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競爭的細節:成也細節,敗也細節(2 / 3)

在商戰中,與人過招,就要認準對方的致命點,發揮自己的長處,突下辣手,才能出奇製勝。

現代企業發展的曆史證明,了解產業內的利潤集中區,即了解競爭對手實際賺錢的範圍,可以開闊視野,看到新的機會。先想出哪一個對手擁有高市場占有率,而且在市場某特定區域獲利極高;再想想,如果把對手這項優勢當作弱點,通常,競爭對手在麵對猛烈的攻勢時,必得大幅降低利潤,否則無力招架。

3.從空白處入手

管理者首先必須把握市場的供求差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供求總是有一定差異的,這些差異正是企業的商機。

(1)市場需求總量與供應總量的差額是企業可以捕捉的商機。假如城市家庭中洗衣機的市場需求總量為100%,而市場供應量隻有70%,那麼,對企業來說就有30%的市場機會可供選擇和開拓。

(2)市場供應產品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的差異是企業可以捕捉的商機。產品的結構包括品種、規格、款式、花色等,有時市場需求總量平穩,但結構不平衡,仍會留下需求“空隙”,企業如果能分析供需結構差異,便可捕捉到商機。如海爾人就善於巧妙地填補供需結構空間的需求“空隙”。剛開拓市場時,海爾總裁張瑞敏出差去四川,聽說洗衣機在四川銷售受阻,原因是農民常用洗衣機洗地瓜,排水口一堵,農民就不願用了。於是,張瑞敏就要求根據農民的需求,開發出一種出水管子粗大,既可洗衣又可洗地瓜的洗衣機。這種洗衣機生產出來以後,在西南農村市場很受歡迎。

(3)消費者需求層次的差異是企業可以捕捉的商機。消費者的需求層次是不同的,不同層次消費者的總需求中總有尚未滿足的部分。有的收入極高而社會上卻沒有可供其消費的高檔商品或服務;有的則消費水平過低而社會上卻忽視了他們需求的極低檔商品,而這些就給企業以開拓市場的機會。

其次,要在市場的“邊邊角角”捕捉商機。

邊邊角角往往易被人忽視,而這也正是企業可以利用的空隙。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要充分發揮靈活多變、更新快的特點,瞄準邊角,科學地運用邊角,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通過合理的經營,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最終達到占領目標市場的目的。

日本東京有家麵積僅為43平方米的不動產公司。一次,有人向這個公司推銷一塊幾萬平方米的山間土地,對這塊土地,其他不動產商誰也不感興趣,因為那塊地人跡罕至,亦無任何公共設施,不動產價值被認為等於零。然而,這家公司老板渡邊卻認為,城市現在已是人擠人了,回歸大自然將是不可遏製的潮流。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拿出全部財產,又大量借債將地買了下來,並將其細分為農園用地和別墅用地。之後他大做廣告,其廣告醒目、動人,充分抓住山地青山綠水、白雲果樹特色,適應了都市人向往大自然的心理,結果不到一年,土地就賣出了4br5,淨賺了50億日元。渡邊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抓住了別人不屑做的“邊角”生意。這也正如他所說的:“別人認為千萬做不得的生意,或是不屑做的生意,這種生意往往隱藏著極大的機會。因為沒有人跟你競爭,所以做起來就穩如泰山,鈔票就會滾滾而來,重要的是,要捕捉住機會。”

記住選擇縫隙市場的一個好處是可以減少競爭。一旦你找到一個壁壘分明的市場位置,就可以將自己定位在市場上,並且主宰自己的地位。這是判斷你的戰略是否成功的另一個有效的方式。

在每個縫隙市場的背後都隱藏著你的才能和特殊愛好。專業人士們選擇自己熱衷的行業提供專門化服務絕非偶然。比如,一位專門接手體育界業務的律師,他本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體育迷。他選擇的縫隙市場成為他的第二愛好。有些人十分幸運,碰到了適合自己的市場位置,而其餘的人隻好自己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位置。

每個企業都有它特定的經營領域。比如木材加工公司所麵對的就是家具及其他木製品經營領域,廣告策劃公司所麵對的是廣告經營領域。對於出現在本企業經營領域內的市場機會,我們稱之為行業市場機會,對於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交叉與結合部分出現的市場機會稱之為邊緣市場機會。

一般來說,企業對行業市場機會比較重視,因為它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經驗,發現、尋找和識別的難度係數小,但是它會因遭到同行業的激烈競爭而失去或降低成功的機會。由於各企業都比較重視行業的主要領域,因而在行業與行業之間有時會出現夾縫和真空地帶,無人涉足。它比較隱蔽,難於發現,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開拓精神才能發現和開拓。例如,美國由於航天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邊緣機會,有人把傳統的殯葬業同新興的航天工業結合起來,產生了“太空殯葬業”,生意非常興隆。再如:“中國鐵畫”就是把冶金和繪畫結合起來產生的,“藥膳食品”是把醫療同食品結合起來產生的。

4.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萬事萬物都無法逃避的自然法則。事物隻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社會組織也不能例外。

自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國門大開,國際很多名牌大企業,如CK、伊萊克斯、鬆下、東芝、西門子、三洋等紛紛殺入了中國這一廣大市場,它們或以合資、合作的方式,或以設立直轄辦事處、服務機構等方式,與國內品牌大量爭奪市場份額。

一時眾人皆呼“狼來了”,提出要對民族工業加強保護,張瑞敏則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民族工業是需要保護,但更需要的是去大力發展。現在關稅壁壘已經基本消失了,國家也不可能再給什麼特殊的補貼,所謂保護已不複存在。要保護民族工業,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快發展速度,隻有自身發展了,壯大了,實力增強了,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他又說:“更加嚴峻的市場挑戰巳撲麵而來,這種競爭猶如與狼共舞,其結果是:要麼戰勝狼,要麼被狼吃掉。我們海爾的回答是:與狼共舞,挑戰國際名牌!”

在“海爾創業16周年,實現全球營業額406億元發展研討會,,上,張瑞敏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我認為應對國外大公司的挑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成為國際化的公司。既然要‘與狼共舞’,那就首先自己必須成為狼!如果自己不是狼,那就會被吃掉!也就沒有生存的資格。現在,我們中國的許多企業都認為自己就是羊,把自己擺在弱者的位置上,這就沒有生存資格可言!所以海爾要搭建國際化大企業的框架,成為國際化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