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情商也很重要 使孩子擁有成功的利器--口才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隻有5%靠專業技術,另外的95%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而好的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主要憑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國內外大量研究也表明:語言能力是人類智力結果中最主要的三種基礎能力之一,對人類其他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孩子出生後的第二、三年是學習口語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一關鍵期內,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理想發展,這將為以後其他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孩子學說話有兩個條件,一是有說話的願望。如果成人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顧得太周到,那麼孩子則認為說與不說都無所謂、都能達到目的,漸漸地,孩子也就不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意願了。二是接受足夠多的語言信息。如果父母從不帶孩子到外麵去,不讓他和其他孩子接觸,當然他也就無話可說。
秋秋3歲了,是獨生子,從小得到父母的寵愛。父母很怕秋秋出事,很少帶他出去;每次秋秋還沒有開口,父母就猜測出他的意圖而滿足他。在幼兒園,老師反映,秋秋不善於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不愛說話,不善於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不到迫不得以的情況下不愛開口,而且,即使說了也往往表達不清楚。其實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
現代社會,年輕的父母深知口才對於人才的重要,但如何對孩子進行成功的語言教育,則是擺在他們麵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教育專家認為,一般而言,孩子的語言像其父母,但語言環境對兒童語言的發展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或老師總是會為孩子創設一種寬鬆愉悅的精神環境,使孩子生活在濃濃的愛的氛圍中,這樣孩子才會樂於與你交往,並接受你的語言訓練。
◆不要對孩子不耐煩。
2歲以後,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很高,他知道通過談話可以了解到許多事情,總是不斷地向父母提各種問題,並且渴望父母給他答案。這種時候,家長應該認真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興致勃勃地和他交談。3歲左右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在表達過程中常常含糊不清,要停下來想一想,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這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說話,不能因為嫌棄孩子說話費勁而替他表達,或是打斷他的話語,甚至露出不耐煩的神情。父母耐心地傾聽孩子說話,無形中也是對他積極說話的鼓勵。
在訓練孩子聽話能力的時候,父母可適時選用較慢、重複的話語對孩子說話,有助於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話語,這對幼兒初期的語言發展很有好處。
◆找機會和孩子說話。
兒童學說話是從聽說話開始的,對於幼兒來說要隨時提供聽說話的環境。最簡單的方法是隨時說著你正在做的事,如:你在洗衣服,可對孩子說:"媽媽給爸爸洗衣服。"你在看書,可以說:"媽媽在看書,寶寶長大了也要看書。"還可以說孩子正在做的事,如孩子在吃蘋果,你說:"寶寶在吃蘋果,好吃嗎?"孩子在玩玩具,你可以說:"寶寶在玩積木,真乖。"
這種語言環境的作用在於開拓兒童的"聽-說係統"。兒童與成人交往時,在最初自發發音的基礎上和視、聽、觸的過程中,通過生活活動和遊戲,就會模仿成人的語調和語調,也就是學會了說話。
◆讓孩子在童趣中學習語言
小朋友常常分不清左右腳的鞋子,若父母隻是單純地說教這是左腳鞋子,那是右腳鞋子,說得再多孩子可能還是分不清。這時,可以編一個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們看看,某某的兩隻鞋子背對著背,都生氣了,他們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他們在說:'把我們穿錯了,我們要麵對麵'"。隨後,幫孩子把穿錯的兩隻鞋對換,再說:"瞧,兩位好朋友正麵對麵地點頭微笑呢,他們為什麼會這麼高興?因為他們穿對了。"還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兩隻生氣鞋子的卡通漫畫和一幅正在微笑的兩隻鞋子的卡通漫畫讓孩子邊看邊說。
采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孩子說話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孩子玩得很髒也不願洗,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寶的小手在說:"我早上多幹淨啊,可是現在這麼髒,我真難過。"寶寶的小臉蛋在說:"我好難受啊,我希望我很快就能變得香噴噴的。"小腳丫也在說:"我也很傷心,我多想舒舒服服休息一會呀。"寶寶自己決定先洗哪個地方呢?孩子聽了之後,不僅非常樂意洗,洗完後還會說:"我的小臉蛋香噴噴的,我的小手變幹淨了,我的小腳丫真舒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