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事半功倍,方法為王
--用對方法做對事
工作,其實就是通過不同的手段,達到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選擇好的方法至關重要。因為在正確的方法指導下,我們能以最少的時間、最少的資源達到目標。這樣不僅為我們節省了時間,更使我們在與別人的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如何找到最合適、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我們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聰明地工作比努力更具效率
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工作很認真,每天都不停地忙,還常常加班加點地來完成工作,但是由於工作方法不正確,效率很低,工作績效平平;有的人平時很少加班,因為工作方法正確,能夠用較少的時間來完成工作任務,績效相當地好。在這個重視過程,更重視結果的年代裏,我們不僅要努力,更要用合理的方法做事,才更有效率。
有一個小村莊,村裏十分缺乏水源,為了解決飲水問題,村裏人決定對外簽訂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裏。村子裏有兩個年輕人,分別叫阿力和阿旺,他們願意接受這份工作,於是村裏的長者把合同同時給了這兩個人。
簽訂合同後,阿力便立刻行動起來。他每天在十公裏外的湖泊和村莊之間奔波,用兩隻大桶從湖中打水運回村莊,倒在由村民們修建的一個結實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都必須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當村民需要用水時,蓄水池中已有足夠的水供他們使用。由於起早貪黑地工作,阿力很快就開始掙錢了。盡管這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作,但他還是非常高興,因為他能不斷地掙錢,並且他對能夠擁有兩份專營合同中的一份感到滿意。
阿旺呢?自從簽訂合同後他就消失了,幾個月來,人們一直沒有看見過他。這令阿力興奮不已,由於沒人與他競爭,他掙到了所有的水錢。那麼,阿旺幹什麼去了?原來,阿旺做了一份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並憑借這份計劃書找到了4位投資者,和自己一起開了一家公司。六個月後,阿旺帶著一個施工隊和一筆投資回到了村莊。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阿旺的施工隊修建了一條從村莊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鏽鋼管道。
後來,其他有類似環境的村莊也需要水。阿旺便重新製定了他的商業計劃,開始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村莊推銷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並且衛生的送水係統,每送出一桶水他隻賺10分錢,但是每天他能送幾十萬桶水。無論他是否工作,無數的村莊每天都要消費這幾十萬桶水,而所有的這些錢便都流入了阿旺的銀行賬戶中。
從此,阿旺幸福地生活著。而阿力在他的餘生裏仍然拚命地工作著,而且還會為未來擔憂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工作而言,方法和勤奮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二者相比,方法比勤奮更重要。
有一句俄羅斯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講究方法,巧幹勝於蠻幹。巧幹是一種分析判斷、解決問題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是敏銳機智、靈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滿活力、隨機應變的智慧。在工作中,巧幹是抓住了事情的關鍵,並找到了有針對性方法的結果。巧幹既可以減少勞動量,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伐木工人在以家木料廠找到了工作,伐木工人下決心要幹好這份工作。
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鋒利的斧頭,並給他規定了伐木的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20棵樹。老板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深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時他隻砍了17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2棵樹。
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裏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這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時什麼時候?"
"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這砍樹,哪裏有時間磨斧子!"
這個工人以為越賣力,工作成果就越大,這是思維習慣束縛了他。
在工作中,許多人認為自己付出的辛勤汗水並不比別人少,但成績卻總沒別人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技巧問題,所以在工作中,我們還要注意做事的技巧。當遇到工作的難題時,絕對不應該像那位伐木工人一樣一味下蠻力去幹,要多動些腦筋,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
現在是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時代,效率非常關鍵,沒有方法就沒有效率。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這句話用在今天更有現實意義。
埋頭努力的工作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要想迅速攀到職業"頂峰",這是遠遠不夠的。許多人為了在老板麵前表現自己,常常加班加點工作。這些人錯誤地認為唯有這樣才能得到老板的賞識。其實工作效率與工作業績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為忙而忙,也不能為做表麵文章而假忙,結果卻沒有任何成績。所以,我們隻有采用好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才能比一般人更優秀、更有效率,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用對方法做對事
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問題,隻要我們找對方法,就自然會選擇積極麵對,最後收獲的也就是快樂、自信與成功!
