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舒適,身體也越來越胖。頸椎病、肩周炎、鼠標手、骨質增生等,也伴隨著“不動”的生活方式相繼而來。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頭疼。這時怎麼辦呢?
其實,選擇散步就是選擇了健康。如果我們能在晚飯後去外麵走上一段時間,那麼對於一些小病來說會有很好的預防作用,正如常言道:“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很多人有飯後馬上臥床休息的習慣,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如此,其實這種做法對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飽食勿便臥”,食後便臥會使飲食停滯,食後急行又會使血流於四肢,影響消化吸收功能。而飯後緩緩活動,則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正如《老老恒言》裏所說:“飯後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脾,則磨胃而易腐化。”
《攝養枕中方》裏也說:“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食後緩緩活動,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醫學專家研究證明,對腦力勞動者來說,飯後散步更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可使大腦皮層得到很好的休息,有助於睡眠的酣暢和充足。
雖說飯後散步對人的健康有一定得好處,但這個“飯後”我們的理解應當是在進食完20~30分鍾以後,而並不是說飯後立即緩步散步。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食飽不得急行”。飯後百步並不提倡飯後急行,而是緩行,不宜緩行者也可擺擺手足。
養生小提示:
專家提醒大家,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忌飯後運動。因為飯後腦部的血流相應減少,如立即運動,心腦髒器的血液供應量相對減少,還會增加老年人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使冠心病患者發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高血壓患者還會加重頭昏、頭痛等症狀。
8.天天練長跑,年老變年少
中醫主張人們早起跑步,但不主張太長時間、太緊張的高速度跑步,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適可而止。
自古以來,中醫養生學就提倡跑步健身。民間也有一句俗語叫“天天練長跑,年老變年少”。
跑步屬於有氧運動,經常鍛煉能夠提高心肺功能、血管機能,改善代謝,提高身體靈敏性和平衡能力,還能夠調節體脂,培養堅強忍耐的品質。科學工作者研究發現,一個人每周步行14~16公裏(至少消耗900大卡熱量),其死亡率比每周步行少於5公裏的人低21%。
很多人認為,一旦開始跑步,就應該天天堅持。但按照最新的運動科學成果,跑步並不需要勉強,隻要逐步增加訓練量就行了。因為跑步如果是以健身為目的,就要配合休息,否則疲勞過度,身體反而會出現毛病。
一般來說,采取跑步健身的人,要想達到一定的訓練效果,須達到3個基本指標:一是持續時間要在20分鍾以上;二是心率120次/分鍾以上(年輕人);三是頻率在每周3~4次。
中醫主張人們早起跑步,但不主張太長時間、太緊張的高速度跑步,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適可而止。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跑步的量以呼吸不喘氣為宜,切不可太累。
正確的跑步姿勢應當是兩肩稍提,兩臂彎曲成90度,前後擺動不大而稍有上下彈動,肩稍抬高,跑步中大腿前抬較高,後蹬充分,步幅大而有彈性。這樣可使腹部肌肉緊張,內肚上提,呼吸均勻,細長,充分而有節奏,跑步中也看不到下腹部的內收外張的起伏。這樣的跑步姿勢,可以讓呼吸更順暢,也更有利於健康。
養生小提示:
跑步是老年人的一種鍛煉項目,但並非所有的老年人都適宜跑步。凡是患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疾病以及患有隱匿性疾病的老年人不宜跑步。體形較胖的老年女性朋友,骨骼變脆、肌肉韌帶變硬,跑步鍛煉,容易導致肌肉、肌腱、韌帶損傷。一般來說,男性6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不宜練跑步,可選擇練太極拳、體操、散步等。
9.常打太極拳,益壽又延年
太極拳健身的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使各組織器官能更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之一。由於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髒腑,故不但用於技擊、防身,而且更廣泛地用於健身防病,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
經常打太極拳可疏通經絡,氣血流暢,遍達周身,激發協調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使內氣發於丹田,並複歸於丹田,丹田氣充,腎精內蟄,神氣內斂,從而使人體能夠抵禦各種各樣的疾病,真正達到延年益壽。
太極拳之所以具有很高的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就是說身體上任何一個局部的運動都是整體運動的體現,而不是孤立的運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使各組織器官能更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對於中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病患者來說,經常打太極拳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隻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初學太極拳者往往因健身功效不顯著,導致練拳興趣不濃。孰不知,隨著動作的熟練、正確,功夫的加深,健身效果才會越來越好,練拳興趣自然漸濃。另外,老年人在初學太極拳時不要急於求成,要有耐心、恒心,隻有長期堅持才能領會到其中的奧妙。
