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培養男孩不簡單--好家長的8個注意事項 7 因材施教--讓男孩感受到父母真誠的愛(2 / 2)

現在紅得發紫的相聲演員郭德綱是天津人,父親是一名警察,母親是學校裏的老師。小時候,郭德綱的父親便經常領著兒子去管片兒的文化俱樂部看各種曲藝演出,耳濡目染之下,郭德綱開始對這方麵產生興趣。確定了兒子有這方麵的潛力,父親便開始對其進行重點培養。不久,郭德綱認識了一個叫小五的朋友。父親打聽到小五的父親高祥凱是說評書的,便領著兒子前去登門拜訪。高祥凱很喜歡郭德綱,得知他喜歡這行,便開始教8歲的郭德綱說評書。最初學藝時,是父親每天一大早蹬著自行車帶郭德綱去師父家。等到大一點,父親便讓兒子每天開始自己蹬車去學藝,並囑咐他做事勤快點、練功認真點,多給師父好印象。後來,郭德綱的父親找機會把他介紹給了相聲大家常寶霆,還不忘提醒他認真準備、用心學藝。幾年後,郭德綱開始與相聲演員陶大為合作,並加入了天津市曲藝團的青年隊,嶄露頭角。盡管後來郭德綱事業多舛、經曆坎坷,但他還是憑借小時候學藝時打下的良好基本功,在逆境中崛起,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成為紅遍京城的笑星。

無論是外國的還是中國的,那些名家的教子經驗,當然都值得我們借鑒。現在有的父母會有這樣的困惑:"你說我家男孩上學前挺聰明的,可好像是'書越讀越死',現在已經沒有靈性了!"其實,保持男孩天賦和靈性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因材施教,根據男孩的特長,發揮其個性優勢,進行個性化教育。這一方麵可以解決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單一化、樣板化的傳統教育弊端,另一方麵能根據兒童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以及每個男孩不同的興趣、能力、素質和性格特點,使其興趣、愛好在原有基礎上更上層樓,獲得長足進步,並最終將興趣最終轉化為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男孩的特點都是不同的,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就要從發現每個男孩的興趣特長開始。"如果家長在家庭中也給男孩製定跟學校一樣的目標,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效果,隻會使男孩越學越死,其特長也無法脫穎而出。

男孩就像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的精心栽培。每個男孩因為天賦、個性及成長環境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興趣,做家長的應該發揮男孩身上獨特的潛力,切勿將男孩的優勢當成缺點,那麼男孩必然會失去原有的靈性、求知欲和主動性。當認定男孩的"興趣"與"天賦"之間可以畫上等號時,我們便可以對男孩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其天分和靈性;同時重點培養,為男孩成才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