正確的方法對於我們的工作很重要。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高效能的員工,成為一個能夠卓有成效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就必須學習,真正學習到一些有用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做到我們想要做的。
從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的事跡來看,他們幾乎都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內好手,都願意積極主動尋找方法,擅長於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
著名數學家高斯小的時候,勤於思考,善於動腦,這一點在班級是有名的。有一次,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1到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
看到題目後,所有的學生就開始埋頭苦算。正當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時,這時高斯已經把答案算出來了。老師吃了一驚,當老師看了一下答案,更讓老師吃了一驚,因為答案正確無誤。
當老師問道他如何計算出結果時,高斯解釋說: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高斯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的: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
高斯善於動腦,尋找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他比其他的同學更快地解決數學難題,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高斯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方法比努力、勤奮更重要。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要選對方法。隻有方法正確,才能取得成效。
布魯金斯學會是一所以培養最傑出的推銷員而著稱於世的學校。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都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生去完成。
1975年,布魯金斯學會設計的題目是讓學生將一個微型的錄音機推銷給當時的總統尼克鬆,這個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了。克林頓當總統的8年間,學會曾設計過一個題目,是讓學員將一條三角褲頭推銷給克林頓總統,但是8年過去了,無一人推銷成功。小布什當總統之後,學會又給學生的命題改為:請你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
實際上,布什總統什麼也不缺,他要一把斧子幹什麼?即使說他需要斧子,也不需要他親自去購買;退一步說,他就是他親自去買了,也不一定會碰上你這個賣斧子的推銷員。因而,要完成這個題目應該說是大海撈針--夠難的了。
可是,有一個叫做喬治·赫伯特的學員,並不認為這個題目有多麼難。他首先圍繞著斧子和布什總統的關係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調查研究,得知布什總統在克薩斯州有一座農場,農場裏麵長著許多樹木,這些樹木確實需要修剪。緊接著就給布什總統寫信,闡明總統需要買一把斧子的理由。布什總統接信後,也認為是這樣,確實有必要買一把斧子,一來對樹木進行修剪,二來鍛煉身體,經常到林子裏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三可以調節一下繁忙的生活。於是立即給這位學生寄去了15美元,買回了一把斧子。
由此可見,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是成功的通行證。找不對方法,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的。工作中,隻要我們用心地去找對方法,再加上努力,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才能一路披荊軋棘、乘風破浪,奪取勝利的製高點。
方法總比問題多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和困難,有的很容易解決,有的卻看起來很難。麵對這樣的情況,有的人會知難而退,而有的人卻會積極地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且往往結果不會讓他們失望。因為後一種人始終相信:方法總比問題多。
吉諾????鮑洛奇被譽為美國的推銷奇才。一次,一家貯藏水果的冷凍廠起火,等到人們把大火撲滅,才發現有18箱香蕉被火烤得有點發黃,皮上還沾滿了小黑點。水果店老板便把香蕉交到鮑洛奇的手中,讓他降價出售。那時,鮑洛奇的水果攤設在杜魯茨城最繁榮的街道上。
一開始,無論鮑洛奇怎樣解釋都沒人理會這些"醜陋的家夥"。無奈之下,鮑洛奇認真仔細地檢查那些變色香蕉,發現它們不但一點沒有變質,而且由於煙熏火烤,吃起來反而別有風味。
第二天,鮑洛奇一大早便開始叫賣:"最新進口的阿根廷香蕉,南美風味,全城獨些一家,大家快來買呀!"當攤前圍攏的一大堆人都舉棋不定時,鮑洛奇注意到一位年輕的小姐有點心動了。他立刻殷勤地將一隻剝了皮的香蕉送到她手上,說:"小姐,請你嚐嚐,我敢保證,你從來沒有嚐過這樣美味的香蕉。"年輕的小姐一嚐,香蕉的風味果然獨特,價錢也不貴,而且鮑洛奇還一邊賣一邊不停地說:"隻有這幾箱了。"於是,人們紛紛購買,18箱香蕉很快銷售一空。
