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索取的同時,學會善待 三、威脅人類生存的殺手——戰爭(2 / 3)

美國侵越戰爭中,總統約翰遜曾批準了一項秘密的氣象計劃,利用飛機投放了裝有碘化銀的催化彈用於人工降雨,企圖造成越南洪水泛濫,衝斷橋梁,毀壞堤壩,妨礙交通,從而切斷“胡誌明小道”運輸線,結果造成了附近地區的特大暴雨。1979年10月26日,英國新聞周刊《現在》報道:在莫斯科東3.200km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當年6月份,曾一度禁止人們進出這座城市。該城南郊的一座工廠裏,灑水車穿梭往來,用消毒劑清洗工廠附近的街道和牆壁,人們紛紛議論這件怪事。怪事發生不久,住在附近的居民得了一種奇怪的病,緊接著,數以百計人喪失了生命。當局把屍體裝在密封的棺材裏,不準家屬看到。但有幾個勇敢的家屬,不顧阻撓,私下偷偷打開棺材,發現屍體布滿褐色斑點。原來這座工廠是生產炭疽杆菌的工廠,意外事故使數百人死於無辜。

最典型的“環境破壞戰”莫過於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實施的“燃燒石油行動”。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強大的軍事威懾下,伊拉克在戰爭中明確地宣稱要以炸毀科威特油田作為“生態武器”。在戰爭後期,這種作戰方式得到了普遍的實施,結果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據報道,1991年1月22日下午,伊拉克炸毀科威特南部的一些油井和儲油罐。衝天的大火、遮天蔽日的濃煙,加上持續一個多月的狂轟濫炸所釋放出來的有害氣體,給海灣地區的空間造成了異常嚴重的汙染。科學家們提出警告,海灣戰火使該地區油井燃燒而釋放出來的煙霧,將會影響亞洲季風,導致印度和東西亞數百萬人死於幹旱和饑餓。加利福尼亞大學著名的氣候學家理查德?特利博士說,油井起火燃燒僅一個月,就會向大氣釋放300萬t黑煙,覆蓋1億km2的麵積——地球表麵麵積的1/5。大中石油公司的化學工程顧問約翰?考克斯博土警告說,地雷引發的大火可能使科威特近1.000個油井的300萬桶石油燒光。其煙霧會像一次核爆炸,使太陽黯然無光,並使那一地區的白日溫度下降5~15℃。當科威特南部油田起火時,伊朗部分地區的上空曾出現黑雨。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預言:濃煙將順風飄向南亞甚至北美洲,並會在兩星期內席卷西半球大部分,可能使這些地區的天空變得陰暗。美國康耐爾大學天文學家卡爾?塞根曾闡述如下理論:大麵積油田起火將導致地麵溫度下降,並引起其他氣候變化。這是因為煙灰升空後將在平流層滯留,阻擋陽光投向地麵,從而使地麵溫度降低。時至今日,那場火海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仍無法消除。據世界環境科學家檢測表明,僅沙特阿拉伯海岸的汙染嚴重程度就至少需要人類綜合治理200年才能恢複到戰前水平。炸毀油田的結果使科威特935口油井中有749口遭到嚴重的破壞,其中650口油井被點燃或任其自流。僅原油就直接損失了385億t,在油田周圍的海域和湖泊中有數百萬噸的石油必須清除,特別是石油殘餘物以及石油燃燒後對大氣的影響給脆弱的中東沙漠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因油膜的存在使海水蒸發大為減少,從而使海洋失去調節氣候的功能,中東地區年降水量明顯降低,氣候日益幹燥,大批大批的土地將呈現出沙漠化特征。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估計,僅燃燒的油井每個月就要向大氣釋放675萬t煙灰,再加上煉油廠和石化工廠所儲石油的燃燒,每月還要多釋放9萬t。這種濃煙由碳黑微粒和一種二氧化硫、硝酸、致癌的烴和劇毒的二惡英的混合物組成。據專家估計,隻要油井還在燃燒,近東地區就會下一種真正的“毒雨”——每月平均40mg/m2以上。直接與火源接近的地區,太陽光照最多可減少一半,氣溫最多可下降10℃,呼吸由於有多種有害物質而變得困難。在沙特工作的一位德國醫生說,人們會有一種患哮喘病的感覺。此外,流入海灣的石油是一種阿拉伯輕油,這種輕油和海水混合後形成一種所謂“巧克力色泡沫”。沙特阿拉伯海岸有90%以上的海域受到此汙染,從而使近200萬隻海鳥喪生,大批鯨類和海豚死亡,海龜、海牛等海生生物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脅,紅樹林及珊瑚礁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海灣盛產石油,長年石油汙染物的排放,加上兩伊戰爭造成的石油汙染,已使海灣成為嚴重汙染的海域。在此之前,198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已指出,海灣水域的汙染程度,比世界上任何地區同樣大小水域的汙染程度要高47倍。海灣戰爭中,科威特的一些油田被炸,對海灣的水環境來說,真可謂雪上加霜。來自沙特阿拉伯的報道說,科威特的艾哈麥德油泵站每天約10萬桶原油流到海灣水域,已形成一條長48km,寬12km的汙染帶。美國國際電視公司攝影師克裏斯?斯誇爾斯說,海灣的浮油層很厚,海水幾乎掀不起浪,流動起來發出汩汩聲,看上去像是泥漿。目擊者說,鸕鶿和海鷗在靠近海岸的令人窒息的旋渦中掙紮。由於海灣西岸的水是自北向南,而東岸卻是自南向北,於是,泄漏的石油很可能循環,從而影響伊朗的紅樹林和具有很高價值的蝦的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