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毛澤東廣場總麵積102800㎡,分為四個空間,以銅像為廣場聚焦點,以景觀大道為中軸線,在布局上,依次為瞻仰區、紀念區、集會區、休閑區等四個功能分區。層層鋪墊,步步渲染,形成濃鬱的紀念氛圍。

廣場中軸線瞻仰大道入口處有一塊景觀(文化)石,題刻著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所寫的“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幾個大字。大道兩旁有對稱的六處小景觀石,分別題刻毛主席詩詞為:《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七律·長征》、《蝶戀花·答李淑一》、《卜算子·詠梅》、《七律·到韶山》。周圍綠化區的植物以“四季見紅”來配置,喬木、灌木相結合。整個廣場植物以本地植物為主,多種名貴樹種錯落有致穿插其間。

毛澤東廣場配套設施中,對韶河進行適當拓寬,拆除水泥河堤,改成自然的生態護坡邊堤,配以楊柳、白楊樹等景觀樹種,同時改造了迎賓橋,新增一座小拱橋和跳橋。沿河及沿引鳳山下分別設有休閑長廊,為遊客休閑、避雨等提供方便。廣場內設有花房、直飲水、鞭炮燃放點等配套設施、設備,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服務理念。

新的毛澤東廣場順應韶山衝地勢,形成韶峰-太公山-銅像的遠、中、近背景層次,並將毛澤東故居、南岸私塾舊址、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遺物館、毛澤東圖書館、毛氏宗祠、毛鑒宗祠、韶山學校等重要景點有機融合成一體,形成合理、便捷的參觀線路,大大增強了廣場的瞻仰功能、紀念功能、集會功能、休閑功能。

【鏈接】1991年初,中共湖南省委籌劃在韶山建一尊大型毛澤東銅像。江澤民同誌對此作了充分肯定。同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對湖南省委的請示作了明確批示:“同意塑建一尊毛澤東同誌的銅像。”要求:“多方論證,精心設計,力求莊重、簡樸,與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相協調”。

中國美術館館長劉開渠與中國軍事博物館雕塑家程允賢兩人應邀設計雕塑,1993年6月,6米高的石膏模型製成,解放軍總後勤部特調撥專列運往國家一級企業、有一流青銅鑄造技藝的航空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

8月21日,毛澤東銅像首先在南京晨光機器廠廣場聳立起來。南京曾是國民黨總統府所在地,44年後,南京人為當年揮師解放南京的偉人建造的巨型銅像又聳立在這裏。

1993年12月2日,銅像從南京啟運,經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進入湖南,在途經江西時,原本是沒計劃停歇的,不料運載銅像的汽車忽然開不動了,隻能在江西境內作短暫停留。江西老表紛紛傳說:“江西是毛澤東最早鬧革命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鄉,他要在這裏住一晚,看一看”。

12月6日上午9時,毛澤東銅像行程一千三百多公裏,曆時5天,終於到達韶山地界。在韶山,人們早就帶著鞭炮、敲鑼打鼓,會聚在公路兩旁,歡迎人群延綿達15公裏之長。當銅像車隊到達時,鞭炮齊鳴,歡聲雷動,兩百多名韶山青年以100輛摩托車組成護送隊,一路護衛銅像進入韶山衝。近萬名等侯在銅像廣場的群眾見到毛澤東銅像時,紛紛留下激動的淚水。人們喊著:“毛主席回來了!”“毛主席回家了!”

1993年12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韶山衝舉行了隆重的銅像揭幕儀式,江澤民同誌專程赴韶山為毛澤東銅像揭幕。10時30分,當江澤民同誌徐徐地揭下覆蓋在毛澤東同誌銅像上的紅綢時,毛澤東同誌的光輝形象,立即展現在人民群眾眼前。

毛澤東銅像12月6日到達韶山時,韶山衝出現兩大自然景觀:一是通常在每年陽春三月才盛開的杜鵑花,竟然像過節一樣漫山遍野開放了;二是銅像抵達韶山衝已是上午10點多,一輪明月仍高掛天空,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天空中。天隨人意變,花伴人意開,毛主席的光輝名字和豐功偉績與天地共存,日月齊輝!

更為奇妙的是12月26日毛主席100周歲生日那天,6隻彩蝶環繞著毛澤東銅像翩翩飛舞,人們驚歎不已!韶山冬天蝴蝶不多見,但那年12月份天氣特別好,幾乎每天都出太陽,這樣蝴蝶也就多些了,沒什麼奇怪。不過像這樣6隻彩蝶有規律性地沿毛主席銅像飛,的確很奇妙!這大概是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的六位親人特地趕來為他老人家祝壽的吧?!

