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事後彌補,而唯獨行孝卻無法彌補。有的人 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顧,老人去世後卻大操大辦,禮儀周全,甚至鋪張浪費,這又有何實際 意義呢?
孔子門生曾子說:"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他將"孝"分為了三等,小孝是" 能養":子女要保證父母物質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饑寒,有病能 及時得到治療。中孝是"不辱":子女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三思而後行,慎之又慎, 不能因為自己的過失給父母帶來不良的影響,讓父母操心、擔心、憂心。大孝是"尊親": 子女要從精神層麵上尊敬父母,對父母要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無論地位多高,官有多大 ,在父母麵前,都要有溫和的態度,愉快的臉色,委婉的麵容,這樣才能寬慰父母的心。
對門生的這個觀點,孔子是積極支持的,他還特別對為什麼要"尊親"做了解釋。他說:" 如果隻是能夠養活父母的話,那是犬馬都能做到的事情,如果內心對父母沒有敬重之情,那 供養父母和飼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
在"尊親"方麵,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的康熙,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康熙在他8歲和9歲 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因此他孝順的對象就是與他相依為命的太皇太後孝莊。作為帝王, 康熙自然不缺吃,不少衣,他是怎樣盡孝道的呢?康熙認為,盡孝"不在衣食之奉養"," 唯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這樣才算得上"真孝"。
康熙不論政務多麼繁忙,每隔兩三日,一定到孝莊所住的慈寧宮問安。如果時間允許,或祖 母身體不適,便每天多次前往探視。在問安時間上,也是經過精心安排的,通常在上午8~1 0時左右,因為這時老人比較閑暇,精神狀態也好,正好陪著說說話。康熙經常到外地出巡 , 為了不讓祖母擔心,他每隔幾天就要派人向祖母報個平安,同時還令人及時向他奏報祖母的 情況。每次圍獵獲得野味,他馬上令人送回宮,請祖母品嚐。逢年過節,康熙都要集合全家 人,和祖母歡聚一堂,吃個團圓飯。有一年,康熙到關外祭奠祖陵,正趕上過端午節,為了 不耽誤和祖母團聚,他快馬加鞭,特意在節前一天趕回京城,一回到宮中,就趕往慈寧宮 問安。
每當孝莊身體不適,康熙一定會親自探視,命人熬燉湯藥,親自送去。蒙古族和滿族有溫泉 療養 的傳統,當孝莊健康狀況不佳時,康熙都陪她到溫泉療養。一路之上,他要親自關照祖母的 衣食 住行,無微不至。吃飯時,都是先安排好祖母的膳食,自己才進膳。遇到坎坷不平的地方, 他都要親自護駕,有時甚至要下馬步行,陪侍在車駕之側。
康熙二十六年11月,孝莊臥床不起,康熙日夜不離,用盡了一切辦法,但孝莊仍不見 好轉。康熙希望能用自己的誠意打動上天,他在十二月初一,率領滿朝文武,從乾清宮步行 到天壇祭奠,祈請上天讓祖母轉危為安,情願自己減壽,來增加祖母的壽命。但孝莊的病 還是一天比一天重,康熙為了親自照顧祖母,決定暫停禦門聽政,一步也不離開祖母身旁, 可見他對祖母孝心的真誠。孝莊病逝後,康熙悲痛欲絕,幾次昏迷,好幾天都沒有進膳。此 後,康熙每當想起祖母來,都情難自禁而痛哭流涕。
康熙之孝行,是足以示範天下兒孫的。他身邊的大臣對康熙也是無不佩服,稱讚道:"天性 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很多人都會哼幾句,但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何曾為媽媽刷過筷子洗過 碗,何時又為爸爸捶過後背揉過肩呢?常回家看看吧!不要因為工作忙、應酬多而老說下次 吧。要知道,年邁的父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等待下次了!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時候 ,才知道有一種心痛叫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