破壞了風水。司寨百姓,氣憤填膺,定要將龍頸接起來,就用紅岩修這座大橋,題名“虹橋”。

虹橋上,有黃永玉撰寫的楹聯:“今宵皓月誰在回龍潭上華燈樓船彩影蕩漾弦歌映山山映水,照眼春陽廊橋正午十分醉客雅旅遊俠高僧靚景如夢夢如詩”。

【萬名塔】位於沙灣東嶺山麓的沱江之濱。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三級六角磚塔,塔高11米。當地人為培植風水,修築“字紙爐”一座,像一支巨筆,意欲使鳳凰人文蔚起。傳說在科舉之時,鳳凰人敬重經史典籍、聖人語錄,延及知識分子寫字的紙張都不能隨意丟棄。他們認為,紙是有生命的,將它們集中在此燒毀,它們的靈魂可以進入天國。可惜寶塔在“文革”中被毀壞。1988年複修後更名為“萬名塔”,為七級六角磚塔,塔高21米。

【萬壽宮】明末清初,江西人大批移民遷來湖南,來鳳凰的住東郊沙灣,形成了一條“江西街”。江西人多從事工商業,資本日漸雄厚,為了祈求神靈保佑,便在沙灣建立水府廟,設諸神位,故稱“萬壽宮”。

【沈從文墓地】從虹橋沿著迴龍閣老街古官道,下行一公裏便可到聽濤山,沈從文墓就在此地。1992年清明,沈從文骨灰安葬在此(2007年5月20日,夫人張兆和骨灰合葬於此)。沒有凸起的墳堆,墓碑隻是一塊不規則的天然五彩石(高1.9米,寬1.5米,厚90公分,重6噸)。碑石正麵集沈老先生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碑的後麵刻著沈從文姨妹張允和女士所撰寫的挽聯:“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四句話的最後一個字連起來是“從文讓人”。這就是沈老一生的真實寫照。整個墓地簡樸,自然寧靜,貼近山水,使沈從文的骨灰和靈魂全部融進了故鄉青山綠水之中。

【鏈接】對於沈老的逝世,黃永玉說:“沈從文的逝世來得相當緩慢。人死在北京,消息卻從海外傳來;北京報紙最早公布的消息是在一周之後了。據說是因為對於他的評價存在困難。”

張兆和(1910~2003),筆名叔文,現代女作家,沈從文先生的妻子。1932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係。畢業後任中學教師,1949年就讀於華北大學二部。後曆任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師大二附中教師,《人民文學》編輯。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張兆和小說集》等。

對於表嬸張兆和,黃永玉這樣說:“幾十年來隻聽見她用C調的女聲說話;著急的時候也隻是降D調,沒見她用常人的G大調或A調、B調的嗓門生過氣。我不免懷疑,她究竟這一輩子生過氣沒有?”

【黃永玉】提起黃永玉,人們不約而同都會想到:沈從文、酒鬼酒、猴票……是的,沈從文是其表叔;酒鬼酒那極具個性的陶土麻袋形酒瓶是他設計的;而在郵票市場價值不斷看漲的猴票也是他的作品。還有他不離口的大煙鬥,他的鴨舌帽,他孩童般的“壞笑”,他的“怪”脾氣,他的黃式幽默以及他那連年輕人也趕不上的精氣神兒。

有藝術“鬼才”之稱的黃永玉先生,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黃永玉於1924年出生在湖南鳳凰沱江鎮,土家族人,少年時期就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聲畫壇,被譽為“中國三神童之一”。他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寫過、出版多種畫冊,還有《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鬱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在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和中國內地、香港等地舉辦過畫展,曾獲意大利“總司令勳章獎”,中國美協在他80歲生日時頒給他“中國美術金彩獎·終身成就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

2006年國慶,黃永玉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珍藏數十年的一百多件珍貴文物和部分藝術作品全部捐贈給了家鄉的吉首大學博物館。有專家估計,這些物品折合人民幣超過7400萬元。但黃永玉不以為意。他說,這隻是他離開故士,在外浪蕩了一輩子,羞澀行襄裏的一點點對家鄉的奉獻而已。同年12月,黃永玉將親自創作的2米寬、3米長的巨型畫《世界和平》捐獻給聯合國駐華機構。2007年,他獲得慈善特別貢獻獎。

2008年8月24日上午,國際奧委會向黃永玉頒發了“奧林匹克藝術獎”(奧林匹克藝術獎由國際奧委會每4年評定一次,是由國際奧委會委員投票選舉並授予的特殊榮譽獲獎藝術家均為當屆奧運會舉辦國在文學、音樂、建築、美術、影視等藝術領域作出偉大貢獻、同時具有重大影響的藝術家)。黃永玉是本屆奧運會主辦國(中國)惟一獲此殊榮的藝術家,也是現代奧林匹克史上惟一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黃永玉的幽默濃縮了他人生的智慧。他有很多好笑的畫,譬如人畫一隻鸚鵡,題字為:“是好鳥,就是話多。”畫一個老頭癟著嘴閉著眼睛把頭往後仰,旁白:這個笑話不好聽!黃永玉2007年還創造了一組生肖鼠掛曆,一隻老鼠申明:貓的肚子是我搞大的!兩隻老鼠指著呼呼大睡的貓在商量:我們合資養隻寵物吧!再看黃永玉做的那隻快樂鼠雕塑:一隻肥頭大耳的老鼠左手撐腰,右手持煙鬥,露出大板牙,正在得意地哈哈大笑。看著它,你就好像看到了黃永玉本人。

