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說:“曆史已經證明毛澤東是個偉人,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毛都能把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並明白中國人民需要鼓舞需要領導,這就是偉人的特征”。
法國前總統德斯坦說:“現在世界變化很快,很多國家元首都被人忘記了,隻有少數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國的戴高樂將軍,法國人知道他、敬重他。那末,在中國,毛澤東也一樣”。
澳大利亞前總理弗雷澤說:“我從沒見過他,這是我一生的一大憾事,因為他是中國的偉大領導人,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尊重紀念。我不知道中國怎麼說,但在世界許多國家,他被看作是時代之父。他給予這個國家以生機,關心人民,建立了能使整個國家走向富足的製度”。
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說:“毛主席是一代偉人,他不但拯救了億萬中國人民,而且為非洲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熱愛全人類,坦讚鐵路就是愛人類的證明。我熱愛他,崇敬他”。
阿根廷一名出租車司機,對中國記者說:“你們是中國人,我知道,毛澤東是你們的領袖,我雖然沒去過中國,但我知道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毛澤東更偉大”;一名警官說:“如果有機會,我真想去中國看看毛澤東建立的國家”。
在埃塞俄比亞城市季季加,一名普通司機說:“他知道兩個中國人的名字:孔子和毛澤東”。
在盧旺達,國家電台曾向全國人民教漢語問候語;群眾知道“是毛主席派來的醫生為我們治好了病”。
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在獄中學習毛主席著作。記者在采訪南非大選時,一名黑人學生認為:“西方的民主製不會給非洲帶來光明前途,毛主席的社會主義思想適合非洲國家的國情”。
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在評價曆史偉人時認為:“毛澤東的排列略高於華盛頓,因為毛澤東給國家帶來的變化,比華盛頓使國內發生的變化更為重要。毛澤東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侖、亞曆山大等人要高不少,因為他對將來的影響可能比這些人要大得多”。
【韶山鐵路】1967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當時被稱為“傳播毛澤東思想的紅色鐵路,指引世界人民求解放的戰鬥鐵路,聯合全世界無產者反帝反修的勝利鐵路,培養鍛煉紅色接班人的革命鐵路”。全長21.4公裏的韶山鐵路,隻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順利通車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最流行的歌曲之一《火車向著韶山跑》便是指它了。現在省城長沙至韶山每日有韶1、韶2次列車往返。
【鏈接】1966年8月,到北京串連的人流達1100萬人次,10餘萬人赴大寨,10餘萬人擠上“產穀不滿萬擔,人口不滿兩千”的井岡山。從湘潭到韶山的公路,每天都有數萬人進出韶山衝。當時紅衛兵認為,韶山是毛主席的故鄉,是革命聖地,來韶山參觀是為了了解毛主席的偉大革命實踐活動,學習毛澤東思想,這是最大的價值。於是修建一條通往韶山的鐵路勢在必行了。據說有一支串聯隊伍,從哈爾濱直奔韶山,路上不知是病死、累死還是餓死了三個人,引起了湖南以及全國紅衛兵的震驚。於是,長沙鐵道學院紅衛兵於10月16日向全國發出修建韶山鐵路的倡議,很快得到蘭州鐵路學院師生的響應,《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全國都積極支持。
1966年12月5日,鐵道部決定投資修建韶山鐵路;12月31日,湖南省韶山鐵路工程指揮部成立;1967年的2月,鐵路工程全線施工。湘鄉、寧鄉、湘潭進場民工共有近3萬人,當時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來韶山串聯的紅衛兵都誌願參加了勞動。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蘇、四川、陝西、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市的近兩百個廠礦企業、單位,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全國各地把支援毛主席家鄉的建設當做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光榮。韶山鐵路需要的裝備,特別精細加工,優先供應,韶山鐵路需要的器材,特別優先運送,最新的產品優先配給。就這樣韶山鐵路隻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順利通車了。
【韶山高速】2008年12月24日正式通車。起點位於潭邵高速公路韶山互通,路線由南向北延伸,終於韶山市洞江口,接韶山市韶山大道。公路途經寧鄉縣、湘潭縣、韶山市,項目總投資3.86億元,全長13.295公裏,其中,高速公路11.3公裏,一級公路連接線1.995公裏。如今,長沙到韶山的車程隻需45分鍾。
【毛澤東同誌故居】位於湘潭韶山市的韶山衝。1893年12月26日,太陽初升的那一刻,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就誕生在這棟古樸的農舍裏。1950年,故居作為革命紀念地供國內遊客參觀。兩年後又正式對外賓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我國重要的革命紀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氣,故居鍾靈毓偉人”,獨特的人文優勢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使故居成為世人瞻仰的聖地。
故居的前麵是荷花塘和南岸塘。毛澤東泳技高超,泳姿多樣,應該說是得助於上屋場前邊的南岸塘(1959年毛澤東回到韶山時,就曾到韶山水庫盡情暢遊。毛澤東63歲以後,曾前後8次暢遊長江。1966年7月16日,毛澤東以73歲高齡,還征服了長江,曆時1小時零5分,遊程30華裏,其壯舉與世皆驚)。早些年,南岸塘邊還豎著一塊鐵牌,上書:“毛澤東同誌少年時代遊泳過的池塘。”1963年11月,郭沫若參觀韶山時,曾指著這口塘感慨地說:“毛主席是少時遊池塘,老年遊長江啊”!
