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索取的同時,學會善待 三、威脅人類生存的殺手——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無非是各國壟斷資本在殖民地與勢力範圍問題上激烈爭鬥。結果是各壟斷資本的經濟實力此消彼長,到80年代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麵。隨著生產國際化與資本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與聯係日益密切。但與此同時,他們之間貿易、投資、貨幣、金融、高科技產品等方麵的“經濟戰爭”也趨於白熱化,在債權與債務方麵的競爭也日趨尖銳化。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因而各資本主義國家都致力於發展武裝力量,以便在瓜分殖民地與劃定勢力範圍的鬥爭中取得勝利。繼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局部戰爭頻繁發生,局部地區衝突連綿不絕,整個世界動蕩不安。與此同時,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逐漸趨於緩和,世界和平力量在增強。但人類還不足以從根本上製止世界大戰的危險。原因在於,軍備競賽從未停止,甚至已延伸到外層空間;化學武器、生物武器與神經毒彈競相翻新;世界已經儲存的核武器具有把人類毀滅幾次甚至近百次的威力。由此,國際緩和的趨勢又不時為戰爭的陰雲所籠罩。一旦談判破裂,陷入對抗的僵局,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勢必升級,尖銳對峙,一旦打破均衡、爆發世界核大戰,這就意味著人類的自我毀滅。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造成的惡果,真是後患無窮。
1987年2月,全球環境戰略研究組織(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8次委員會上,通過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報告在“互相關聯”一節中指出:“全球每年用於軍事發展的費用總計約1萬億美元,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許多國家用於軍事方麵的費用占其國民生產總值(GDP)相當大的比例,這本身給這些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各國政府往往根據傳統的定義選擇其保障安全的方法。這一點明顯地表現在企圖通過發展潛在的毀滅地球的核武器係統來實現安全。研究表明,即使是一場有限戰爭,以後的寒冷黑暗的核冬天可能摧毀植物和動物生態係統,留給幸存者的,是跟以前居住的完全不同的一個荒蕪的星球。”
原子彈、氫彈、激光導彈,人類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自我毀滅的武器。一場世界熱核戰爭不僅能消滅現代文明,而且還能徹底終止整個人類的存在。現代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其沉重的災難。現代的核武器大戰,既能將反對戰爭者毀滅,也能將挑起戰爭組織者毀滅——大家同歸於盡!這個充滿核武器的世界,逼著人們改變對武力的態度和把武力從國與國關係中消除。
據瑞士一位科學家計算,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在這長達5.164年裏,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513次,這期間隻有329年是和平的。這些戰爭使364億人死亡,損失財產2.150億瑞士法郎,折合成黃金,可以鋪成一條寬150km,厚10m,環繞地球一圈的金帶
據美聯社調查報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爆發了300多場局部性戰爭。90年代以來,全球發生30種以上的戰爭衝突。雖然是局部性戰爭,但每天都要死亡幾千人,消耗掉大量財物。
為了使交戰對方置於死地而進行的“環境破壞戰”更是後患無窮。現代化戰爭進行環境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是因為現代的工業社會有許多可供攻擊的環境目標,像核電站、大型油田、大型水庫、化工企業等。僅核電站當今世界就達400餘座,許多國家都分布有核燃料加工廠、核彈工廠、核廢料儲存庫等,這些設施一旦被有意無意地破壞,將會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危害。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一座反應堆隻因發生了事故,直接汙染區就超過7萬hm2,其放射性塵埃擴散至15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世界上數千口油井,上萬艘大型油輪,許多大型水庫,直接產生有害物質的大型化工企業也有數萬家。以上這些目標一旦遭到破壞,都將給人類產生巨大的危害。
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題,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控製、禁止及銷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保護人類居住的環境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但是有關“環境破壞戰”方麵的國際條約還沒有明確簽訂。世界上的不安全因素仍然很多,隻要有霸權主義存在,就始終會有戰爭的威脅,同時環境也就麵臨著受到破壞的威脅。
“二戰”中,日本曾借西風向美國放飛了9.000多個安裝有定時起爆裝置的氣球,目的是想通過燒毀森林、殺傷平民而製造恐怖,結果引起了大量的森林失火,嚴重地破壞了北美洲的生態環境。日本侵略我國期間,1940年10月27日,日本飛機在浙江省寧波進行了空襲。過後,人們發現有幾發炮彈裝著混有很多跳蚤的麥粒。34天後,100多人患鼠疫死亡。日軍在浙江衢縣、金華和湖南常德等地也散布了帶菌的跳蚤。戰後人們才知道,日本在東北的“731”部隊原來是一座地地道道製造鼠疫、炭疽、霍亂等病菌的生物武器工廠及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