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立、自強 不能為所欲為--教孩子遵守規則(1 / 2)

第五章、自立、自強 不能為所欲為--教孩子遵守規則

小剛很受父母的寵愛,使他養成了任性的性格。他走路時不小心被椅子絆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頓,叔叔吃了他的蘋果,他要叔叔吐出來補好還他,這些稚拙的想法和舉動常常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小剛在這種縱容的環境中長大,上幼兒園時,會在上課時走來走去高聲大叫,會為玩具與同伴打得不可開交。

父母不但沒發現他的缺點,反而覺得"樹大自然直",孩子還小,人又機靈,大起來總會懂事的。上學後小剛學習倒沒什麼問題,但他的舉動讓老師大傷腦筋,作業本忘帶、上課了他才想起要上廁所、一會兒又把同學的鉛筆盒弄壞。老師批評、家長訓斥、同學的不斷糾紛使小剛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產生了"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的想法。

現在許多家長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忽視規則意識的培養。而規則意識的缺失給一個人帶來的負麵效應,會影響他的一生。

社會生活中的規矩和法律組成各種有序而穩固的係統,一個人要在這些係統中生存,必須認同並遵守相應的規則,才能與係統產生和諧統一,才能得到群體的承認和尊重,才能真正樹立在群體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則就容易受到係統的排斥而變得不快樂,感受不到自我在群體中的價值感和幸福感。

如一個從小不受約束的人,在群眾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兒園因搶玩具受到同伴攻擊、在小學因上課講話屢受批評、在工作中因無視製度得不到好的評價......而這些,往往是沒有規則意識所造成的。這種人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規則而造成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卻容易覺得世界對他不公平。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會感受到幸福嗎?

規則意識就是一個人對於社會行為準則的自我認識和體驗,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意識到每一種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秩序和準則,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如果違背,對我們會沒有好處。

◆知道生活中有的事是可以做的,有的事是不可以做的,人們隻有遵守共同的行為準則才能愉快地相處。

◆當自己的需求與社會規則產生衝突的時候,應懂得對自己的行為作適當的控製和調整。

◆意識到許多規則是人為的、可變的,自己應該客觀、靈活地對待一些不利於自身發展的規則,積極、主動地爭取更為寬鬆自由的發展空間。

孩子們需要一定的規範。他們需要知道家長希望他們怎麼做以及為什麼他們應該遵守一定的規程和指導。規則和規範能夠在他們四處探索和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給予他們秩序感和安全感,也幫助他們理解父母的期望和他們的行為所不應超出的範圍。

正如在社會中需要法律和規範,在家庭中也必須有一定的規則。缺乏約束孩子們將會迷失方向,陷入困境。到那時再去教育他們,對於父母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最好應該在孩子很小時就培養他們習慣於一些簡單的行為規範和指導,這樣他們長大後理解了這些規範的重要性就不會違反它們。例如孩子們需要知道就寢的時間,並且這是一條日常規範。同樣孩子需要知道規則製定的理由。

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是非界限。為了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統一、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父母應該做到:

◆明確每一階段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