位於毛澤東同誌故居西側的南岸私塾,原為鄒姓祠堂公產,右側曾辦私塾。1901年毛澤東8歲時曾發蒙於此,讀書兩年。1972年9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頒文,把南岸包括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故居範圍內。
毛澤東故居,是一棟坐南朝北、土木結構的典型南方農舍,它麵臨綠水,背依青山,呈凹字形結構,這裏老百姓稱它為“一擔柴”。當年這裏居住著兩戶人家,東邊13間瓦房為毛澤東的家,西邊4間茅草房是鄰居家,中間的堂屋為兩家共用。
1878年,毛澤東的曾祖父買下上屋場東邊的5間半茅草房,1888年,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攜兒子毛順生、兒媳文氏遷居於此。曆經毛家幾代人幾十年的改建和擴建,到1918年建成現狀,但房子建成僅一年多,毛澤東的母親、父親便相繼去世。毛澤東在父母去世後就將弟妹們帶出去參加革命,故居就由當地農民居住。1929年國民黨政府沒收了這棟房子,將它租給農民。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收回房子並加以修繕,基本上恢複了原貌。如今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貌恢複的,1918年也是毛澤東家經濟狀況最好的時期,當時家裏擁有這13間半瓦房和1.47公頃田土。但是身為毛家長子的毛澤東並未子承父業,而是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國政治的大舞台,由一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軍事家、哲學家和詩人。
毛澤東故居第一塊門匾“中國人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家”是在新中國成立沒有多久掛起來的。當時門匾是由“韶山一支筆”、毛澤東的老師毛宇居書寫的。1953年,毛澤東在北京會見來自家鄉的親友時,毛澤東族叔毛秋月說,蘇聯和民主德國客人看到上屋場上掛的“中國人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家”的匾,都說好。“這個不妥,不妥。‘偉大’兩字不是封的,哪裏會一寫偉大就偉大呢?我建議換一個門匾。”毛澤東說。
當時的湘潭縣委書記華國鋒,根據毛主席的批評,廣泛征求建議。直到1955年3月,上屋場掛起了第二塊門匾“毛澤東同誌故居”。1961年4月9日,劉少奇和王光美參觀毛澤東故居。劉少奇凝視著“毛澤東同誌故居”幾個大字問:“知道這個門匾是誰提議寫的嗎?”工作人員搖頭。劉少奇說:“毛澤東同誌故居的‘故’字有‘過去’和‘去世’兩種意思。我們的毛主席身體很健康,應當把‘故’字改為‘舊’字。”故居管理人員把劉少奇的意思記錄下來,向上級彙報。不久,湖南省委辦公廳下文同意將其改為“毛澤東同誌舊居”。後來,“毛澤東同誌舊居”匾額由郭沫若題寫。
如今,“毛澤東同誌故居”七個黑底鎦金大字,則是1983年4月2日由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同誌親筆題寫的。
堂屋:這裏就是兩家共用的堂屋,它在南方是擺酒席、宴請客人的地方,這裏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正麵牆上還有一座神龕,這是過去供奉神佛和祖宗用的。
堂屋後是“退堂屋”。那個大鍋灶是煮豬食用的,腳盆是用來洗澡和洗衣用的。毛澤東小時候經常在此幫助父母勞動,用水桶挑水,這個大水桶是原物。這個天井是用來通風、透氣、采光的,天井下麵有暗溝,用來排水。
廚房:過去農家的灶多用泥磚砌成。故居複原陳列時,複製了這口爐灶。1959年毛主席回來時,饒有興趣地觀看了鍋灶,故居工作人員隨即問:“主席,您看這口灶像不像原來的樣子?”毛主席點點頭說:“像,還是像。”但他卻指著灶腳的柴圍子說:“這個東西沒有,是現代的。”於是工作人員後來就把柴圍子給拆除了。
火塘:南方農家一般都有一間冬天架柴燒火取暖的房子,上麵的掛鉤,俗稱“爐膛鉤”,是用來掛壺燒水的。過去農家沒有熱水瓶,客人來了,就馬上打水燒起來。當然這也可掛吊鍋,用來煮飯菜,冬天一家人團團圍坐在火塘邊,邊吃邊聊,那可是熱氣騰騰的呢!1921年春,毛澤東在籌建共產黨的過程中回到韶山。當時他的父母親已經去世。2月15日是他母親的生日,那天晚上,他把弟弟、弟媳婦和妹妹邀來圍爐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澤民一口氣講了這幾年來遭受的災難,毛澤東說:“是的,這些不隻是我們一家發生的事,天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這就叫國亂民不得安生。所以我們要舍小家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於大多數人的工作。”在毛澤東地諄諄教導下,全家人相繼離開家鄉走上革命道路。
