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優秀的職業人士都善於將零碎的時間有機地運用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短期內也許沒有什麼明顯的感覺,但長年累月,將會有驚人的成效。隻要你肯這樣做,你就會得到老板的認可,成為縱橫職場的核心人物。
一分鍾也不要拖延
許多人總是習慣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分鍾"才去做,認為這樣可以逼自己集中精力,耳聰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殊不知,這種做法常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和損失。
拖延是對時間的揮霍。任何憧憬、理想和計劃,都會在拖延中落空。把今天的工作拖到以後去做,所耗去的時間和精力,其實本可以把今天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我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行動,決不拖延。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輪在阿拉斯加觸礁,原油大量泄漏,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埃克森公司卻遲遲沒有做出外界期待的反應。一致引發了一場"反埃克森運動"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布什總統。最後埃克森公司損失達幾億美元,形象嚴重受損。
拖延時間是一種最常見的工作誤區。對於別人也許沒什麼壞處,但唯一受到損失的卻是你自己。對一個企業而言,不拖延,就意味著再續生命篇章,它要求員工對工作高度負責、上司忠於自己的事業。
美國哈佛大學人才學家哈裏克說:"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能殺傷人的積極性。"拖延時間的心理,隻會使我們在"現在"這個時段更加脆弱,並且耽於幻想。
幾乎人人都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產生的各種憂慮,但是,卻很少有人將自己的願望付諸於行動,不知道自己所推遲的許多事情其實都是可以盡早完成的。
某天清晨,張三在上班途中,信誓旦旦地下定決心,一到辦公室即著手草擬下年度的部門預算。他準時於九點整走進辦公室。但他並沒有立刻開始預算草擬工作,因為他突然想到不如先將辦公桌及辦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在進行重要的工作之前為自己提供一個幹淨與舒適的環境。他總共花了三十分鍾的時間,使辦公環境變得有條不紊。他雖然未能按原定計劃在九點鍾開始工作,但他絲毫不感到後悔,因為三十分鍾的清理工作不但已獲得顯然可見的成就,而且它還有利於以後工作效率的提高。他麵露得意神色隨手點了一支香煙,稍作休息。此時,他無意中發現報紙上的彩圖照片是自己喜歡的一位明星,於是情不自禁地拿起報紙來。等他把報紙放回報架,時間又過了十分鍾。這是他略感不自在,因為他已自食諾言。不過報紙畢竟是精神食糧,也是重要的溝通媒體,身為企業的部門主管怎能不看報,何況上午不看報,下午或晚上也一樣要看。這樣一開脫,心也就放寬了。於是他正襟危坐地準備埋頭工作。就在這個時候,電話聲響了,那是一位顧客的投訴電話。他連解釋帶賠罪地花了二十分鍾的時間才說服對方平息怒氣。掛上了電話,他去了洗手間。在回辦公室途中,他聞到咖啡的香味。原來另一部門的同事正在享受"上午茶",他們邀他加入。他心裏想,剛費心思處理了投訴電話,一時也進入不了狀態,而且預算的草擬是一件頗費心思的工作,若頭腦不清醒,則難以完成,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應邀加入,便在那前言不搭後語地聊了一陣。回到辦公室後,他果然感到精神奕奕,滿以為可以開始"正式工作了"--擬定預算。可是,一看表,已經十點四十五了!距離十一點的部門例會隻剩下十五分鍾。他想,反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也不太適合做比較龐大耗時的工作,幹脆把草擬預算的工作留待明天算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需要牢牢謹記,那就是:一分鍾也不要拖延。不拖延,就是節約工作的時間;不拖延,就是不為自己的懶惰找任何借口;不拖延,意味著簡捷、高效的工作作風。不拖延,就是在生活中對自己負責,在工作中對公司負責。
我們要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就必須要把拖延這一惡習從你的個性中連根拔除。那種把你應該在一周,甚至一月和一年前早該完成的工作拖延到明天再做的習慣,正在一點一點地吞噬你的生命。如果你不把這一習慣鏟除,你要取得任何成就是十分困難的。
下麵介紹幾個有效辦法,幫你對付工作拖拉的作風:
1、有效地管理時間。
我們要找出什麼樣的日程工具是最適合我們自己的,並且為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設定清晰的優先度。在頭腦中對上麵的這些問題有一個認識,我們需要組織我們每一天的工作,處理拖延問題,這樣每天結束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明天開始的是嶄新的旅程,而不是忙於去解決那些我們今天不想做的事情!
