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寅初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人口論:中國960萬平方公裏,6億人口正好,不能太多,多了以 後,森 林不夠,土地不夠,水資源也不夠,糧食也不夠。他的觀點非常好,結果挨批判,教育部長 被撤 職,北大校長被撤職,人大、政協紛紛撤職。要是換一個人,這麼大打擊還不氣死了?結果 馬寅初什麼事也沒有,反而寫了一副對聯自我欣賞:"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 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最後活到102歲,等到了平反的那一天。
《皇帝內經》裏有這樣一句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就是說心態平和,則正氣存內,那 麼抵禦外邪的能力就強,保持健康的機會就大。那些百歲老人們,盡管他們的居住環境、 飲食習慣、養生方法千差萬別,但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心情豁達、恬淡的人。所以,平和的 心態決定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到底活了多少歲,有很多種說法。一說他活了101歲,一 說他活了121歲,但比較確切的說法是他活了141歲。因為他在109歲寫成了《備急千金藥方 》,139歲寫 成了《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淡化對名利的追逐,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 心境。他認為不重視心態,隻在服食藥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工夫,絕對達不到健康長壽的 養生目的。
孫思邈養生的具體方法是"十二少":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 、少好、少惡、少欲、少怒。他認為七情六欲是人難以回避的精神活動,如果放縱或者 抑製都會對身體有損害。為此,要做到適度,就貴在一個"少"字上。就是說要有所節製, 不太過,保持中庸之道,不走偏鋒,對於養生益壽多有裨益。
他在倡導"十二少"的同時還提出了他所忌諱的"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 散, 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 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他把這"十二多"視為" 喪生 之本"。按他的養生理論,他所倡導的"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 本。隻有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諱,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鈔票誠可貴,小命價更高,若為健康故,金錢大把拋。我們打拚事業的原則就是流汗不流血 ,拚命不玩命。健康不存在,談何奮鬥?健康是生活快樂的基礎,於社會、家庭、個人都至 關重要,缺乏健康是一生中最痛苦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