橫屋:這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毛主席回來後,打量了樓上地下說:“這裏過去是我們家的客廳和飯廳,那時客人來,總是我父親作陪,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到灶房裏吃飯。我們平時很少能吃葷菜,餐餐吃蔬菜。”他指著小閣樓說:“我小時候白天勞動,晚上回來就在那裏看書或記賬。”但在這裏也發生過不同尋常的故事:1925年毛澤東回鄉開展農民運動時,經常在這裏召集父老鄉親,以下棋、打牌作掩護,召開各種小型會議,向農民群眾宣講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澤東回湖南考察農民運動,再一次來到韶山。他在這裏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民運動骨幹開調查會,了解韶山農民運動情況,並對農民運動作了重要指示。他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資料就是在這兒收集的。這張桌子和這裏的凳子就是當時的原物。1月9日毛澤東離開韶山去湘鄉考察,當時鄉親們送了一程又一程,並詢問他何時返鄉。毛澤東眼望藍天,深思片刻,深情地對鄉親們說:“要徹底消滅封建地主劣紳,打倒軍閥,趕走帝國主義,肯定還要幾十年。但是,假如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決不回韶山。”果然,當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再次返回故鄉時,離開這裏已整整32年了!
早在青年時代,毛澤東就懷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抱負,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大革命時期,他懷著對家鄉的關心和對家鄉的熱愛,兩次回到韶山,親自點燃了韶山的革命火種。今天,他終於回來了,多少往事湧到了他的腦海裏。曆史的長河,在他泛舟的這一段出現了如此澎湃的巨浪。想著為了革命,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真的來之不易啊!自己一家就有六位親人先後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想到這些,毛主席夜不能寐。吟成《七律·到韶山》詩一首:“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稻淑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1959年7月4日,毛澤東邀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一起切磋詩詞,征求他對詩稿《到韶山》、《登廬山》的意見。梅白拜讀之後,思索片刻,指了指《到韶山》,對毛澤東說:“第一句的‘別夢依稀哭逝川’,應該改半個字——將‘哭’改為‘咒’,別夢依稀咒逝川”。毛澤東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建議,笑著對梅白說:“你是我的半字師嗬!”)
毛澤東父母的臥室: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就誕生在這個房間裏。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生於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勞節儉、精明能幹的農民,他青年時期因負債累累而外出當兵多年。回鄉後,一邊務農,一邊做一些豬、米等小生意,積攢錢財。後來,他購置田地,擴建房屋,基本上實現了他自己的夙願。1920年因患急性傷寒病去世,享年50歲。父親的勤勞節儉和善於持家理財為早年毛澤東外出求學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毛澤東的母親生於1867年,姓文,是湘鄉縣鳳音鄉唐家坨人,在家排行第七,因此,大家都叫她文七妹。《從俄羅斯密檔看毛澤東家事》一文中說,毛澤民的外孫曹耘山從俄羅斯已經解密的當年共產國際的檔案中尋找到了一些關於毛澤民的史料,還有一份毛澤民代毛澤東填寫的《個人履曆表》。其中“母親姓名”一欄竟然寫著“文素勤”。文素勤是位勤勞善良、聰明賢惠的農家婦女。她性情溫和、富有愛心,經常接濟周圍的鄉親。1959年毛澤東看到母親這張照片時說:“我還是挺像我母親的。”他凝視良久,然後又喃喃自語道:“要是現在就好了,要是現在就死不了了。”
【鏈接】1919年7月,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在長沙出刊,引起很大轟動。湖南督軍張敬堯極為不滿。10月,毛澤東借張敬堯勒令《湘江評論》停刊的機會,積極組織了各界人士,特別是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示威,驅逐反動軍閥張敬堯。正在忙於“驅張”運動的時候,毛澤東接到了母親病危的特急信。他安排好了工作,馬上奔回韶山。當他趕到上屋場時,母親已入棺兩天了。二弟毛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喚他們的名字。毛澤東聽後心如刀絞。
當晚,毛澤東堅持守在母親的靈柩邊。第二天早晨,來祭奠的人們看到了毛澤東那發自肺腑的《祭母文》和兩副挽聯。兩副挽聯,一幅貼在大門上: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上聯以春風、春暉為喻,借春之長青,頌揚了母親的德澤長留人間,令兒孫永世難忘;下聯則以韶山秋雨來比喻毛澤東及兄弟們的悲哀淚之多,表達了母愛之深沉和兒子哀思之無窮。
另一副則掛在母親的靈前: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上聯生動地描繪了母親在病危中不見長子在身旁時,那種呼喚兒子、想念兒子、關懷兒子的動人場麵,訴說了毛澤東作為長子未能報答母親恩澤的感慨;下聯則抒發了母親終生信佛但不能長生的無限惋惜之情,追憶了慈母的形象和從此難見母親音容笑貌的綿綿深情和無限悲痛之意。