2、找到工作的動力後,立即行動起來。
我們往往因為做一件事情沒有動力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說,我們做這項任務時付出的代價似乎高於做完之後得到的好處。應付這個問題的最佳辦法是從你的目標與理想的角度分析這個任務。如果你有個重大目標,那你就比較容易拿出幹勁去完成有助於你達到目標的任務。
3、摸清自己一天中的最佳工作時間。
人在一天中的精力就像大海的潮水一樣,有高潮也有低潮。隻是因每個人生理素質的不同,高低潮的時間有很大差異。有的人早晨精力最充沛,有的人晚上能動性最高。我們要留心摸清自己的精力漲落規律,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佳的工作時間裏辦,而把一些較簡單的事情放在其他時間處理。
4、用好習慣采取代拖遝的壞習慣。
許多人的拖遝已經成了習慣。對於這些人,要完成一項任務的一切理由都不足以使他們放棄這個消極的工作模式。如果你有這個毛病,你就要重新訓練自己,用好習慣采取代拖遝的壞習慣。每當你發現自己又有拖遝的傾向時,靜下心來想一想確定你的行動方向,然後再給自己提一個問題:"我最快能在什麼時候完成這個任務?"定出一個最後期限,然後努力遵守。漸漸地,你的工作模式會發生變化。
培養良好的時間意識
培養良好的時間意識是時間管理的重點。因為時間管理即是開發時間之術,而開發時間之術也就是將抽象的曆史時間"意識化",借此增加時間價值,達到實現自我的目的。
當然每個人的"時間意識"不僅相同,有些人的"時間意識"已內化成一種自覺狀態;而有些人的"時間意識"則非常薄弱,可以說是未曾真正達到時間"意識化"。
在張藝謀功成名就的背後,有過這麼一段經曆:當年21歲的張藝謀從農村被招進陝西棉八廠,在那裏當輔助工,主要從事清掃、搬運一類又髒又累的工作,還要經常"掏地洞",清理堆積的描畫雜質,出來後,三層口罩裏麵的臉仍是黑的。
在那種氛圍下,許多人都是混日子過,但是張藝謀卻很樸素很實在的認為,自己不能像別人那樣荒廢時間,應抓緊時間做些事情,就好像一個人在冰天雪地裏麵,如果一動不動就會被凍死一樣。雖然他並沒有想到日後會做什麼大導演,他當時最大的目標隻不過是希望當一個"以工代幹"的宣傳幹事而已。
就這樣,張藝謀總是抓緊一切時間看書,隻要空閑下來,他就會隨時把書拿出來看上幾頁。他覺得攝影很有意思,便用心地學習攝影,而且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加上他還會打球,又能畫畫,於是很自然地成了廠子裏麵的"才子"之一。
1977年恢複高考,張藝謀沒趕上;1978年,隻讀過初中二年級的張藝謀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居然成功了。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在當輔助工的時候,張藝謀不抓緊時間學習,後來即使給他機會,他也無法抓住。其實,最好的人生,不是享受,不是白白浪費光陰,而是僅僅抓住時間,不斷提高自己。
從前,有一位年輕人成日無所事事,覺得無聊,就去拜訪一位禪師。
禪師笑嗬嗬地問他:"年輕人,你來找我,有什麼事嗎?"
年輕人麵無表情地說:"哎,我覺得活著很沒有意思!希望大師能給我指明一條道路,讓我未來有方向可走。"
禪師疑惑地問:"你現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還有什麼祈求?"
年輕人長歎一聲說:"我至今仍一無所有,我想讓自己的生活富有起來。"
禪師一聽,嗬嗬笑說:"先生,你現在還不富有嗎?你不是和常人一樣,每天有86400秒的時間嗎?"
"時間?時間對我有什麼用處?我每天打發時間都打發不掉,它既不能當榮譽,也不能換來金錢,唉!"
禪師肅然地說:"你認為生命中最富有的是什麼?"
年輕人搖搖頭說:"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話,我不會每天這麼迷茫。"
"你不認為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嗎?"
年輕人搖了搖頭,平淡無奇地說:"感覺不出來,要是時間珍貴的話,我不會成日那麼無聊,一分分浪費時間。"
"你當然感覺不到時間的珍貴!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乘機的遊客錯過一分鍾,這一分鍾值多少錢?如果一個"幸運兒"剛剛死裏逃生,那搶救的每一分鍾值多少錢?如果一名百米短跑的運動員與金牌失之交臂,一毫秒又值多少錢?如果......"
年輕人久久地聽著,好像明白了許多,羞愧地低下了頭。
禪師轉過臉來問他:"現在,你知道生命中什麼最富有嗎?"
年輕人吞吞吐吐地說:"時間,還是時間。"
禪師欣慰地笑說:"這才對嗎!你已找到了人生的航向,腳下的路會慢慢明朗起來。"
可見,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人生的方向也就會豁然開朗。一個人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時間,那就會被時間俘虜,成為時間的弱者。而一旦在時間麵前成為弱者,他將永遠是一個弱者,因為放棄時間的人,同樣也會被時間放棄。
時間是需要認知的,認知時間並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投入很多心力去仔細思考,而"時間意識"就是在這種思考當中產生的,這種思考往往是一種自覺狀態。
最佳的"時間意識"是一種對於時間的整合能力,也是對於活用時間的把握,不論是在將時間分節、分段或界定時間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價值等各方麵,都能達到最正確的把握,這就是最佳的"時間意識"。
為什麼現實中的你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為什麼有些人永遠欲速而不達,適得其反?這都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麵對時間而感到束手無策而造成的,最終他們變成了時間的奴隸,乖乖地被時間牽著鼻子走。既然我們想做分身有術之人,就必須奴隸成為時間的主人,去管理和控製它,讓它為我們服務。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時間的束縛,讓自己得到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