無獨有偶。有一年,市場預測表明:該年度的蘋果將供大於求,這使眾多的蘋果供應商和營銷商暗暗叫苦,他們認定:自己必將蒙受損失。有一個聰明的人卻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蘋果還在樹上時,他就把自己剪好的"喜""福""吉""壽"等紙字貼在蘋果向陽的一麵。由於貼了紙的地方陽光照射不到,蘋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跡--比如貼的是"喜"字,蘋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喜"字。
當別人還在愁自己的蘋果如何推銷時,而甲的蘋果卻早被搶購一空。
第二年,他的這一手,別人也都學會了,但是他的蘋果仍然賣得最火。原來,他的點子更絕:蘋果上不僅有字,而且還能鼓勵"青睞者"成係列購買,即他的蘋果可以組成一句甜美的祝福語:"祝您壽比南山""祝愛情甜蜜""永遠想念你"等等。於是,人們紛紛購買他的蘋果作為禮品送人。
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方法總比問題多,關鍵是我們對待問題的態度。當遇到問題時,平庸者不是主動去找方法解決,而是找借口回避問題,而優秀者則是把問題當做機遇,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問題變為成功的機會。
在一個企業裏最受歡迎的員工,是那些遇到問題會開動腦筋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在任何時候,問題總是許多人躲避責任和努力的第一個借口。但是一個優秀的員工總是崇尚這樣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總比問題多!
李曄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公司的產品不錯,銷路也不錯,但產品銷出去後,總是無法及時收到款。如何討賬便成了公司最大的問題。
有一位客戶,買了公司10萬元產品,但總是以各種理由遲遲不肯付款,公司派了幾批人去討賬,都沒能拿到貨款。當時李曄剛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員工一起被派去討賬。他們軟磨硬磨,想盡了辦法。最後,客戶終於同意給錢,叫他們過兩天來拿。
兩天後,他們趕去,對方給了一張10萬元的現金支票。
他們高高興興地拿著支票到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賬上隻有99820元。很明顯,對方又耍了個花招,他們給的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第二天公司就要放假了,如果不及時拿到錢,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可能一籌莫展了。但是他突然靈機一動,於是拿出200元錢,讓同去的同事存到客戶公司的賬戶裏去。這一來,賬戶裏就有了10萬元。他立即將支票兌了現。
當他帶著這10萬元回到公司時,董事長對他大加讚賞。之後,他在公司不斷發展,5年之後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後來又當上了總經理。
李曄能有今天的發展,與他凡事能夠主動想辦法的精神密切相關。工作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工作任務,處置不同的情況,需要我們因時因地製宜,做出不同的決策。做事時,需要一種求實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科學規律辦事,自覺用理智戰勝衝動,用巧幹代替蠻幹。這才是成功的捷徑,不能深刻理解這一點,將事倍功半。
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容易的,但是方法總是有的,隻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工作中的難題也是一樣,我們在工作中也要堅持這樣的原則,方法總比問題多,有問題就必定有解決的方法。
通過學習為工作加分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中,我們隻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工作加分。
西方白領階層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定律:"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你今天不懂的東西,到明天早晨就過時了。現在有關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觀念,也許在不到兩年時間裏,將成為永遠的過去。"的確如此。在信息社會,知識是要經常更新的,這對一個企業員工來說十分重要,你隻有不斷地在學習中提高自己,才能做到高效成功。
知識就是力量,不懈的學習精神是百戰百勝的利器。當自己感到自己的知識難以適應工作要求的時候,有針對性地業餘進修、學以致用不失為是一條改變困境的捷徑。
王明高中畢業後,在一個建築工地上做苦力工。由於他有些文化底子,經理有意讓他到後勤做一些預算工作。但後勤是固定工資,雖然收入穩定但工資卻不高,王明就請經理給安排一個賺錢多點點崗位。在工作期間,王明邊幹活邊學習,不恥下問,很勤快,對任何不懂得東西都向有關的師傅請教。虛心學習使他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掌握了幾種主要建築工程必備的技術。但這隻是實際操作知識,王明又利用那點有限的休息時間,購買力一些建築設計、構圖識圖等有關書籍資料,開始在蚊子多、燈光暗的工棚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