第二天,也是母親出殯的日子,毛澤東長跪在母親靈前,聲淚俱下地誦讀了自己用淚寫成的《祭母文》。毛澤東的《祭母文》,全篇記述了母親的養育深恩和盛德高風,字裏行間凝結著母慈子孝的真誠情義,也深深地追憶了母親平生對他的養育之恩,由衷地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更表現出了毛澤東麵對自己至親至愛的人的死亡的那種悲痛的心情。
毛澤東的臥室:牆上的照片是毛澤東和她母親及兩個弟弟於1919年春在長沙的合影。當時毛澤東在長沙工作,小弟毛澤覃在長沙讀書。因母親病重,大弟毛澤民送母親去長沙治病,所以她們母子4人才有機會留下這惟一的一張合影,毛澤東的母親就是在這年10月去世的,這張珍貴的照片由於在毛澤東的外婆家珍藏而幸存下來。
臥室是毛澤東小時候學習的地方。當年,毛澤東晚上讀書就是用的這盞小油燈。毛澤東天資聰穎,又酷愛讀書。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邊放一張條凳,凳上放一盞燈,人躲到蚊帳裏麵,將頭伸到帳子外看書。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裏讀書到深夜。甚至在他13歲至15歲停學在家勞動的時候,他也經常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刻苦攻讀。在看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後,毛澤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怎麼這些書裏寫的英雄都是一些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而從來沒有描寫過拿鋤頭勞動的農民呢?他苦苦思索了兩年,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這些寫書的人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他們是不會去寫農民的。毛澤東很為農民不能寫上書而打抱不平。後來,他讀到清末鄭觀應的《盛事危言》一書。這本書提出了一係列救國救民的主張,毛澤東極為讚同,從而燃起了複學的願望。
毛澤東臥室的上麵是一個小閣樓,1925年在毛澤東回來開展農民運動時,在樓上開過秘密會議。在革命鬥爭中,毛澤東培養的積極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鍾誌申、龐叔侃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6月,毛澤東在這座閣樓上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福軒擔任第一任支部書記,這五位同誌後來都為中國革命英勇犧牲。
放農具的雜屋:毛澤東6歲開始參加勞動。13歲到15歲,因家裏缺乏勞動力,他便休學在家從事農業勞動。這樣說來,毛澤東還正式當過兩年農民呢。這裏放的水車、石磨等都是他當年用過的原物。這間小屋是碓屋,這裏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風車。1959年,毛澤東在這裏親自為羅瑞卿等陪同人員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說,他原來就做過這樣的勞動,這是一種較繁重的活。這裏是穀倉,遇上收成好的年份,全家最多能打80多擔糧食,除去自家用的30餘擔外,糧食還有剩餘,就存放在這裏。這裏是牛欄、柴屋,毛澤東小時候常常幫助家裏放牛、割草、打柴。
毛澤覃的臥室:牆上掛有毛澤覃的遺像,當年毛主席看了一會兒說:“這是我的澤覃六弟。”在兄弟排行中,毛主席為老三,故稱三伢子,澤民為老四,澤覃為老六。毛主席又說:“澤覃很聰明,他的膽量比我還大呢。”
【鏈接】毛澤覃,生於1905年9月25日。1918年跟隨毛澤東到長沙第一師範附屬小學讀書。1921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長沙私立協均中學。同年秋,進入湖南自修大學附設補習學校。1923年到常寧水口山鉛鋅礦從事工人運動。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調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長沙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25年9月,毛澤覃前往廣州,先後在黃埔軍校、中共廣東區委、廣東省農協、省港罷工委員會工作。1927年8月1日,毛澤覃參加了南昌起義,在葉挺領導的十一軍二十四師政治部任宣傳科長,後受朱德、陳毅的委派,促成朱、毛會師。1929年1月,毛澤覃隨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在挺進贛南、閩西途中身負重傷,留任東固區委書記。他積極開展土地革命,擴大紅軍隊伍,使東固成為中央蘇區第一個模範區。次年10月,毛澤覃任中共吉安縣委書記,1931年6月任中共永(豐)吉(安)泰(和)中心縣委書記兼獨立師政委。1932年,調任蘇區中央局秘書長。期間,他與鄧小平、謝唯俊、古柏等遭到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批判,被下放到基層工作。紅軍長征後,毛澤覃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遊擊鬥爭,擔任中央蘇區分局委員、紅軍獨立師師長。1935年4月25日,他率領遊擊隊轉戰到瑞金紅林區黃鱔口。因判徒出賣,毛澤覃在率部突圍時不幸犧牲,時年29歲。
1983年鄧小平同誌來此參觀,當他看到曾經與自己在江西同命運、共患難戰友的遺像時,久久凝視著,深情地讚歎道:“毛澤覃是個好同誌!”