12月26日,這天天不亮,鞭炮聲便開始連綿不斷,除了政府部門舉行的正式紀念活動外,韶山村民聚集在偉人的誕生地——上屋場。殺豬宰雞,設祭壇,以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禮儀,以最虔誠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巨人,在通往故居的路上,山坡上,跪滿本地和外地來的人們,韶山村村長高喊:一跪拜!二跪拜!三跪拜!——人們流淚了,淚水打濕了韶山的土地,灑在破例盛開的紅杜鵑上。

這種激動人心、前所未有的場景感染了在場所有的人,大家也情不自禁地朝拜著。也許隻有在此時此刻,人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偉大與崇高,才真正理解這位以犧牲、智慧和偉大人格贏得億萬人民敬愛之情的至聖巨人。據不完全統計,參加紀念活動的群眾達26萬人,車輛1萬多輛,銅像廣場的鞭炮紙屑厚達80公分。

毛澤東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當年,權延赤的一篇《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將久居政治神壇的毛澤東回歸到了百姓心中的領袖。然而,毛澤東一生中發生的太多太多的故事,依然讓人崇仰卻又不可思議。他提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統帥千軍萬馬卻從未使用過槍;他身經百戰,卻“萬水千山隻等閑”,從未受過傷;“28”、“9”等等數字,暗合了這位偉人一生的許多重大事件;而“8341”這個奇怪的部隊番號,至今讓人費解。

毛澤東與“28”:毛澤東的姓名繁體字筆畫有28劃,故毛澤東曾自稱“28畫生”;1921年,毛澤東28歲參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8年,毛澤東與朱德會師井岡山,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軍委書記;1929年9月28日,由陳毅起草、周恩來審定的“中央九月來信”支持在紅四軍黨代會上落選的毛澤東,要求維護毛澤東的領導;12月28日古田會議,毛澤東重新當選為前委書記;1935年5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到重慶與蔣介石談判;1949年,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伴隨著天安門前的禮炮28響,毛澤東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54年9月28日,毛澤東再一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8年11月28日始在武昌召開的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同意毛澤東同誌提出的關於他不作下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候選人的決定》;1959年4月28日二屆人大閉幕,此後,毛澤東國家主席的職位改由劉少奇擔任;1973年8月28日,中共十大閉幕,毛澤東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1949~1976年,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擔任黨和國家、軍隊最高領導人整整跨越了28年。

毛澤東與“9”: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了。也正是這天,毛澤東遭遇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在途經瀏陽張家坊時,他被當地團防局的清鄉隊抓住了。在押送去團防局的路上,毛澤東竟機智逃脫了。

1945年9月9日,前去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專門會見了郭沫若。談話中,那天毛澤東說了一句後來人們十分熟悉的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快要離開重慶的時候,毛澤東給重慶文化人留下了他一生中寫得最好的一首詞《沁園春·雪》。國民黨宣傳部門馬上發動了對這首詞的批判,甚至動員筆杆子要寫出一首超越《沁園春·雪》的作品,然後以國民黨領袖人物的名義來發表。可策劃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是沒能拿出來,隻得遺憾罷手。

1949年9月9日,進了北平城的毛澤東在潛心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冶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所謂《共同綱領》,事實上就是一個即將加入世界“戶籍”的新中國的“臨時憲法”。從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到毛澤東在這天修改的《共同綱領》,劃出了從夢想到現實的曆史軌跡。

1956年9月9日,毛澤東在修改關乎中國共產黨發展方向的中共八大《政治報告》。當月15日開幕的中共八大,第一次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了黨代會實行常任製,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第一次把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國防四個現代化寫進了黨章,後來交通運輸的現代化改成了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第一次把“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寫進了黨章。

1971年9月9日,毛澤東南巡到達杭州。但是在8日晚上,他得到消息說,有人在杭州裝備飛機,有人指責毛澤東的專列停在杭州筧橋機場的專運營線上“礙事”。於是在9月9日這天,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把自己的專列立即轉移到離杭州遠一點的紹興附近。正是9月9日的決策,使林立果等人的謀害方案沒有得逞,否則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1976年9月9日0時10分,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與世長辭。

【毛澤東遺物館】總建築麵積1.9萬㎡,總投資約1.9億元,於2006年8月12日破土動工,2008年12月25日竣工。

毛澤東遺物館的陳列展示設計和布展工作全部由北京清尚建築裝飾有限公司(原清華工美)承擔。序廳是遺物館陳列展示的一大亮點,先後16易其稿,最終確定“毛澤東龍鈕大印放大”設計理念。大印展台的背景設計為中南海新華門照壁上的毛澤東手跡“為人民服務”。設計立意為: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應該始終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是人民的偉大領袖,他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序廳大印成品重5噸,高1.226米,寓意毛澤東生日,長、寬各1.15米,寓意紀念毛澤東誕辰115周年。印鈕由兩條巨龍構成,一條為黃龍,一條為青龍,神定氣清,栩栩如生。黃龍和青龍的龍頭上有紅色的天然花紋。印台正立麵的黃龍身體上有天然形成的紅日和月亮圖案,青龍所在立麵的印台上有天然紅黃相間的花紋,宛若虎形,特別是其尾長而粗壯有力,惟妙惟肖(龍鈕大印原物為國家一級文物,為著名篆刻家鄧散木1963年雕刻)。

遺物館共辟有《風範長存——毛澤東遺物展》等四個陳列,共展示毛澤東遺物1008件。文物庫房共收藏和保護毛主席遺物6536件,文物資料35696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0件,二級文物85件。

