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適合孩子看的動畫片,語言也很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欣賞力,這些內容健康的優秀的兒童影視作品,能讓孩子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也可說是語言環境的一種熏陶。
父母要給孩子營造語言美的環境。
一次兒子的兩個小夥伴來圓圓家裏玩,媽媽問他們"幼兒園好嗎"、"老師好嗎"?他們一個說:"老師冒凶勒(意思是非常厲害)。""幼兒園盡敢好(意思是好極了)。"另一個回答:"方老師笑眯眯很和氣,幼兒園裏有好多美麗、漂亮的新玩具,我玩得很開心。"同一問題,同一年齡,語言的差距竟如此懸殊。如果父母說話粗俗、語言貧乏,必然會影響孩子,到孩子說髒話時再管教,為時已晚。所以作為父母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典範。孩子語言表達通順、詞彙豐富、優美而確切,都和父母平時的語言模式有關。因此,要杜絕孩子講髒話,應從給孩子一個美的語言環境開始。
隨著孩子社交麵的不斷擴大,使他們逐漸產生了想與別人交往的願望,但是語言發展又製約著他們的行動,在一連串的矛盾產生下,孩子往往會以"打"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難題。這時家長要及時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是帶領孩子解決困難,教會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辦法。
父母要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可利用孩子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因勢利導,遵守"不許打人"的行為準則,利用故事、兒歌等多種形式對孩子進行教育,激發孩子產生向故事裏的人物學習的願望。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有些是模仿成人的,如有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就會學著父母的處事方式與別人交往,從而養成了愛打人的壞習慣。因此,父母應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係。父母爭吵時要盡量避開孩子,家庭成員之間不能有攻擊性行為。
對於較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出現攻擊性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需求性攻擊性行為、遷怒性攻擊性行為、報複性攻擊性行為等等。其中需求性攻擊性行為主要是由於家長的溺愛造成的。父母平時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應,當由於某種原因沒有滿足孩子的願望時,孩子往往有過激的表現並出現攻擊性行為。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及時製止,並可作適當懲罰,如立即取消目前他最想得到的獎賞或者遊戲,但是要注意控製程度,尤其是當著外人的麵時,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否則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使攻擊性行為得以強化。
有一天,雯雯從幼兒園回來,一臉不高興,媽媽問她怎麼了?她說班裏有個小男孩在站隊時老是擠她。
媽媽問雯雯:"你認為他是故意擠你呢?還是無意中碰了你呢?" 雯雯想了想,肯定地回答說,他是故意的。媽媽又說:"是不是他想做你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表示友好,所以就碰你一下呢?他看你的拚音學得好,畫畫也很棒,他大概想要跟你學呢。"
一席話,說得雯雯氣全消了,小臉露出笑容,她說:"那我明天就去問他,他要是想做我的朋友,我就教他。"果然,雯雯和那個淘氣小男孩一來二去,成了好朋友。
孩子在幼兒園一起玩耍,發生爭執和矛盾很常見也很正常,多數並非惡意,而是與孩子的語言和交際能力有關。但是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並可能指導孩子:"別人打你,你也打他!"。而雯雯的媽媽的做法很令人讚賞--不去誇大矛盾、更不讓孩子以牙還牙,去攻擊對方。媽媽巧妙地化解了女兒的不快,還教給女兒從光明麵看事物的正確視角。
如果當孩子真的受了"欺負",向你訴苦和抱怨的時候,你首先要表示同情、理解和關愛,允許孩子述說心中的委屈和不快,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了解他的感受的,同時對孩子加以安撫;等孩子情緒基本平靜下來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問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或者引導孩子來想一想可以用什麼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孩子說"我不敢!""我不知道!"或者說"他打我,我也去打他!"這時父母既不可嘲笑孩子的膽小,也不可責備孩子的魯莽。父母應該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可以找到適合他的正麵積極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