毛澤民的臥室:大弟毛澤民,生於1896年4月3日。他早年輟學務農,能寫會算,是父親持家理財的好幫手。父母去世後,他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
【鏈接】1921年春,毛澤民在大哥的教導下來到長沙,先後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湖南自修大學和湖南省學聯庶務等職,並在自修大學附設補習學校學習。次年底,他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前往安源從事工人運動,擔任工人夜校教員、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經理。1925年,毛澤民隨毛澤東、楊開慧回到韶山,協助開展農民運動。隨後,到廣州第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後,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經理。1932年3月,毛澤民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第一任行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時達陝北後,毛澤民擔任中華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1937年9月17日,他前往蘇聯治病,途徑新疆時因中蘇邊境關閉,便留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後受中共中央安排,他留在新疆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是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之一。他化名周彬,出任新疆省政府財政廳副廳長、代廳長等職。
1942年9月17日,毛澤民和陳潭秋等共產黨員被反動軍閥盛世才逮捕。在獄中,敵人對毛澤民等軟硬兼施,嚴刑審訊,逼他招認中國共產黨在新疆搞“暴動”的所謂陰謀,逼他脫離共產黨,交出共產黨的組織。毛澤民等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義正詞嚴地回答:“決不脫離黨,共產黨員有他的氣節。”“我不能放棄共產主義立場!”1943年9月27日,毛澤民與陳潭秋等被敵人秘密殺害,時年47歲。
1991年江澤民同誌到這裏參觀時,說:“毛澤東一家很了不起,為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鏈接】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長沙縣清泰鄉(今開慧鄉)下板倉屋場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冬,她與毛澤東在長沙船山學社結婚。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楊開慧在板倉被捕。麵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她大義凜然,視死如歸。11月14日,楊開慧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時年29歲。
自從得知楊開慧犧牲的消息後,毛澤東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內疚。但是,當時正處在第二次反“圍剿”的關鍵時刻,作為一個曆史巨人,他暫時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擱在一邊。不久,第二次反“圍剿”取得偉大勝利,紅軍也回到駐地休整。隻有到這時,毛澤東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愛妻。他要警衛員找來筆墨,給楊開慧的堂弟楊開明寫了一封信,對楊開慧的死表示無限的懷念和追思,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對於愛妻楊開慧的死,在很長一段日子裏,毛澤東不能原諒自己。因為他深知楊開慧死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為她是毛澤東的夫人。所以,多年來,毛澤東一直思念著楊開慧,在他的情感世界裏,也始終占著主導位置。1957年2月,楊開慧的摯友李淑一(其夫柳直荀參加革命活動於1932年被殺)給毛澤東寫信,信中說她和淚填《菩薩蠻》一首,她希望毛澤東把過去曾寫給楊開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抄贈給她。5月11日,毛澤東給李淑一回了信。信中說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罷,有《遊仙》一首為贈。毛澤東這裏說的《遊仙》詞,後來改為《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1962年,毛澤東恩師、嶽父楊昌濟的老朋友章士釗到毛澤東的住處敘舊。他們又談起了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章士釗談起對這首詞的感受:
“主席,‘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這詩意實在是美,特別是以‘楊’、‘柳’二烈士的姓組合成,那麼輕巧而又一語雙關,真是很貼切。你在這裏通過楊花柳絮的飄揚,指出了兩位烈士的忠魂已淩霄直上。楊、柳雖然犧牲了,但他們的精神不死,與山河共存,與日月同輝。不過,我想請問主席,這詞中的‘驕楊’之‘驕’,應怎樣理解,是否可解釋成‘嬌’?”