一層展覽《風範長存——毛澤東遺物展》為基本陳列,展陳麵積近2000平米,從“勤政為民、鞠躬盡瘁”,“反奢倡儉、清廉如水”,“博學多思、孜孜不倦”,“親情如歌、友誼似海”,“雅情逸趣、坦蕩襟懷”五個方麵,生動再現了一代偉人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麵,昭示了一代偉人不朽的崇高理想和品德風範,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一份珍貴而獨特的精神食糧。一層基本陳列展陳設計大氣磅礴,空間分割合理。法國木紋石展牆優美厚重,精美的石刻浮雕,梅竹蘭菊銅雕,增添了展陳的藝術氛圍。展陳設計中突出了對展示文物的保護,66個展櫃全部采用的是中英合資克裏克品牌展櫃,運用了光纖燈具、電子恒濕設備,進口超白夾膠和低反射玻璃的運用增強了透光性和展示效果。一層展廳設計時運用了自然采光理念,通過建築高窗和中央園林采光井引入大量經過紫外線過濾的自然光,從而保證了展廳停電狀態下的基本照明要求。

二層為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區,開辟有《毛澤東主席生活用瓷展》、《毛澤東珍藏唱片磁帶展》、《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珍藏藝術品展》,展出毛澤東用過的日用瓷200餘件,唱片磁帶200餘盤(張),以及40多年來館藏珍貴油畫、國畫、雕塑等藝術品。整個二層展覽精美雅致,內容上與一層展覽上下承接,互為補充,進一步豐富了遺物館陳列展覽的內涵。

遺物館展陳設計中聲光電展示手段運用適當,強調觀眾的參與性、互動性,增強其教育展示的功能。《豐澤園虛擬遊》讓觀眾有親臨其境之感,《故鄉情》場景再現了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時難忘的一刻,《數碼互動桌》讓觀眾有了親點毛主席喜歡聽的戲曲音樂的機會,《虛擬翻書》將毛主席生前看過的部分書籍的部分內容第一次呈現在觀眾麵前。多功能廳可容納287人觀看與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人民領袖毛澤東》、《領袖風範》兩部數字電影,也可欣賞到由湖南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總策劃,由省話劇院投入巨資,精心打造的大型音詩畫紅色舞台劇——《韶山升起紅太陽》。

【滴水洞】是韶山一處神秘處所,凡到韶山者少有不去滴水洞的。不去滴水洞,你就不會了解一個完整的韶山。

1966年7月28日,毛澤東在致江青的信中寫道:“……自從6月15日離開武林以後,在西方的一個山洞裏住了十幾天,消息不大靈通。28日來到白雲黃鶴的地方,已有十天了。……”大家知道,“武林”是杭州的舊稱,“白雲黃鶴”指的是湖北武漢。韶山位於杭州的西部,滴水洞位於韶山衝的最西邊,距離毛主席故居5千米,距離毛澤東廣場約4千米,加上這個地方一直是一個禁區,所以毛主席就用“西方的一個山洞”代指滴水洞。後來,這裏也就被人們稱為“神秘的西方山洞”了。1966年6月16日,毛澤東乘坐專列離開杭州到達長沙。17日,在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央警衛團團長張耀祠、湖南省公安廳副廳長高文禮和湖南省委接待處處長肖根如等人陪同下,毛澤東來到滴水洞,在此住了十多天。

【鏈接】毛澤東出行為何坐火車:1956年4月某夜,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接到毛澤東親自打來的電話,說他要去廣州,叫劉亞樓準備好飛機。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為了保證他的安全,作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禁止毛澤東坐飛機。但毛澤東堅持要坐飛機,周恩來隻好親自安排,指示劉亞樓要選擇最保險的機型、最優秀的駕駛員,確保飛行安全。

5月2日上午,毛澤東來到北京西郊機場,登上了裏-2型飛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飛機安全抵達廣州。5月29日,毛澤東結束了對廣州的巡視。5月30日,機隊由廣州飛長沙、再由長沙飛武漢。由於北京天氣不好,在武漢等了4天。6月4日中午12點多鍾,何廷一乘機飛在最前麵觀察天氣。毛澤東、羅瑞卿、楊尚昆等中央首長乘第二架飛機,其他工作人員乘第三架飛機,三機每隔15分鍾起飛一班。

當飛到河北上空時,何廷一大吃一驚,西麵和北麵電閃雷鳴,雷雨雲層可達1.5萬~2萬米。而裏-2型飛機時速慢,升高極限也隻有4000米,無法從雲頂飛越。飛機如若遭遇雷電襲擊,就有可能機毀人亡;更要命的是,由於強大雷電的幹擾,使飛機上無線電通訊完全失靈,何廷一與後麵的飛機失去了聯係。

當何廷一的飛機穿出雲層降落後,劉亞樓一問嚇了一跳。人們在焦急中熬過了近1個小時,終於第2架和第3架飛機從厚厚的雲層穿出來,平穩地降落地麵。劉亞樓跑下塔台,沒等毛澤東走下飛機,就站在才打開的機艙門前,衝著裏麵大聲說:“主席啊,我的腦袋可都掖到褲腰裏了!”

