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具有判斷力的員工,做事時一定會考慮優先順序,先做最重要的事,然後才做比較次要的工作。萬萬不可先做自己認為好做或自己喜愛的事,那樣,可能會將重要的事耽擱,造成公司的損失。
把計劃付諸於行動
有這麼一則古老的寓言:
某地的一群老鼠,總是被一隻凶狠無比的貓追趕的四處逃竄,它們都很鬱悶,希望能改變這種現狀。這一天,老鼠們群聚一堂,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隻老鼠提議:在貓兒身上掛個鈴鐺。這樣,當這隻貓進攻時,鈴聲就可以報警,大夥兒就可以逃到地下躲藏起來。大家的都十分讚同這個計劃,因為都覺得再沒有比這個主張更好的建議了。但很快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把鈴鐺係上去?這個棘手的問題讓老鼠們一籌莫展!老鼠們誰也不敢去給貓掛鈴鐺。就這樣,一個很好的計劃,因為沒有一隻老鼠願意付諸行動而無法實現。
可見,沒有行動,一切計劃都是毫無意義和價值。"說一尺不如行一寸。"任何目標、任何計劃最終必須落實到行動上,才能縮短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逐步把計劃變為現實。
在《為學》中有一個關於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
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一個小瓶,一個鈑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船沿著長江南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走?!"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大多數時候,人們不能成功的原因不是因為計劃不周全,也不是因為準備不足,而是根本就沒有勇氣用行動來實現理想。
你可以界定你的目標,認真製定各個時期的計劃,但如果你不行動,還是會一事無成。冥思苦想,謀劃著自己如何有所成就,是不能代替身體力行去實踐的,沒有行動的人隻是在做白日夢。
在工作中,許多取得成就的人對行動情有獨鍾。一般他們先搜集適用的資料,和有關知識相結合,製定出一套實施的計劃,接下來,就是付諸行動。李嘉誠就是這樣的人。他十分欣賞這樣一段話:"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事實上,李嘉誠也是這樣做。他一旦認定了目標,做出計劃後,就會立即行動、全力以赴,直至成功。
在工作中,我們要想把各種各樣的計劃付諸於現實,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即行動。
海爾總裁張瑞敏在一次會議上問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讓石頭在水上浮起來?有人回答說:把石頭挖空;也有人回答說:給石頭綁上木塊......對於這些答案,張瑞敏搖了搖頭。這時,有一個員工回答說:用很快的速度擲出去--打水漂可以讓石頭浮起來!張瑞敏深表讚同地點點頭。原來,張瑞敏想通過這個問題讓海爾的員工明白:把計劃付諸於現實,就必須快速行動。的確,如果不能將計劃付諸於行動,無論多麼好的計劃,都隻是一紙空談。
工作中,我們往往會為自己勾畫一個十分美好的藍圖,但能夠實現的卻少之又少。原因何在,隻是因為這僅僅是計劃和想法而已,沒有真正付諸行動。
在采取行動之前做好計劃並且進行一些準備工作是必要的,可是必須清楚一點:計劃設計得再完美,準備工作做得再充分,如果沒有勇氣邁出行動的步伐,那一切都沒有意義。
當計劃停留在紙上時,計劃僅僅就是計劃而已,沒有任何生命力,唯有把計劃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才會賦予計劃以生命力,實現我們美好的願望和理想。
事前想清楚,事後不折騰
古人講:凡事欲則立,不欲則廢。說的就是計劃的重要性,大到對組織、人生長遠規劃的策劃,小到工作、生活中具體事情,無不需要進行策劃--"計劃先行",此乃一切事物成功之基礎。
如今的時代,是思考者的時代,是計劃者的天下。一個深思熟慮、有條理的思考者,不光有計劃,而且也有施行計劃的能力,他會因此而成功。
有個名叫約翰·戈達德的美國人,當他15歲的時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單,被稱作"生命清單"。在這份排列有序的清單中,他給自己所要攻克的127個具體目標。比如,探索尼羅河、攀登喜馬拉雅山、讀完莎士比亞的著作、寫一本書等。在44年後,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氣,在與命運的艱苦抗爭中,終於按計劃,一步一步地實現了106個目標,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電影製片人、作家和演說家。
可見,計劃與成功是分不開的,有了計劃就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就能邁向成功的彼岸。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養成先思而後行的習慣。要知道,花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籌劃,製定一份明確具體的計劃,是應對所有困難的製勝法寶。正如美國行為科學家艾得·布利斯所說的,用較多的時間為一次工作事前計劃,做這項工作所用的總時間就會減少。