毛澤東沉思了一會兒說:“行(章字行嚴)老,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毛澤東的意思很清楚,應該作“驕”字解。在毛澤東的情感世界裏,對於他的“驕楊”,他不能容許有任何越乎“引為驕傲”的解釋。
據毛岸青、邵華回憶,有一次,他們請求父親把懷念母親楊開慧的《蝶戀花·答李淑一》寫給他們作紀念。毛澤東沒說什麼,隻是走到桌前,一邊慢慢地蘸著毛筆,一邊在思索著什麼。良久,毛澤東緩緩撫平宣紙,懸起手腕,提筆寫下了這首詞的前4個字“我失楊花”。
當時毛岸青和邵華以為父親下筆有誤,忍不住提醒說:“爸爸,不是‘驕楊’嗎,怎麼……”
兒子和媳婦的呼喚,使毛澤東停下筆,直起腰在思索著什麼,毛岸青和邵華以為父親要重寫,趕忙遞上一張空白的宣紙。
毛澤東沒有接紙,慢慢地搖了搖左手,然後語調緩慢地說:“稱‘楊花’也很貼切。”說完,毛澤東一氣嗬成,寫完了這首詞,然後,雙手拿起來鄭重地交給了兒子和媳婦。
是啊,稱“驕楊”,表達的是毛澤東對楊開慧的讚美;稱“楊花”,則流露出毛澤東對楊開慧的眷戀和懷念之情。所以,他認為稱“楊花”也很貼切。
在毛澤東的情感世界裏,楊開慧始終是一朵嬌美的花朵,永遠綻放在他記憶的深處。
毛岸英,國際主義戰士、毛澤東的長子,1922年10月24日生於長沙。朝鮮戰爭爆發後,毛岸英參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到朝鮮後,他在誌願軍司令部擔任機要秘書和翻譯。1950年11月25日上午11時(誌願軍打響第二次戰役的第二天),美軍飛機突然轟炸誌願軍總部,毛岸英不幸犧牲,時年28歲。
當時,毛岸英正坐在火爐子邊簽收有三個“A”字的加急電報。上午11點左右,4架美軍轟炸機掠過誌願軍總部上空,嗡嗡地向北飛去。司令部作戰室的參謀們認為是去北麵轟炸什麼目標,所以沒有太在意。
沒想到敵機又從北邊飛回來了。說時遲,那時快,4架轟炸機一下子就到了作戰室的上空,並從機上甩下了上百個銀色的東西。原來那就是凝固汽油彈,因為用鋁作包皮,所以在太陽光下顯得十分明亮而刺眼。作戰處副處長成普大喊:“不好,快跑!”話還沒落,炸彈已經響了,作戰室頓時升起一股熊熊烈火,並很快蔓延成一片火海。成普也被炸彈的衝擊力掀到旁邊的溝裏,半邊臉被燒起了大泡,他立即朝沒有火的地方滾去,才把自己身上的火撲滅。
望著作戰室的熊熊大火,司令部的人都急出了眼淚。彭德懷也掙脫警衛員的手,去指揮滅火和搶救,並焦急地問:“有哪些人沒有出來?”
大家一看,隻有毛岸英和另外一名參謀沒有出來。
“岸英!岸英!”大家在拚命地叫著,並一邊撲火。
大火撲滅了,大家從灰堆裏扒出的卻是毛岸英和另一位參謀高瑞欣的遺體。
彭德懷驚呆了,站在毛岸英的遺體麵前,許久沒有說出話來。
大家怕敵機再來,趕快把誌願軍總部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在新的誌願軍總部所在地,彌漫著一種異常悲寂的氣氛。特別是彭德懷和洪學智,他們不知如何向毛澤東報告。
過了很久,彭德懷從通訊參謀那裏要來一張電報紙。他要親自給毛澤東起草電報。一會兒,彭德懷把起草好的電報交給成普,要他馬上發出去。隻見電報是這樣寫的:
“今天,誌願軍總司令部遭到敵機轟炸,毛岸英同誌不幸犧牲。”
不到30個字的電文,彭德懷寫了20多分鍾,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向毛澤東交待啊!
北京,中南海。收電員收到這封電報後,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他們沒有直接送毛澤東處,而是交到了周恩來手中。周恩來一看,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稍過了一會兒,他立即撥通了劉少奇和朱德的電話。三人很快就到了周恩來辦公室,他們要商量怎麼向毛澤東彙報好。經過慎重考慮,還是馬上報告毛澤東好。於是他們三人一起到了毛澤東的辦公室。
三人坐下來,等了好一會兒都沒有說話。毛澤東有些莫名其妙,忙問:“恩來,少奇,老總,你們今天一起來找我,又有什麼大事情?是不是德懷那邊打了勝仗?”三人仍然不語。最後,還是周恩來慢慢從口袋裏拿出一張紙,說:“主席,彭老總來電報了,說岸英他……”
毛澤東急切地接過電報:“岸英發生了什麼事,負傷了?”一邊問,毛澤東一邊展開了電報。
一看那內容,毛澤東便一下子坐在沙發上,久久說不出話來。
朱德看見毛澤東那悲哀的樣子,忙勸說:“主席,你要節哀,岸英是個好孩子,很勇敢!”周恩來和劉少奇也跟著說要毛澤東節哀。毛澤東似乎沒有聽他們說話,而是慢慢地站起來,走到窗子前,自言自語地說:“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生於湖南長沙清水塘,今年28歲,是我和開慧生的第一個兒子。”接著,毛澤東深情地講述了毛岸英曲折而短暫的一生。
在毛岸英犧牲後不久,彭德懷回國向毛澤東彙報工作,並詳細彙報了毛岸英犧牲的經過。最後,彭德懷心情沉重地對毛澤東說:“主席,你把岸英托付給我,我沒有保護好他。我有責任,我請求處分!”毛澤東聽了彭德懷的話後,又一次點燃了一支香煙,坐在沙發上,沉思很久沒有說話。最後,他緩緩抬起頭,慢慢地說:“德懷,你不要自責了,革命戰爭,總要付出代價的嘛!為了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反抗侵略者,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英雄兒女,前赴後繼,犧牲了成千上萬的優秀戰士,岸英就是屬於成千上萬犧牲了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不應該為中朝兩國的人民共同事業而犧牲,哪有這樣的道理呀!”