在這次毛澤東空中曆險之後,中央政治局決定嚴格控製毛澤東乘飛機。於是火車成為毛澤東到全國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毛澤東當時回韶山,是極其保密的,但保密工作還是出現了一點意外。平時,從韶山衝到滴水洞很少有車經過,1966年6月17日突然出現一支由3輛轎車、1輛客車組成的車隊,這引起了一個在山腳下打柴的小女孩的注意。她好奇地朝行駛在中間的轎車瞥了一眼,恰巧毛澤東正拉開窗簾向外張望,小姑娘興奮得差點喊出聲來。她一溜煙跑回家,對父母說:“我看見毛主席了!毛主席住進滴水洞了。”消息在韶山衝傳開,鄉親們像過節一樣高興。但很快就有人找到了小女孩,鄭重地告訴她:“你看錯人了,車裏坐的不是毛主席,再不準你亂講了”。為了保證主席絕對安全和保密,有關部門還對工作人員規定了十不準:不準主動接近主席,以免影響主席的休息與工作;不準主動和主席握手;不準主動和主席交談;不準直接向主席提出問題;不準向外打電話與通信;不準違反安全規定到自己工作以外的地方去;不準隨意出走,外出要經過批準等等。另外,還把湖南省、地、縣部分負責幹部會議安排在韶山招待所舉行,以分散人們對滴水洞的注意力。

湖南有句俗話說:“滴水洞無洞,花明樓無樓。”意思是“滴水洞”和“花明樓”其實都隻是地名而已。這裏原來有一個天然石洞,口小中空,四季泉水不斷,滴落時叮咚作響,人們就管它叫“滴水洞”或“吊水洞”(在韶山本地方言中“滴”與“吊”語音相近)。1957年,這裏修築了韶山水庫,石洞沒入水中,這樣“滴水洞”就是有其名而無其洞了。現在的滴水洞是指南臨龍頭山,北接虎歇坪,西枕牛形山的長帶狀山穀。1992年為了滿足人們探尋洞口的欲望,在溪水的上遊處人造了一個“滴水清音”景點,因此,不少人就以為這裏是滴水洞的來曆。

1959年6月,毛澤東在建國後第一次回韶山,曾在韶山水庫暢遊。遊罷,他對陪同前來的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說:“小舟嗬,咯噠地方不錯,待我退休以後給搭個茅棚,要得麼?”事後,周小舟向時任中南局書記的陶鑄同誌作了彙報,一致同意為主席蓋房子。但還未動手蓋房子,周小舟就因為廬山會議被罷了官。1960年5月中旬,毛澤東再次回到湖南,他對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張平化談起韶山有個滴水洞,地方很好。張平化專程到實地察看,看了很滿意,於是拍板在這裏建房,代號“二0三工程”。

【鏈接】周小舟,1912年生,原名周懷求,湘潭人。1931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國文係,1936年秋,已經是中共黨員的周小舟從北平到延安,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彙報,毛澤東發現他是個人才,便將他留下。從此以後,周小舟擔任了毛澤東的秘書。周小舟任秘書期間,毛澤東總是叫他“小周”。一次,毛澤東說:“你幹脆改名叫小舟,一葉小舟,多好聽。”從此,周懷求的名字便成了周小舟。

建國後,周小舟曆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部長、副書記、第一書記。毛澤東到湖南視察工作時,見到久別的周小舟,便風趣地說:“你已經不是小舟了,你成了承載幾千萬人的大船了。”

最初,工程規劃很宏偉——打算沿著山穀蓋一片樓房,包括大禮堂和高級賓館等,在虎歇坪山頂建一個直升機場,從湘潭到邵陽的鐵路幹線上引一條支線,讓專列直接開進滴水洞。後來因為遇到國民經濟困難,才從簡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當時先遷出山穀中的幾戶人家,再由湖南省建築工程局工程師劉鴻慶任總設計師,參照中南海毛澤東住房的式樣,吸取蘇式建築保暖防寒的優點,設計出一、二、三號主體工程:一號樓供毛澤東及中央領導使用,雙回廊,內設主房、副房、會議室、餐廳、娛樂室等,樸素、大方、又極實用。二號樓是兩層樓的客房,共24間,是陪同的中央負責同誌休息處,一、二號樓有走廊相連。三號樓距一、二號樓有百米遠,是隨行警衛和省委接待同誌住宿的地方。

工程從1960年下半年啟動,到1962年,一、二、三號主體工程,連同韶山衝至滴水洞的公路同時竣工。那時公路隻通到毛主席的祖祠毛震公祠處,距滴水洞還有四五裏路左右。所以修建滴水洞難度可想而知了。從1960年起,滴水洞進入保密狀態。房子建好後,歸湖南省委直接掌握,外圍由部隊警戒,內務由省委接待處具體管理。

滴水洞景區門樓上“滴水洞”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從毛主席詩詞手跡中摘取集成的,也可以說是主席的手跡。門樓旁邊刻有一塊石碑,上麵的這首詩是從《毛氏族譜》上摘抄下來,是由韶山毛氏第十七代傳人毛蘭芳在前清時所寫:“一溝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鍾人莫識,石橋如鎖幾重天。”寥寥幾句話概括了滴水洞的風景特色。

