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德軍的北路進軍(2 / 3)

事後,斯大林才知道,德軍是兵分三路入侵蘇聯的。

德軍北方集團軍負責北路,由勒布元帥指揮,它以第4裝甲集群為中路,第18和第16集團軍為左右兩翼。在第1航空隊支援下,自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以東地區向陶格夫匹爾斯、普斯科夫、列寧格勒方向實施進攻,企圖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占領那裏的港口和海軍基地,攻取列寧格勒,與芬蘭軍隊會師。

在東歐平原西北部的列寧格勒州,臨芬蘭灣、波羅的海、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該州呈長方形,南北距離325公裏,東西距離446公裏,南部與諾夫哥羅德州和普斯科夫州交界,西部與愛沙尼亞接壤,西北與芬蘭接壤,北部與卡累利阿共和國接壤,東部與沃洛格達州交界。

列寧格勒州屬於俄羅斯聯邦,麵積8.59萬平方公裏,多是低地和平原。主要城市有季赫溫、維堡、加特契納、沃爾霍夫、金吉謝普、基裏希、索斯諾維博爾。

該州最早的先民出現在冰川時代結束後至公元前9000年。公元10世紀中期,芬蘭-烏戈爾人部落在這裏居住,出現了農業、畜牧業和漁獵活動。公元8世紀,斯拉夫人占領了這裏。753年,斯拉夫人建立拉多加城,即俄羅斯西北部最古老的居民點。

公元10世紀,拉多加城是古羅斯國家中最重要的政治中心。10世紀末,諾夫哥羅德替代了拉多加城的地位。

17世紀初,俄羅斯人被趕出波羅的海沿岸,瑞典人統治著俄羅斯西北部。瑞典人把芬蘭人搬到這裏定居。1656-1658年,俄國企圖用武力奪取這裏,但戰敗了。

1700年,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再次出兵。1700-1712年,這裏成為北方戰爭的主戰場。1702年10月,俄軍攻克涅瓦河的諾捷堡要塞。

1703年春,俄軍打敗了瑞典軍隊,占領了伊若拉地區。為鞏固北部邊境,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建立聖彼得堡要塞。1710年,這片土地成為聖彼得堡州。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聖彼得堡這座港口城市成為波羅的海艦隊的基地。

18世紀至20世紀初,聖彼得堡地區成為俄國工業中心之一,聖彼得堡是俄國的主要商港。聖彼得堡地區的建材業發達。18世紀初,在伊若拉河、托斯諾河、涅瓦河河岸,在斯特列裏納和彼得格夫建立了大批磚瓦廠,在普季洛夫村附近建立了采石廠。

1830年以前,在洛傑伊諾耶波列建有奧洛涅茨造船廠。1732年,俄國又建立了伊若拉廠,後來成為俄國最大的重工製造廠。另外,聖彼得堡州還建有謝斯特洛列茨基武器廠。

在西部邊陲建立首都,需要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與國家的重要地區連接起來。18-19世紀,俄國建立了上沃洛喬克、季赫溫、馬林斯基河運係統。19世紀下半期,俄國溝通了新拉多加運河、新夏新運河、新斯維裏運河,改建馬林斯基運河。19世紀末,聖彼得堡60%的貨物靠水運,19世紀下半期在聖彼得堡地區修建了芬蘭鐵路、波羅的海鐵路、莫斯科-溫達瓦-雷賓斯克鐵路、華沙鐵路、彼得堡-沃洛格達-維亞特卡鐵路。

1917年十月革命後,列寧將首都遷回莫斯科。1924年,聖彼得堡省改名為列寧格勒省,彼得格勒市改名為列寧格勒市。

當時,在波羅的海沿岸組織防禦的是蘇聯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改編為西北方麵軍,下轄第8、第11和第27集團軍,共44萬人。

對於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的兵力部署,德軍是非常清楚的。波羅的海軍區在戰爭開始後改稱西北方麵軍, 司令為庫茲涅佐夫,他隻有兩個集團軍,離邊界很近。索賓尼科夫指揮的第8集團軍位於右翼,莫羅佐夫指揮的第11集團軍位於左翼。根據德軍的估計,這兩個集團軍約有20個師,兩個摩托化軍。

波羅的海地區地勢平坦,高地很少,一些地區有茂密的森林、沙丘、湖泊和沼澤。沿海地區是牧場。越向東北方向走越荒涼,森林越多。公路又少又狹窄,而且年久失修,一到了夏雨連綿季節,公路就無法使用。波羅的海地區有兩條河流從東向西注入波羅的海,將對德軍的進攻造成嚴重阻礙。

第一條河是涅曼河,他的下遊(梅默爾河)注入東普魯士,其他部分距德軍出發地約64公裏。第二條河是西德維納河,從維切布斯克流到裏加,離東普魯士邊境322公裏。對於德軍來說,搶占這兩條河流可以防止蘇軍將它們築成牢不可破的防線,還能夠切斷蘇軍向南部的退路。

蘇聯西部的地理狀況非常不利於裝甲部隊作戰。蘇聯西部河湖眾多,要深入內地必須經過一些重要橋梁和渡口,蘇軍隻要事先炸掉大橋,等德軍接近時就可以憑借江河天險阻擋德軍一段時間。

德軍要完成"巴巴羅薩"計劃規定的閃擊任務,就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搶占這些橋梁。具體到北方集團軍,就是奪取維拉河上的橋梁,為進一步進攻列寧格勒地區打下基礎。這就是第4裝甲集群的任務。

這是一場賽跑,看哪一個裝甲軍最先奪到維拉河上的橋梁。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麵對這種非常不利的地形,隻好把兵力密集地集中在東普魯士邊界和涅曼河下遊兩岸,因此,無法展開對蘇軍的合圍。

經過周密的策劃,德軍北方集團軍總司令勒布派布施的第16集團軍從埃本羅德-考納斯公路兩側進攻陶格夫匹爾斯;屈希勒爾的第18集團軍從蒂爾西特-裏加公路進攻裏加;赫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從涅曼河下遊以北進攻芬斯克和西德維納河,奪取渡河點,占領阿波卡。

第4裝甲集群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有兩個裝甲師,在廣闊的正麵推進,在到達德維納河的克魯斯特皮耳斯前,將與蘇軍第3、第12摩托化軍開戰。

第4裝甲集群的右翼為曼施坦因的第56裝甲軍。這個裝甲軍從一條狹窄的正麵發起突擊,那裏隻有一條公路。曼施坦因指揮的一個裝甲師、兩個摩托化步兵師,需要推進322公裏,抵達德維納河邊的道加夫皮耳斯。

赫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隻有第41裝甲軍和第56裝甲軍,兩個裝甲軍齊頭並進,後麵沒有預備隊。勒布手中隻留下一個步兵師作為北方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就如同第4裝甲集群參謀長後來指出的那樣,這是一位蹩腳指揮官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第4裝甲集群左、右兩側的兩個集團軍,一個要去消滅沿海的蘇軍,一個要去占領考納斯,再推進至道加夫皮耳斯。

早在6月21日,第4裝甲集群就從梅默爾河下遊的狹窄地帶出發,所有的部隊通過了提耳濟特公路橋和兩座在天黑以後架起的舟橋。第18集團軍派來一些步兵部隊支援裝甲部隊。

6月22日淩晨3時5分,在600門大炮的援助下,德國步兵和裝甲部隊越過邊界,進入林間公路,幾乎未遇到什麼抵抗。後來蘇軍的抵抗稍有增強,特別是在森林地帶。但抵抗是零星的,屬於小股蘇軍部隊的自發行為,並非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