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索取的同時,學會善待 三、威脅人類生存的殺手——戰爭(3 / 3)

柬埔寨是一個多森林的國家,到處都有原始森林。1967年,全國森林覆蓋麵積為75%。但因連年戰火、濫砍濫伐和毀林開荒,已使1/3的森林被毀。目前,該國森林覆蓋麵積不足50%。戰爭使柬埔寨國內四分五裂,到處都有無人管轄地帶。遊擊隊為了自力更生,毀林造地。難民為了生存,也燒林開荒,致使大片大片森林被毀,水土流失嚴重。原來清澈見底的河流變得混濁不堪,大量泥沙流入洞裏薩湖,使這個麵積約2.590km2的湖泊日漸縮小。加之破壞性的水利規劃,10年來該湖的水位已下降15m,蓄水量大量減少。森林減少,水位下降,1987年的全國大幹旱,更使民不聊生。

綠色和平組織最近宣布,建在蘇格蘭的英美核潛艇基地的放射性物質比官方的估計要高出9倍。該組織說,一旦放射性物質超標就會對人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綠色和平組織要求大大減少該海軍核基地的各種排泄物,並敦促政府對基地周圍的放射性物質進行嚴密監測。據估計,目前全球核潛艇有367艘左右,其中包括195艘前蘇聯核潛艇、133艘美國核潛艇,以及英法等國的少量核潛艇。進入80年代以後,核潛艇事故陡然增加。1983年,一艘載員100人的前蘇聯C-1級核潛艇在勘察加半島外的太平洋海域沉入大海,艇員無一生還。1986年,一艘Y-1級前蘇聯核潛艇在百慕大群島海域失蹤。這艘潛艇在與其前在挪威海域起火的M級核潛艇一樣,同屬前蘇聯建造的最先進的核潛艇之列。據綠色和平組織和美國的研究機構統計,全世界已有近60艘核潛艇在一係列起火、相撞和放射物泄漏事故中沉沒或毀壞,因核潛艇事故而造成的海洋環境汙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盡管核大國的專家們作出了種種結論,聲稱那些藏身海底的核潛艇和核導彈不會對人類及環境產生危害,但不管是誰,一想到海床上遺留著那麼多威力巨大的殺人武器就會不寒而栗。北約集團的情報機構估計,目前,世界各大洋中因事故而留在海底的核反應堆有9個,而核導彈竟有50枚之多。這些核彈規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它們對往來於大洋之上的艦船和海洋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威脅。正如一位丹麥政府官員所說的那樣:“這些裝置不會馬上爆炸,但那些認為核反應堆和核導彈會在海床上鏽掉似乎也不是一種安全的想法。”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所一科研小組最近證實,40多年前在長崎核爆炸中飄散的放射性物質——鈈元素,正在西半球的格陵蘭島形成汙染。據稱,1945年美國在長崎投放的原子彈約用15kg鈈為核燃料,爆炸時產生核裂變的僅1kg,其餘的均未經裂變而作為放射性物質飄散。工藤章教授(日籍)領導的科研小組5年前即開始對此次核爆炸的鈈擴散範圍進行專門調查,他們在分析1975年美國對格陵蘭島凍層所作的調研資料時發現,1945~1948年生成的凍層含有的鈈元素中,約1%來自長崎核爆炸,其餘大部分為後來的核試驗所致。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鈈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金屬元素,具有任何放射性物質所無可比擬的毒性,且半衰期長達24萬餘年之久,因此,人們對鈈汙染的現實威脅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

海灣戰爭爆發以來,成為戰場之外人們普遍關心的又一熱點的是生化武器,它不僅威脅著多國部隊和伊拉克周圍國家的安全,也威脅著人類生態環境。化學武器是由毒劑和施放器材兩部分組成的。化學毒劑屬於毒性最大的有毒化學品,對環境的汙染具有毀滅性。現今戰爭中外國軍隊裝備的毒劑有6類14種,這6類毒劑分別是:窒息性毒劑,刺激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神經性毒劑和失能性毒劑。

①窒息性毒劑主要成分是光氣和雙光氣,中毒後引起流淚、咳嗽、呼吸困難、吐粉紅色泡沫痰,以至肺氣腫,中毒嚴重時,能使人窒息死亡。②刺激性毒劑主要有西埃斯、苯氣乙酮和亞當氏氣3種。這類毒劑有強刺激性,常用於驅散人群,在戰鬥的局部使用。③糜爛性毒劑主要有芥子氣和路易氏氣2種。除引起芥子氣樣表現外,還可出現皮膚疼痛、肺水腫。④全身中毒性毒劑為氰類毒劑,有苦杏氣味。它能破壞全身對氧的利用能力,中毒者會很快喪失生命。⑤神經性毒劑主要有沙林、棱曼和維埃克斯3種,分別散發出水果香味、樟腦味等。中毒後要迅速在肌內注射專用解毒藥,沒有這種藥品時,可用阿托品或解磷定代替。⑥失能性毒劑主要有畢茲,中毒表現為瞳孔放大,麵紅口幹,走路不穩,思維遲鈍,但一般無生命危險。

以上這些毒劑分別裝入炮彈、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內,在射擊目標時施放,也可用飛機、手榴彈、地雷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