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死--生命無常人從容 遠親不如近鄰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兼任外交部長,他的外交指導思想就是親善四鄰,安定友邦。他 經常說,搞外交,首先是搞好左鄰右舍的關係。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闡述了修睦四鄰的思 想,主張"亞非各國應該首先根據共同的利益,謀求相互間的親善和合作,建立友好和睦鄰 的關係"。周恩來對鄰國的親善態度和修睦四鄰的正確主張,使一些原來對新中國存在恐懼 和 懷疑的鄰國領導人改變了看法。正如菲律賓外長羅慕洛所說:"周恩來是我去時的敵人,回 來時的朋友。"和睦鄰裏的外交策略為新中國的發展爭取到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親善四鄰一直是中國人居家過日子的準則,在處理國與國的關係時是這樣,處理家與家 的關係更是這樣,因為良好的鄰裏關係對於一個人的家庭幸福有著重要的作用。鄰裏之間關 係和睦了,遇到有針頭線腦短缺的時候,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鄰裏關係好了,大事小事幫 幫忙很方便,出門能免除許多後顧之憂,遇到煤氣罐著火了這樣的事情,街坊鄰居出動能 迅速把火撲滅。如果死等119救火隊員到,可能整個房子就化為灰燼了。
遠親不如近鄰,再好的親戚,有事情了也難以叫答應,答應了也常常姍姍來遲,而鄰裏之間 隻要喊一聲,就能馬上得到幫助。但要想把近鄰處得比遠親還親,並不是件容易事,這需要 鄰裏之間共同努力,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互相尊重。鄰居的職業有不同,年齡有長幼,地位有高低,文化有深淺,但不管怎樣, 都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能在鄰居間說長道短、搬弄是非,以免引起 糾紛,影響鄰裏團結。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 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隻 為 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 讓了三尺,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 尺的巷子。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
與"六尺巷"差不多的故事還有一個。明崇禎末年,滕縣城北黃氏與鄰居何氏都是當地的大 家族,且兩家在朝裏都有當大官的。兩家也因一牆之爭鬧得不可開交,於是各給自己家族做 大官的人寫信,要求幫忙打贏官司。不久,兩家都接到了各自的回信。黃家收到的回信說: "千裏寄書為一牆,讓他一牆有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何家收到的回 信則說:"他爭牆,咱讓牆,讓他一牆有何妨,地過千年換百主,還是人常地不常。"兩家 接 到回信後,不但不爭了,反而各自又讓出了一牆的地方。兩家這麼一讓,在兩家之間形成了 一個胡同。從此,兩家世世代代和睦相處。
"六尺巷"與"合家胡同"雖然距今都好幾百年了,但至今仍不失為佳話,它們都是中華民 族鄰裏之間互敬互重、和睦謙讓美德的曆史見證。
二是互相體諒。人們的興趣愛好不一樣,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難免不會影響他人,比如誰 家熱鬧的聚會肯定會吵擾其他人家。但是,大家應該互相體諒一下,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對於鄰居的某些不良舉動,能忍就忍著點,能裝糊塗就糊塗點,天也不會塌下來的。
晉代有個少年叫朱衝,他為人厚道,好學沉穩,因家境貧寒,不得不常常到田間做農活,而 他家的鄰居是個性情粗暴的人。一次,鄰居家裏丟失了一頭牛犢,認定朱衝家的牛犢是他的 ,便牽走 了。後來,鄰居家又在樹林中找到了丟失的牛犢,非常慚愧,便把朱家的牛犢送回了朱家。 另 外,這個鄰居的牛還常跑到朱衝家的田裏去吃莊稼,朱衝不但沒把牛打跑,反而將牛牽到一 根柱子前綁好,割了一大把青草喂牛。這個鄰居見朱衝如此厚道,更加慚愧。在朱衝行動 的感召下,那個人逐漸改掉了他粗魯的脾氣,與朱衝成為了好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