十年浩劫中,他因畫了一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貓頭鷹而受盡迫害。當時,台上的批鬥者說“你這個人創作上從來不嚴肅,從來都是玩!”黃永玉大笑:“你小子要平時這麼說我,我一定請你吃西餐。你算是說出了藝術的真諦,畫畫當然是玩,不快樂的活,畫什麼畫呢?”此刻,他的脊背上已被笞出道道血印。

黃永玉說:“家鄉是什麼?我看可以比作我們睡慣了的被窩,這被窩裏麵的氣味啊,我熟悉它。睡別人的被窩會感覺到有股味兒,那股味兒不一定是臭,隻是我不習慣。我自己的家鄉就像我自己的被窩一樣,有味道,別人也許不習慣,我卻感覺非常好。”

【奪翠樓】是黃永玉1996年新建的一棟仿古建築畫樓。它在虹橋的下方,背依氣勢磅礴的觀音山和南華山,前臨清澈亮麗的沱江,麵對奇峰寺、青龍山翠色和萬名塔、遐昌閣、萬壽宮名勝古跡。巧用天然環境,集古城翠色於一樓,獨領鳳凰風騷。

【鏈接】黃永玉的“萬荷堂”,在北京通州區徐辛莊村,占地8畝,是一座仿古建築群,亭台樓閣、回廊、照壁都按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建造。“萬荷堂主”堂規:本堂花木水果大多帶刺,地麵石頭硬度為七度,僅次鑽石三度,各界人士尤應注意本堂所喂養之惡狗,因曾接受特種訓練,專咬生人之要害處,各種險處不可疏忽大意,如有挨咬、跌倒、刺傷諸般意外,醫療費自理,寄希望本堂津貼者,全屬夢想。“萬荷堂”的廚房門口對聯為:“蔬菜瓜果新新鮮鮮,雞鴨魚肉香香噴噴”;而懸垂的沙袋上:“隨便闖入者、偷盜者、折花果者、撞騙需索者、亂翻東西者”,旁邊則是一個醒目的大字:“揍!!!”畫室門上貼的是:“我在集中精神畫畫,進門的人請先打招呼,以免嚇我一跳”;畫室旁的水池邊寫的是:“此處毛巾為我工作專用,上麵沾滿癬、疥、瘡等各種黴菌,請勿隨便亂動,以免被傳染”……就連廁所的洗手池及水箱上都貼著字條,張張妙趣橫生。

【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南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382裏,被稱為“苗疆萬裏牆”,是中國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南長城沿城牆每三五裏便設有邊關、營盤和哨卡,以防苗民起義。如亭子關、阿拉關、靖邊關等,如今這一線還依稀可見碉堡、炮台和邊牆。它把湘西苗疆東西隔離開,以西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漢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曆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征,體現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曆史史料。

2000年4月22日,中國國家文物局長城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教授,親臨現場考察,認定“苗疆邊牆”就是中國南方長城。

【鏈接】2003年8月6日,南方長城東門城樓青石坪內,由159噸厚度5厘米的湘西紅砂石和青石板鋪成的“世界第一圍棋盤”在鳳凰南長城製作完畢。該圍棋盤的麵積根據國際圍棋賽標準擴大5051.83倍設計精細製作,棋盤邊長為31.7米,總麵積1004.89平方米,每小棋格邊長為1.6米,每格麵積為2.56平方米,全部用鳳凰當地山中開采的青石板和紅砂石鋪砌,耗石材40.19立方米,總重量為131.84噸。

當年9月20日,首屆中韓圍棋邀請賽以其獨特的運作方式在此隆重舉行。整個大賽以青山藍天作背景,以雄偉壯觀的南長城為舞台,以大地作棋盤,以武林弟子作棋子,其現場規模之宏大、場麵之壯觀前所未有。而棋盤和棋子更是非同一般:在一千平方米的地上鋪設棋盤,361名少林派和武當派弟子充當黑白棋子,隨著雙方主帥棋子的無窮變幻,在軍令驅動下縱橫馳騁。圍棋在這裏,以新的手法和形式讓武術、評書、苗鼓、音樂和雕塑在此交融,生機再顯。此後,便確定在這裏兩年一次進行世界圍棋巔峰對決賽(它是中國棋院、中國圍棋協會與北京天下鳳凰公司、鳳凰古城旅遊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打造的世界圍棋權威賽事,每兩年舉辦一屆。它是在LG杯、三星杯、應氏杯、春蘭杯、豐田杯、富士通杯六大圍棋比賽的基礎上打造的一項權威賽事,隻有獲得這六大杯賽冠軍的棋手才有資格被邀進行決賽)。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裏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古城坐西朝東,是一座青石結構的石頭城,城牆所用石料皆采用石灰岩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約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麵平整,工藝講究。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麵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裏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裏爆發了曆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從此清朝走向末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鏈接】沐浴過1320多年前盛唐夕陽的渭陽古城,與唐詩中如畫的西北邊陲的渭城,到底是純粹的文字巧合,還是另有神秘的曆史淵源?南方長城飽經滄桑的碉堡、炮台和邊牆就像一位默默無語的曆史老人,不由讓人頓生疑惑:當年北方的萬裏長城都擋不住塞外鐵騎的長驅直入,為何又在這茫茫武陵山脈之中修築起這382裏的南部邊牆?

【奇梁洞】位於縣城北四公裏處、形成於古生代中寒武紀淺海盆地中的喀斯特溶洞奇梁洞,距今約5~6億年。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六千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鍾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