【鏈接】1966年6月22日上午,毛澤東在王延春等陪同下來到韶山水庫(水庫容量有15萬立方米,占10多畝地,可以灌溉400餘畝田)。他走到臨時搭起的更衣室外,換上遊泳褲,喝一杯茅台酒,又點上一支煙,然後緩緩地步入水中,神態自若地用腳踩水。遊了一陣換成仰泳,一直到水庫中央。他高興地說:“我要休息了。”隻見他四肢伸直,一動不動地仰臥在水麵上,直到把煙抽完。隨來的服務員張玉鳳遊泳水平較高,一直陪遊在毛澤東身邊。湖南省委警衛處的10多人的遊泳隊一起陪護,遊到對岸,工作人員準備了一把藤椅,想請毛澤東上去休息一下。這時隨遊的年輕小夥子一個個走上岸來,有些人身上起了雞皮疙瘩,有點寒意。毛澤東忙說:“遊過去,到水裏休息。”並風趣地說:“這裏上麵是夏天,下麵是冬天,正好避暑嘛!”年輕小夥子們又紛紜跳下水,跟隨在他的身邊。回遊到水庫中央,毛澤東問身邊的人:“遊多久了?有人回答說:“大概四十多分鍾。”“1個小時還不到呢,繼續遊吧!”

兩座山中間交界的峽穀中間,那座灰色的建築物便是滴水洞一號樓。從外觀上看,它是仿蘇州園林而設計的,青磚灰瓦,流簷飛角,古樸自然。左邊的這座山就是龍頭山,據說龍頭在韶山,而龍尾卻在八百裏外的洞庭。龍頭山上有毛澤東曾祖母墓、觀音抱子石、八仙吹簫等景點;右邊的這座山是虎歇坪,傳說新中國成立前山上經常有華南虎出沒。虎歇坪上有毛澤東祖父的墳墓,相傳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當年主席的車在一號樓大門前停下(八三四一部隊一部住三號樓,張耀祠、高文禮及部分警衛部隊住二號樓,毛澤東則住一號樓),毛澤東走下車,一股清風吹來,他深深地吸進一口清香的空氣,頓覺心神舒暢。毛澤東高興極了,連聲說:“咯是個好地方!咯是個好地方!”他領著大家在那不太寬敞的水泥坪裏繞著圈子。毛澤東用手往左側的山頭一指:“那是龍頭山,龍頭山過去叫黃田坳,從前以黃田坳為界,山那邊是湘鄉,山咯邊是韶山。韶山屬湘潭,所以黃田坳又叫湘潭坳。”他指著右邊的山脈說:“那裏是牛形山,山的形狀像隻水牛,小時候,我到外婆家去,就是走的這條水溝。”“那個高山上有個大石鼓,過去常有老虎到石頭上乘涼,所以叫虎歇坪。我的祖父母就葬在那塊地方。”

從一號樓大門進去,便可見到毛主席的會客室(也是會議廳),毛主席曾在這裏接見了有關方麵的負責同誌,和他們一起研究工作。左邊是餐廳,右邊是辦公室。餐廳可以作舞台,唱花鼓戲,右邊的牆可以放電影,裏麵的那台機器便是從前蘇聯進口的放映機。

主席的辦公室:當年毛澤東深居簡出,聚精會神地讀書、批閱文件和思考問題。由於毛澤東患有便秘,工作人員便在衛生間的坐式馬桶旁放了一個茶幾,供他看書、批文使用。每天一趟北京的專機往長沙送文件,長沙的專車及時往返於機場和滴水洞之間。便捷的通訊條件確保了毛澤東身處僻壤仍能總攬全局。夏天滴水洞的氣溫雖比長沙低兩三度,但仍顯悶熱。在沒有冷氣設備的情況下,工作人員便在毛澤東的辦公室和臥室各放一個木桶,每個桶裏放兩大塊冰(每塊約100公斤),在桶的旁邊還用一台風扇不停地吹,以降低氣溫。

陳列在裏麵的台燈、燈罩、桌子、藤椅都是當時的原物,當年瓷製筆筒內插了幾支特製的毛筆和鉛筆,還有專用的豎式公函紙和保密信封。其中最有價值的是玻璃罩下麵展示的一方菊花石硯台,它是主席生前最珍愛的物品之一。

主席的臥室:毛澤東有通宵達旦工作的習慣,他一般在淩晨四五點鍾睡覺,上午9點鍾左右起床,一天僅休息四個多小時。臥室中的硬板床長度為2.9米,寬度為1.9米。主席到韶山帶來的除舊草席、舊拖鞋和被單外,便是八大箱子書——大多是繁體字線裝本,古色古香。

關於毛主席的稿費問題,近年來有些人說什麼至少有“幾千萬元”,還有報刊發表以“毛澤東億萬稿酬的爭議”、“毛澤東億萬稿酬處置內情”等為題的文章,煞有介事地確認毛主席的稿費是“1.3121億元人民幣”,甚至胡說“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不讓任何人拿稿費,就毛主席一人拿稿費”等等。對此,當年“毛主席管家”吳連登(江蘇鹽城人,1942年生,種過田,務過工,當過服務員,毛澤東主席的生活管理員,陪伴毛澤東度過了最後的12年),就毛主席稿費的有關情況,他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澄清了三個問題:一是毛澤東稿費到主席逝世時為止的準確數是124萬元人民幣;二是“文革”中在國內出版的所有“毛著”與舉國上下的著作人一樣,沒有分文稿費;三是毛澤東對待稿費的態度是明確的和一貫的,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鏈接】毛澤東一生喜歡睡硬板床,這既是他的生活習慣,更是他不務華靡、安於清貧的精神體現。