由於毛澤東在對待兒子犧牲的問題上是這樣的豁達,所以,彭德懷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也正因為毛澤東對這個問題有了明確的態度,所以,後來他就毛岸英的善後事宜專門寫信給周恩來總理:“……我意即埋在朝鮮,以誌司或誌願軍司令員刊碑,說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的經過,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與其同時犧牲的另一參謀高瑞欣合埋一處,似此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原電報已送你處。上述意見未寫上,特補告,妥否請考慮。”
周恩來接彭德懷信後,立即報告給毛澤東,毛澤東同意彭德懷的意見。最後,毛岸英,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親生兒子,從此長眠於異國他鄉,但同時也成了中朝友誼的象征。
毛澤建,毛澤東的堂妹,生於1905年10月。她是毛澤東父母的養女。毛澤東於1921年春幫助毛澤建解除了不合理的婚約之後,把她帶到長沙讀書。1923年春,毛澤建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改名毛達湘。1926年至1927年上半年,毛澤建在衡陽、衡山等地從事農民運動和婦女運動。她領導的神皇山農民協會獲得省“模範農協”的稱號。
長沙“馬日事變”發生後,毛澤建在湘南堅持遊擊戰爭,任遊擊隊長。1927年11月,她協助丈夫陳芬組織衡山工農遊擊隊,在湘潭、醴陵交界地段開展武裝鬥爭。毛澤建、陳芬率遊擊隊參加了湘南暴動。1928年5月她在攻打耒陽夏塘鋪團防局時受傷被捕,隨後由井岡山根據地派部隊營救出獄。撤退途中,她因受傷和懷有身孕,再次被捕。
1929年8月20日,毛澤建在衡山縣城南門外英勇就義,時年24歲。
毛楚雄,毛澤覃之子,1927年9月8日生於長沙。1928年春,毛楚雄與母親周文楠一起被捕入獄,後由外婆周陳軒從監獄抱回家。1937年11月,同外婆、舅舅回到韶山,住在韶山衝上屋場。毛楚雄先後就讀於興華初級小學、湘潭縣私立思三高級小學。作為革命烈士的後代,他從小立下遠大誌向。作文《試述個人的誌願》中就表示要“繼父之誌,報父之仇”。“做一改革社會的人物,為國效力”。
毛澤東非常關心毛楚雄的成長,曾多次致信韶山親友,囑托關心楚雄祖孫的生活。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之隊到湖南時,毛澤東托王震、王首道把毛楚雄帶到部隊。毛楚雄於1945年在湘陰縣參加三五九旅南下之隊第六支隊。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進攻解放區。軍事進攻未果後,蔣介石又玩弄“和平談判”的陰謀。8月6日,王震派張文津、吳祖貽前往西安談判,毛楚雄作為張文津的警衛員隨行。8月10日,他們在陝西寧陝縣東江口鎮被胡宗南部無理扣押,8月22日深夜被活埋在城隍廟河邊的沙壩裏。這一年,毛楚雄僅19歲。
從毛澤東故居後門走出後,可以見到主席家的曬穀坪。曬穀坪外的稻田原來是毛澤東父親毛順生買下的。1903年,毛順生買進了家貧如洗的堂弟毛菊生家的7畝水田,此事曾遭到妻子和毛澤東的反對,他卻理直氣壯地說:“管他兄弟不兄弟,我買田我出了錢。”後來到1949年9月底,開國大典前夕,堂弟毛澤連到“主席三哥”家作客時,毛澤東對他說出了隱藏在自己心中幾十年的心事:“我爺老子當初真不該買你家那7畝田呢!”毛澤東對堂弟說:“舊社會,私有製,即使兄弟之間也無情無義。我父親和二叔(菊生)是嫡親堂兄弟,他買田的時候,就隻顧著自家發財置家產,全無手足之情,怎麼勸也不聽。我後來一直思考這件事——隻有徹底改造這個社會,才能根絕這類冷酷無情的事情。於是,我決心尋找一條解救窮苦農民的道路……”
【鏈接】楊昌濟(1871~1920),長沙縣清泰鄉(今開慧鄉)板倉衝人。27歲時入嶽麓書院學習,後來他又東渡日本留學,先後在弘文學院、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攻讀教育等。1909年春至1912年秋入英國蘇格蘭厄北澱大學研習哲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畢業後又赴德國考察教育,於1913年春回國。1913~1918年,他在省立高等師範學校、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第一師範學校等任教,從事教育學、倫理學等課程的講授。
楊昌濟任教期間,特別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主張德育、智育、體育全麵發展,注重人才培養;主張知行統一,注重實踐,認為“博學、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廢”。他以自己的“愛國、民主”思想和高尚道德品質及淵博的學識,薰陶了一批進步青年,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陳昌、李維漢、蕭子璋都是其學生。他教導學生“樹立向上的人生觀,有誌向,有理想,不和惡勢力妥協,用自已的實際行動去改良社會,改良人心風俗”。引導青年經常圍繞著“如何使個人及人類的生活向上”等問題進行熱烈討論,從而促進新民學會的建立。在新民學會成立時的21個會員中,有20名是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正是這一批青年,有的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實現了楊昌濟的“欲栽大木拄長天”的宿願。