計劃是解決問題的方針和策略。隻有行動方針確定了,才能采取行動。這種行動方針是經過思考的,而不是那種本能衝動想到的。做事之前有計劃是為了尋找合適的方案。本能衝動型的人總是隻想到一種行動,隻考慮解決麵上的問題,對後續行動和影響卻不考慮。仔細考慮對策後,就有可能既把問題解決,又避免了出現副作用。這樣才能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
做完計劃再行動,就需要在發生問題時沉著鎮靜,不急於立即采取行動,而是靜下心來想一想。心急的人往往會不耐煩地催促趕快采取行動,因為他們總是擔心時間緊急,再不采取行動就來不急了,其實,越忙就越容易出差錯。如果事先沒有考慮好,路子沒走對,反而會耽誤時間。所以,中國古代有句俗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來耽誤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時候由於刀口鋒利,效率高,反而節省了工夫。也像出門開車,事先把地圖看好了,順著標誌一路開去,就可以不繞彎路,節省時間。如果慌忙上路,看起來節省了看地圖的時間,但是一旦走錯了路,可能就會浪費比看地圖長很多倍的時間。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計劃,明確的目標,才能把事情辦好。
好的規劃是成功的開始。隻有事前擬定好了行動的計劃,梳理通暢了做事的步驟,做起事來才會應付自如。凡事三思而後行,事前多想一步,事中少一點盲點。隻有做好規劃,心中有藍圖,才能夠臨陣不亂,穩紮穩打地獲得成功。
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規劃對一個人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職業生涯活動將伴隨我們的大半生,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才能實現完美人生。
人生在世,有誰不想成就一番事業呢?然而,現實生活中並非人人都能如願以償。問題何在?如何做才能獲得人的事業的成功呢?職業生涯設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為每位渴望獲得成功人員提供有效明確的技術與方法。
職業生涯設計,又叫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設計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曆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達到與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定下事業大計,籌劃未來,擬定一生的發展方向,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雖然社會發展帶來了個體職業生涯選擇的多重性因素,但是一個人所選擇的一種社會職業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要想獲得個體職業良好的發展,正確地選擇好職業十分重要。
小東是一個有誌向的青年,大學畢業後,他很快就找到一份工作--在深圳一家比較有實力的公司,從事銷售類工作。他的老板非常看重他,有什麼活動都叫著他,並且許諾他將有好的前程。可是試用期結束一談工資,老板給他的月薪卻隻有2800元,他十分不忿。於是,小東辭了職,又尋到了另外一份工作機會。有一家廣州的事業單位願意接收他,並答應給他月薪3500元,他馬上動了心,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是多麼適合做銷售工作,就跑到了廣州。但是在新的單位,他張揚的個性似乎和機關事業單位的氛圍十分不合拍,而且口無遮攔的他馬上卷入一場政治風波,他又辭職了。
後來,他又進入另外一家事業單位,從事類似的工作。其實,他並不喜歡文字類的工作,有好多人都曾經跟他講過,如果他做銷售,將會是個如何厲害的人物。但是他已經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幾年,磨滅了鬥誌,害怕風險,貪圖穩定舒適,所以工作3年,他的同學做銷售的已經拿到年薪10萬,而他還是一個月3800元。
試想,如果當初他不要計較眼前的工資,而是眼光放長遠些,也許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年薪幾十萬的銷售經理了。
好的人生離不開好的規劃,成功人生離不開成功的規劃及在正確規劃指導下的持續奮鬥。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多半是因為他們在有意識地管理他們的人生,為了我們的人生藍圖變得更加絢麗,我們也需要提前規劃自己的人生。
職業設計可以及早的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更快地獲得升遷和發展的機會,沿著一條正確的自我發展的職業道路,到達成功的彼岸。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應該幹什麼、在眾多的職業麵前我會選擇什麼等問題。
總之,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從事什麼工作,隻要通過科學的職業生涯設計,都可能使一個人的目標得以實現,使一個人的事業獲得成功,使一個平凡之人發展成為一個出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