1948年的一天,毛澤東來香山雙清別墅。他來到了衛士們已給他整理出的辦公室兼臥室。他打量著裏麵的陳設,半天不吱聲——原來,衛士給他準備了一張又厚又大又軟的彈簧床。

早在少年時代,主席就習慣於坐在硬板床上。毛澤東誕生在這樣的床上,他也在這樣的床上度過了整個少年時代。後來,人們發現毛澤東各個時期在全國不同地方的住處,他的床全部是硬板床。毛澤東進了北京,仍不改變愛睡硬板床的習慣。所以毛澤東一看見那張彈簧床就說:“我睡木板床已經習慣了,木板床很好,我不喜歡這個軟床,趕快把它給我換掉!”

當時沒有現成的木板床,管理科萬般無奈,慌忙去找木工,給毛澤東趕快做了一張木板床。據衛士回憶:“毛主席住到中南海之後,睡的仍然是這張木板床。”

1949年12月6日晚,毛澤東動身出訪蘇聯,這是他第一次出國。毛澤東到達後,在姐妹河斯大林第二別墅就發生一件令蘇方大惑不解的事。

毛澤東說:“我睡不了這種沙發床,把我用的東西和書拿來。”又指著枕頭說。“這能睡覺?腦殼都看不見了。”衛士出主意:把墊子掀開,鋪上木板。毛澤東點頭,又囑咐不能麻煩人家。衛士提出請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幫忙,使館工作人員很快將木板送來了。這引起了蘇方工作人員的誤解,以為毛澤東嫌棄蘇聯的東西。最後,師哲找別裏別契更詳細地介紹了毛澤東的生活習慣和樸素品格,總算把誤會清除了。

毛澤東晚年至逝世,他把他人生最後一點體溫也留在了硬板床上。

毛主席晚年喜歡躺在床上看書,床上1/3的地方是方便他放書用的。主席一生博覽群書,孜孜不倦,至死方休。他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對他來說,精神生命是高於物質生命的。在中南海豐澤園書房裏,毛澤東的藏書有10萬餘冊,內容涵蓋了人文、自然等各個領域。冬天讀書時為了禦寒,毛澤東就戴著護膝、套袖,拿著暖手爐保暖。

毛主席主張“不動筆墨不看書”。《二十四史》是我國紀傳體裁史書的總彙,共3249卷,八百多冊,約四千多萬字。毛澤東青少年時代曾讀過其中一部分,從59歲開始係統地閱讀,一直到83歲,其中許多重點篇章讀過不止一遍,以至書頁都翻爛了。

床特意設計成一頭高一頭低的形狀,中醫認為這樣躺著非常順氣。臥室陳設保持著毛主席一貫的生活習慣,簡樸、寬敞、隨意。當年在這裏還發生了一樁趣事。毛澤東從來舍不得丟東西,破了補,補了用是他保持一生的生活習慣。1949年第一次去蘇聯時,專列上的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一雙皮拖鞋。此後,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把它帶在身邊。有一次,毛澤東回到長沙,住進蓉園1號。搬運行李時,拖鞋掉在賓館的走廊裏。執勤戰士見到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裏去了。可是,毛澤東又讓工作人員撿了回來。在滴水洞的一天,他又把這雙拖鞋交給工作人員去修補,工作人員一看,鞋底都磨穿了。送到長沙修理,師傅不肯修,工作人員說盡好話,師傅才答應修。以後工作人員再也不敢送到外麵修了,隻好自己動手。毛澤東平時穿布鞋、拖鞋,隻有在公開場合才穿棕色皮鞋。毛澤東偏愛黑布鞋,但從不穿黑皮鞋。他穿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別人把新鞋穿寬鬆後自己再穿。他說:“你們年輕人穿新的精神,我歲數大了,穿舊的舒服,我們各取所好。”

他20世紀50年代初添置的一件睡衣,毛澤東一穿就是幾十年,補了一次又一次。後來,因為太破了,工作人員不敢再洗,隻能在盆裏放些洗衣粉。稍稍浸泡晾幹。直到1971年,毛澤東才同意不再穿這件睡衣。大家仔細一數,睡衣上竟然有73個補丁!

江青的臥室:江青從沒有來過韶山,因此也沒有在這裏住一住的福份。曆史真有驚人的巧合,林彪也一次都沒有來過。按說,一個是主席夫人,一個是主席“最親密的戰友”、“法定接班人”,所以人們又想到了主席曾經說過的話:該來的都來了,不該來的沒來;好人都來了,壞人都沒來。

娛樂室:當年主席毛澤東興致來了,曾在此與工作人員打一打乒乓球。每次打乒乓球,主席的中山裝兩個口袋裏一定會裝滿乒乓球。他隻會推擋,打出去的球缺少力量。盡管對方一讓再讓,他還是輸的時候多。當然,毛澤東總是輸得起。當滿口袋的球全部發完,他就會馬上走人,說:“球打光了,今天到此為止”。

【鏈接】當年主席偶爾也出去散步,但走得不遠,都是從一號樓走到三號樓,然後折返。有次他想上龍頭山看看,走到山邊,一條小路又陡又窄,長了許多荊棘。工作人員怕他摔倒,連忙阻止。毛澤東有些不耐煩地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嘛!”毛澤東惟一的一次“外出”是在19日,從住處一直走到韶山水庫的大壩上。在水庫壩基上心事重重的毛澤東站了一會兒,見群山依舊,溪水如常,便說:“哎,我們還是回去吧!”