養生小提示:
練拳最好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地麵平坦、環境幽靜的室外或室內進行。另外,打太極拳時,要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選擇一定的架勢,做到量力而行。如年高體弱的,可采取姿勢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壓、心髒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勢”等動作時,不可用力抬腿或下蹲。隻要意識上想到了,同樣可以得到鍛煉效果。
10.要使腿不廢,走路往後退
倒著走是一種“形神合一”的運動,使人注意力集中,能夠調節內分泌。
人正常走路都是向前走,除了特殊要求,否則很少有人倒著走。其實,倒著走對身體是大有好處的。
中醫認為,倒著走是一種“形神合一”的運動,使人注意力集中,能夠調節內分泌。倒著走需腰身挺直或略後仰,這樣脊椎和腰背肌將承受比平時更大的重力和運動力,使向前行走得不到充分活動的脊椎和背肌受到鍛煉,有利於氣血調暢。
在倒著走時,我們的雙腿要用力挺直,膝蓋不能彎曲,這就增加了膝關節、股肌承受重力的強度,從而會使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股肌都得到鍛煉。因倒著走腳尖是虛著地,主要靠踝關節和足跟骨用力,又使這些相應部位的機能得到了鍛煉。
整天伏案工作或學習的上班族,如果能經常倒著走可有效地消除疲勞和腰背酸痛之苦。因為倒著走可以使頸部、腰部的緊張狀態得到一定的鬆弛,還能加強腰肌的鍛煉。有研究表明,中老年慢性腰背痛者,每次倒走後會感到腰部舒適輕鬆,長期堅持對腰痛有明顯治療作用。
你可以抽出時間在平坦的馬路上或寬敞的院子裏倒退著走,步子大小和快慢可根據個人習慣而定。走時要注意膝蓋不要彎曲,甩開雙臂並進行深呼吸。每次走20~40分鍾,每天走一次,堅持兩個月,病情就可以減輕。
養生小提示:
倒著走路存在一些風險,因為倒走是反序,什麼都是反的,不習慣,不能直觀前進的道路,容易摔跤,必須把安全擺在第一位。此外,倒著走路會使膝蓋的運動負荷量增大,對關節容易造成傷害。因此,倒著走路的時間不宜過長。
11.心靈手巧,動指健腦
手指的經絡係統連接著大腦,所以動動手指,就會有刺激大腦神經,使大腦細胞活躍的作用。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您是不是經常感歎腦子不夠使了、記憶力下降了?中醫養生專家告訴您一個好消息:經常活動手指有健腦的作用。正所謂“心靈手巧,動指健腦”。
為什麼活動手指能增強大腦的功能呢?從中醫經絡來說的,因為手指的經絡係統連接著大腦,所以動動手指,就會有刺激大腦神經,使大腦細胞活躍的作用。
那我們應該怎樣科學並合理地活動手指呢?
1.盡量雙手並用。總是使用一隻手隻能刺激支配孩子的一側腦子。喜歡用右手的人要多鍛煉左手,如用左手提物、關門窗、翻書頁等。愛用左手的人也應該鍛煉右手。
2.培養手指的靈活性。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如拚裝小型塑料模型、擺弄小玩具、用小刀削鉛筆等。
3.鍛煉皮膚的敏感性。皮膚觸覺不敏感就意味著大腦感覺中樞的遲鈍,所以應讓手指經常接受冷熱刺激,如冷、熱水洗手等。
4.增強手指關節的柔韌性。這對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有益。如懸肘寫字作畫、織毛線衣等,還可以學學玩手影、翻手花等技藝,盡可能並用兩手,這樣對同時開發大腦兩個半球十分有效。
5.使手指的活動多樣化。經常做手指伸屈運動、握拳運動、拉拽運動以及雙手十指交叉相握、相擊、相推及相拉等運動都可以健腦。
養生小提示:
對久坐的白領來說,在手指僵硬、腕關節酸疼的時候,不妨讓手指在桌上“走”起來,手指走路的方法靈活多樣,既可像螃蟹一樣橫著走“一”字,也可走“米”字、“8”字,還有五角星、S形路線等。走完後捏捏指肚、握握拳,就能減少患鼠標手的風險。
12.要想全身少得病,勤揉耳朵與聆聽
經常按摩耳朵能夠刺激身體加速循環,不僅可以防病治病、減輕人的壓力,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我們的耳朵內外大約有200多個穴位,按照中醫的“生物全息律”理論,它們分別對應人體全身各個器官,200多個穴位就好比人體各處神經係統通向大腦不同部位的“開關”。因此,經常按摩耳朵能夠刺激身體加速循環,不僅可以防病治病、減輕人的壓力,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黃帝內經》認為,耳為腎之竅,是“宗脈之所聚”。《雜病源流犀燭》中說:“肺主氣,一身之氣貫於耳。”因此,“要想全身少得病,勤揉耳朵與聆聽”是有一定道理的。
1.揉捏耳廓。將雙手搓熱之後,自上而下輕揉耳輪至耳垂5~10分鍾,以耳廓發熱、全身漸漸有熱感為宜。
2.加壓耳道。將雙手的食指尖塞進耳道,緩慢左右旋轉,之後再驟然拔出,使兩耳鼓膜輕度震蕩,以達到明目的功效。
3.捏拉耳垂。將雙手拇指、食指捏住耳垂1分鍾,然後再用力向下牽拉耳垂10~20次。
4.按揉耳穴。雙手食指或中指置於耳前耳門、聽宮、聽會及耳後翳風穴處,用力按揉各1分鍾。
以上方法每天早晚各做1次,長期堅持,便可收到促進耳部血液循環,潤澤耳部肌膚,增進聽力,預防耳病的作用。
養生小提示:
平時工作壓力大的人,可以在工作間隙或上下班途中,將自己的耳朵揉一揉、拉一拉。每天隻需花幾分鍾,不僅可減輕身體的不適症狀,還能使人精神振奮、疲勞消除。
13.常按足三裏,勝吃老母雞
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如感覺體乏肢酸,可在休息時間敲打足三裏穴,再輔以按摩湧泉穴上,時間為10分鍾。
足三裏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中醫經絡學認為,“合治內腑。”因此,凡是六腑的病都取取它來治,它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
那足三裏又怎麼和老母雞聯係上的呢?中醫裏講,雞肉能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可用於治療陽痿、遺精、少精、食欲不振、麵色萎黃或產後體虛、頭暈、少乳及閉經、月經量少等。老母雞的補益作用更高,對於病久體虛的人頗為適宜。後來,人們在不斷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經常按摩足三裏具有和雞肉類似的作用,是人體的保健要穴,故有“常按足三裏,勝吃老母雞”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