1918年下半年,他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期間,他大力支持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了籌措經費,還協助毛澤東將一筆前清戶部應退還湖南糧鹽兩稅超額餘款的利息,提作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部分旅費。他介紹毛澤東到北大工作,並獨具慧眼,促成愛女開慧與毛澤東結婚。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病逝於北京,恩師和未來嶽父的逝去,使毛澤東尤感悲慟。
“憶夫子易幘三呼,努力努力齊努力;恨昊天不遺一老,無情無情太無情。”
這是毛澤東寫給恩師的挽聯。上聯回顧了楊昌濟一生為教育,一切為培養利國利民人才的誌向,回憶了恩師總是教導學生努力,努力,再努力。下聯則寫了像恩師這樣的好人不應該死得這樣早,真是恨蒼天無眼。這裏就充分表達了對恩師的無限懷念之情。
後來,毛澤東對美國著名記者斯諾這樣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後來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他教授倫理學,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的信仰,努力鼓勵學生立誌做有益於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在我青年時代,楊昌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毛澤東廣場】位於毛澤東紀念館大門前方,是經中共中央批準興建的紀念毛澤東百周年誕辰重點獻禮工程(於1993年落成,但由於多種原因,一直沒有正式命名,而是習慣性地被稱之為“毛澤東同誌銅像廣場”)。當時,整個廣場占地麵積7500平方米,紀念區僅3970平方米。2003年,毛澤東同誌誕辰110周年,對廣場周邊環境開展了整治,拆除了服務設施,改建為綠化廣場。廣場麵積擴大到5萬平方米,紀念區麵積未變,兩條過境公路穿行其中。
毛澤東同誌銅像廣場是韶山核心景區的中心,是海內外遊客緬懷毛澤東同誌的主要場所,是各種大型活動的舉辦場地,也是來韶遊客參觀遊覽的集散地。建成後,廣場共接待中外遊客5000多萬人次,為宣傳毛澤東思想,進行愛國主義與革命傳統教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紅色旅遊的升溫,來韶遊客逐年增加,特別是旅遊黃金周和大型紀念活動的開展,銅像廣場活動範圍小、視野不開闊、交通組織混亂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給來韶遊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各級領導、來韶遊客和當地群眾提出了對毛澤東同誌銅像廣場進行改擴建的要求。
為更好地滿足廣大遊客瞻仰和紀念的需要,韶山“一號工程”建設決定把毛澤東同誌銅像廣場改擴建作為重要內容。廣場設計方案由湖南省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設計方案首先在湖南紅網等平麵媒體上公布方案,廣泛征求意見,然後通過座談等多種方式麵向社會各界人士及主席親屬再次征求意見。在整個方案設計階段,共召開了10多次專家、群眾座談會,20多次反複征求意見,前後進行了12次大的修改。為檢驗實際效果,還在現場搭建了等比實物模型,現場公示改建方案,得到社會各界普遍讚同。2008年1月,中央批準了改擴建方案,並同意毛澤東同誌銅像廣場改擴建後命名為“毛澤東廣場”。
2008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辰115周年之際,“一號工程”主體項目竣工,廣場被正式命名為“毛澤東廣場”,並正式對外開放。“一號工程”包括“一場”(毛澤東廣場改擴建)、“兩館”(新建毛澤東遺物館、改造毛澤東紀念館)、“三路”(韶山高速公路和韶山核心景區的南北兩條繞行公路)、“四坪”(景區內4個停車坪)、“一配套”(供電、消防、給排水和信息監控等配套設施建設和改造)、“一整治”(景區周邊環境整治,包括毛澤東廣場周邊環境整治)及12個子項目,總投資約9.83億元。
在毛澤東廣場改擴建中,按照“小移位、小轉向”的方案,毛澤東銅像向西南移位約90米,逆時針轉向59度,使其呈東偏北51.5度,背靠韶峰,麵向毛澤東同誌故居。銅像重3.7噸,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著“10.1”國慶,更象征著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主席身著中山裝,左胸前掛著“主席”證,手執文稿,目光炯炯,麵帶微笑,正視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再現了人民領袖毛澤東出席開國大典時的風采,使人仿佛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激蕩人心的巨人之聲。銅像褐紅色大理石基座正麵,鐫刻著江澤民同誌題寫的“毛澤東同誌”五個貼金大字,熠熠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