滴水洞洞內寧靜安謐,戒備森嚴。洞外卻是另一番景象,毛澤東舊居、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前人潮湧動,歡聲笑語。一天,一號樓外停了輛客車,一行人準備上車,毛澤東問身邊服務員:“他們要去什麼地方?”服務員說:“去瞻仰您的舊居和陳列館,您去不去?”

“你們去吧,我不去。”毛澤東回答道,參觀歸來,大家感慨良多,特別對毛澤東一家6位烈士的事跡印象很深。毛澤東知道後,對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王延春說:“韶山的烈士很多,不要隻宣傳我一家,要宣傳韶山黨支部。”

娛樂室四周牆上懸掛著各個時期國內外知名人士來韶山時的留言以及留影照片。這是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時在韶山水庫遊泳時留下的一幅照片,其中背對著我們的這個人便是周小舟。邊上這幅照片便是毛主席1966年6月28日離開滴水洞前和工作人員的合影。

【鏈接】毛澤東原定1966年6月28日下午離開韶山滴水洞,後來臨時改為上午動身。早晨7點多,主席便從一號樓走出門來,到坪裏與大家合影留念。

照完相,主席便向廚師石蔭祥致謝,並和韶山管理局王毅忱局長寒暄了幾句,然後竟毫無去意地坐下休息。有人小聲催他上車,主席卻用地道的韶山腔說:“你們走囉,我還要坐一下子噠!”這聲音不小,幾乎所有在場的人都聽清了。服務員郭國群給主席端來一杯韶峰雲霧茶。主席不慌不忙地喝完了最後一口,才站起來跟送別的人一一握手。當他跟看管滴水洞房子的廖時禹握手時,有人向主席介紹說:“小廖是看管房子的。”主席笑著打量小廖道:“你要把房子管好,我還要回來的。”小廖激動地握著主席鬆軟的大手,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毛主席,請您以後多回來啊!”哪知這一去,竟成了他與故園的永訣!

1976年9月8日,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給滴水洞打來電話:“我將於9月9日來滴水洞檢查接待工作,因為中央已安排毛主席9月15日回滴水洞頤養天年。”工作人員興奮不已,可當晚11時,緊急專線又通知:張平化書記明天不來了。突然的變故使大家預感到某種不祥。9月9日零時10分,毛澤東與世長辭。

一號樓建築很特別,兩麵都是封閉的回廊,冬暖夏涼,又易保密。從這個窗口望上去,可以看到虎歇坪山頂上有個亭子,亭子邊上便是主席祖父墓。人們早就傳說韶山有塊風水寶地,指的就是這裏。

餐廳:主席一般一天隻吃兩餐飯,早餐是下午1至2點間,晚餐是晚上11點左右。每餐不超過四菜一湯,即一個葷菜,一個半葷半素,兩個素菜,一個湯。菜要求少而精。他曾對服務員說:“菜吃不完就倒掉了,飯剩下來,熱一熱還可以吃嘛!”湖南省委接待處特級廚師石蔭祥當年在滴水洞為毛澤東掌廚,他留下的食譜有如下內容:紅燒鯽魚、火焙蝦炒辣椒、清炒馬齒莧、苦瓜炒肉、鱅魚頭蔥湯;幹飯二兩,烤玉米棒子一個或少許麵條,燒紅薯。

有一次,石蔭祥特意為毛澤東做了一盤青辣椒炒鮮菌,這是最具韶山特色的菜。剛端到桌子上時,忽然發現菌子裏麵藏著白蛆似的小蟲子。石蔭祥想端走另換一份菜,可是來不及了,毛澤東已步入餐廳。“主席,換一份菜吧。”石師傅歉意地說。“為什麼?不是蠻香嗎?”毛澤東拿起筷子就夾。石師傅隻得如實相告:“主席,真對不起!菌子沒洗幹淨,有小蟲子。”毛澤東笑了笑說:“沒得關係,菌子裏有小蟲子,說明沒有毒,吃了不會死人,不要換了。”事後護士長告訴石蔭祥,要他以後將菜洗幹淨。毛主席再吃這道菜時,還開玩笑地說,洗幹淨了,味道反而沒那麼鮮了。

【鏈接】1933年,15歲的石蔭祥經親戚引見,去長沙當時著名的曲園酒家做學徒,跟著當時的大師傅史玉和學手藝。1938年,湘菜江湖中就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老有春茂,少有蔭祥”。這位當時才20出頭的湘菜師傅,已經是當時湖南餐飲行業裏的領軍人物了。

