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德軍的北路進軍 1.實力懸殊的坦克戰(1 / 3)

第一章 德軍的北路進軍 1.實力懸殊的坦克戰

在戰爭的前幾天,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蘇聯改組了最高統帥部和蘇軍。從1905-1918年出生的預備役人員被征召入伍。

鐵木辛哥臨時擔任蘇軍總司令。波波夫領導的列寧格勒軍區改編為北方方麵軍;庫茲涅佐夫領導的波羅的海軍區(第8、第11集團軍)改編為西北方麵軍;巴甫洛夫領導的西部特別軍區改編為西方方麵軍;基爾波諾斯領導的基輔軍區改編為西南方麵軍;奧德薩軍區改編為第9集團軍,後來它成為南方方麵軍的一部分。蘇聯西部的西北方麵軍、西方方麵軍、西南方麵軍同時與德軍交戰。

1941年6月23日,蘇軍西北方麵軍司令庫茲涅佐夫上將根據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以第8集團軍的機械化第12軍和第11集團軍的機械化第3軍向突入第8、第11集團軍接合部的德軍第4裝甲集群實施反突擊,機械化第12軍由希奧利艾西北地域向南實施反突擊,機械化第3軍由凱代尼艾地域向西實施反突擊。由於時間倉促,蘇軍西北方麵軍在未經必要準備的情況下實施反突擊,未能成功。

蘇軍希奧利艾、凱代尼艾方向參加反突擊的隻有機械化第12軍和機械化第3軍的1個師,各兵團不能在同一時間組織作戰,各部隊之間也就無法建立聯係和組織協同。因此,反突擊成了一場實力懸殊的遭遇戰,蘇軍頑強抗擊3晝夜後被迫撤退。

具體情況是,根據斯大林第3號命令的規定,蘇軍在西部邊境地區的西北、西方、西南方麵軍都應該派出機械化部隊迎擊入侵的德軍。

蘇軍國防部給西北、西方方麵軍的任務為:突擊、合圍並殲滅德軍的蘇瓦烏基地區的德軍中央集群的第3裝甲集群,到24日黃昏時攻下蘇瓦烏基地區。

當時,德軍第3裝甲集群正向維爾紐斯推進,西北方麵軍司令庫茲涅佐夫對此並不重視。他認為由西方方麵軍單獨去對付它就足夠了。

庫茲涅佐夫認為,真正需要對付的是向自己防區進攻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第4裝甲集群及掩護其兩翼的第18、第16集團軍)。

為了擊退北方集團軍群,庫茲涅佐夫決定出動機械化第3、第12軍。第3軍下轄坦克第2、第5師,摩托化第84師,該軍擁有坦克692輛,其中KV重型坦克52輛,T-34坦克3輛。第12軍下轄坦克第23、第28師,摩托化202師,該軍擁有691輛坦克,包括先進的T-34坦克54輛。

根據庫茲涅佐夫自己的反攻計劃,在第8集團軍步兵第10軍支援下,第12軍應從斯卡夫德維利進攻德軍的左翼,而第3軍應進攻德軍的右翼。該反攻計劃將由第8集團軍司令索賓尼科夫統一指揮。

庫茲涅佐夫的計劃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戰場情況卻偏偏與該計劃不相符。因為作戰中的蘇軍,無論是集團軍司令部與所屬部隊、還是各部隊之間都缺乏通信聯係。蘇軍對德軍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這樣的反攻計劃必將是盲目進攻。

在具體措施上,蘇軍根據集中兵力的原則來作戰。第12軍的2個坦克師中的坦克23師被移交給步兵第10軍指揮,沒有與第12軍坦克第28師協同作戰。對於這一奇怪的部署,連第8集團軍司令索賓尼科夫自己在戰後都說不清楚。

而第3軍隻能出動坦克第2師參加反攻,因為另一個坦克第5師不幸與涅曼河一帶的德軍第3裝甲集群打起來了,無法參加蘇軍主力的反攻。

就這樣,蘇軍雖然擁有4個坦克師,但真正用於應對德第4裝甲集群的裝甲部隊的隻有3個坦克師,這3個坦克師沒有起碼的聯係,根本無法形成突擊力量。

蘇軍的準備時間過短,還不到一夜時間,各部隊之間沒有領到足夠的彈藥和燃油,再加上缺乏車輛,在即將展開的反攻中,他們難以得到補充。後來德軍的戰場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被擊毀和遺棄的蘇軍坦克往往隻射出了幾發炮彈。不僅在西北方麵軍如此,即使是整個西部地區,蘇軍裝甲部隊共同麵臨的都是這一問題。

6月23日晨,西北方麵軍的裝甲部隊開始向戰場反攻。他們被德軍偵察機發現,德軍第4裝甲集群司令赫普納很快就得知了該情況。

赫普納的2個裝甲軍中,右翼曼施坦因的第56軍所遭受的抵抗很小,因此領先於左翼萊因哈特的第41軍。這時,曼施坦因的第56軍正衝向西德維納河,而被德軍偵察機發現的蘇軍坦克正向第56軍側後逼近。

赫普納想讓曼施坦因部隊掉過頭來攻擊反攻的蘇軍,但德軍是否能盡快搶占西德維納河的橋梁關係到德軍能否殲滅波羅的海蘇軍的全局,因此,赫普納命令曼施坦因繼續推進,同時命令萊因哈特的第41軍消滅反攻的蘇軍裝甲部隊。

6月23日,在騎兵、炮兵的支援下,3個蘇軍坦克師與德軍第41軍展開了激烈的交戰。雖然蘇軍投入了3個坦克師,但在戰鬥時這3個師沒能形成強有力的戰鬥力:蘇軍第12軍的坦克第23師在戰鬥中未起到什麼作用,而第12軍坦克第28師因缺乏燃油,其主力在當天根本沒有出動,第28師坦克第55團的40輛坦克進攻德軍,把德軍擊退5公裏,並摧毀了14輛德軍坦克和20門火炮。但蘇軍各部隊後繼無力,蘇軍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