1954年,經當時省委副書記周裏推薦,石蔭祥給當時回到湖南的毛主席露了一手絕活:“芽白埂子炒碎肉”,一道菜讓主席滿嘴生香,從此也讓主席對這位湘菜大師印象深刻。從1959年到1975年,毛主席每次回到湖南,皆由他掌勺。石蔭祥是第一個被省政府授予“湘菜大師”並享有“中國烹飪大師”榮譽稱號的湘廚。

1959年3月,還在五一路招待所工作的石蔭祥,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到省委招待所為毛主席當廚師。接到任務後,石蔭祥非常激動。“很有光榮感,又怕搞不好,也不曉得毛主席的飲食習慣。”

到了省委招待所後,石蔭祥向毛主席的陪同人員打聽毛主席的飲食生活,陪同人員告訴他,主席每天兩頓飯,他是湖南人,家鄉菜最好,不要擔心。聽到這話後,石蔭祥告訴自己,要膽大細心,一定要把主席飲食搞好,並一心撲在工作上。石蔭祥做出一道道正宗的美味湘菜,多次受到毛主席的讚賞。1968年毛主席回到湖南後,因為沒有看到石蔭祥,還要陪同人員找到石蔭祥,仍舊讓石蔭祥負責自己的飲食。

“主席愛吃家鄉菜。”石蔭祥說道。20世紀60年代主席回到湖南時,石蔭祥為主席做了一道酸大白菜炒肉,即先將大白菜葉用水燙一下,再切成絲炒肉,主席吃後大加讚賞,說這個菜到家鄉才能吃到,這個味很好,並要帶到湖南的上海廚師學做這道菜。1974年,毛澤東在湖南住了113天。“主席當時的牙齒不太好,不像60年代時臘肉幹也可以吃。”於是石蔭祥做了一道去骨水魚,3條水魚隻有幾兩重,去骨後烤到鐵板上,主席吃後回味無窮,要隨身的杭州廚師學著做這道菜。

石蔭祥為湘菜做出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出版了40萬字的長篇巨著《湘菜集錦》,彙集了500多種湘菜菜品,涵蓋了正宗的湖南名菜。2008年4月21日淩晨1點12分,素有“食神”之譽的湘菜特級大師石蔭祥先生在長沙去世,享年91歲。

回廊盡頭有一條長100米的防空洞,它是在1970年前後由聞名全國的歐陽海英雄連主持修建的。洞的兩端各有厚度近尺、重達幾噸的裝有自動控製的粗重鐵門。即使洞外施放原子彈,也無損洞內指揮係統和洞裏人員的安全。洞的一側有防震室(裏麵為毛澤東各個時期的像章展示)、指揮室等軍事設施。當時,挖洞的戰士,個個都經過了極其嚴格的政治審查:家庭必須五代無地主、三代無富農,中農下中農都不行,要清一色的貧農,最好是雇農。

【鏈接】毛岸青,毛主席和楊開慧烈士的次子,1923年11月23日生於長沙。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反動軍閥殘酷殺害。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三人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營救和安排下,秘密轉移至上海。1936年,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毛岸英、毛岸青被黨組織送到蘇聯學習。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毛岸英主動要求參軍上前線,毛岸青則積極參加挖戰壕、運傷員等支前活動。

1947年,毛岸青回國,由李富春、蔡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遵照父願參加了黑龍江克山縣土改試點。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列著作編譯室任俄文翻譯,他翻譯出版了10多部馬列經典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毛岸青愛好廣泛,多才多藝,堅持讀書、作詞、譜曲。1960年,毛岸青與邵華結婚。2007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邵華,毛岸青的夫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正軍職),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2008年6月24日在北京逝世。

邵華原名張少華,湖南石門人,1938年10月30日生於延安。1939年,父母按照黨的指示前往蘇聯,邵華和姐姐隨行。途經烏魯木齊被軍閥盛世才扣留,從此開始了嚴酷的鐵窗生涯。父親在獄中犧牲,使邵華種下了對敵人的仇恨。她與敵人進行堅決鬥爭,參加過集體絕食。1946年6月,在黨中央的營救下,邵華隨母親和難友們集體回到延安。

解放戰爭中,她隨軍轉移,從延安到太行山,從西柏坡到北京,她當過小宣傳員,在革命戰爭中成長,在馬背上和硝煙中度過了少年時代。1953年,邵華被保送進北京師範大學女附中學習。1956年,考入北京女一中高中學習。1959年,考進北京大學中文係。1960年,邵華與毛澤東的次子毛岸青在大連結婚。1970年1月,毛岸青和邵華的兒子毛新宇出生。

毛新宇,毛岸青與邵華之子,1970年1月17日生,中國共產黨黨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92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央黨校理論部攻讀碩士學位,後在軍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3年7月份獲得博士學位,現在是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正師職研究員。

毛新宇從1990年起發表文章和作品,現已出版了《朱元璋研究》、《毛澤東眼中的五大帝王》、《永遠的懷念——毛澤東誕辰百年輯錄》、《我的伯父毛岸英》等圖書,主持過電視專題片《女紅軍女將軍風采錄》、《江山如此多嬌》;創作了12集電視文學劇本《一代賢後》。他的博士論文《毛澤東軍事戰略進攻思想》,被國家有關單位和專家評為中國百篇優秀論文之一。

毛新宇和劉濱的兒子,在200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10周年這一天出世。取名毛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