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競爭的細節:成也細節,敗也細節(1 / 3)

2.以長克短,以優勝劣

長可克短,優能勝劣,這是常識。然而世界上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對於軍事組織來說,想在各方麵占盡優勢是不可能的。有其長必有其短,有所優必有所劣。這就要求指揮員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在作戰中有針對性地運用自己的長處對付敵人的短處。

以長克短,也是經濟競爭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任何一個經濟組織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企業,可能在迅速適應市場變化上顯得笨拙;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卻可能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滲透性。處在繁華地段的商店,占有地利優勢,卻可能因此而忽視服務質量;處在偏僻地段的商店沒有地利之長,卻可能發揮人和之長,靠優質服務吸引住顧客。有的組織人多,但人浮於事;有的組織人少,但人盡其力。有的地區資源豐富,但資金和技術力量不足;有的地區資源匱乏,卻可能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長短並存的組織,隻有依靠並發揮自身特有的長處去參與競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怎樣用好以長克短這一競爭策略呢?

1.要正確認識自身和對手的優劣

新中國成立前的國內大城市,人力車是中上層人士主要的代步工具,對輪胎的需求量很大。上海的民族資本家薛福基開辦了一家“大中華橡膠廠”。1933年,薛福基投資20萬元,籌備輪胎生產,與實力強勁的英商鄧祿普橡膠公司展開了競爭。薛福基敢於與英商作對,關鍵在於他對雙方的長短了如指掌:英商的優勢是技術先進,資金雄厚,弱點是企業中受雇的中國工人為掙錢而幹活,缺乏凝聚力。自己的優勢一是所產輪胎均為十足的國貨,當時人們多以使用國貨為榮;二是職工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深明大義,同心同德,抱成一團與洋商競爭。缺點是技術差,資金有限。英商為了擠掉這個對手,用盡了各種招數。大中華橡膠廠不屈不撓,沉著應戰,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最終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2.要善於做長短之間的轉化工作

長與短是矛盾的兩個方麵,在諸多因素作用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認清了自身和對手的長短之後,還要有意識地采取措施,促使敵我雙方的長處和短處發生有利於我方的轉化,對於競爭對手,既要克其短,使短更短;又要弱其長,使長變短。對於自身,則要固長強短。如此則會削弱對手的總體實力,增強自身的力量,增加取勝的把握。司馬懿平定遼東時,采取了圍而不戰的策略,正是這一策略,使敵我雙方的長短優劣發生了司馬懿所期望的變化:敵軍外糧不濟,坐吃山空,原有的劣勢更趨惡化。軍士填不飽肚子,沒了作戰的力氣,原來兵多的優勢也逐漸喪失。而司馬懿方麵則正相反,圍住之後不急於交戰,隻待敵軍全餓趴下,喪失戰鬥力,使自己兵少的短處得以彌補,弱勢逐漸變強。至於網開南門一麵,縱敵出走之舉,也是為了克己之短,削敵之長。敵兵雖被圍困城中,但有堅固的城牆據守,居高臨下,也占有優勢。縱其出走,則使敵軍的這點優勢也喪失了。沒有城牆的阻礙,魏軍平地作戰任意驅馳,兵少的短處也得到了彌補。待收拾了棄城逃走的敵軍之後,回過頭來再攻城,豈能不一舉獲勝?

2.以長克短,以優勝劣

長可克短,優能勝劣,這是常識。然而世界上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對於軍事組織來說,想在各方麵占盡優勢是不可能的。有其長必有其短,有所優必有所劣。這就要求指揮員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在作戰中有針對性地運用自己的長處對付敵人的短處。

以長克短,也是經濟競爭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任何一個經濟組織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企業,可能在迅速適應市場變化上顯得笨拙;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卻可能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滲透性。處在繁華地段的商店,占有地利優勢,卻可能因此而忽視服務質量;處在偏僻地段的商店沒有地利之長,卻可能發揮人和之長,靠優質服務吸引住顧客。有的組織人多,但人浮於事;有的組織人少,但人盡其力。有的地區資源豐富,但資金和技術力量不足;有的地區資源匱乏,卻可能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長短並存的組織,隻有依靠並發揮自身特有的長處去參與競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怎樣用好以長克短這一競爭策略呢?

1.要正確認識自身和對手的優劣

新中國成立前的國內大城市,人力車是中上層人士主要的代步工具,對輪胎的需求量很大。上海的民族資本家薛福基開辦了一家“大中華橡膠廠”。1933年,薛福基投資20萬元,籌備輪胎生產,與實力強勁的英商鄧祿普橡膠公司展開了競爭。薛福基敢於與英商作對,關鍵在於他對雙方的長短了如指掌:英商的優勢是技術先進,資金雄厚,弱點是企業中受雇的中國工人為掙錢而幹活,缺乏凝聚力。自己的優勢一是所產輪胎均為十足的國貨,當時人們多以使用國貨為榮;二是職工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深明大義,同心同德,抱成一團與洋商競爭。缺點是技術差,資金有限。英商為了擠掉這個對手,用盡了各種招數。大中華橡膠廠不屈不撓,沉著應戰,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最終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2.要善於做長短之間的轉化工作

長與短是矛盾的兩個方麵,在諸多因素作用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認清了自身和對手的長短之後,還要有意識地采取措施,促使敵我雙方的長處和短處發生有利於我方的轉化,對於競爭對手,既要克其短,使短更短;又要弱其長,使長變短。對於自身,則要固長強短。如此則會削弱對手的總體實力,增強自身的力量,增加取勝的把握。司馬懿平定遼東時,采取了圍而不戰的策略,正是這一策略,使敵我雙方的長短優劣發生了司馬懿所期望的變化:敵軍外糧不濟,坐吃山空,原有的劣勢更趨惡化。軍士填不飽肚子,沒了作戰的力氣,原來兵多的優勢也逐漸喪失。而司馬懿方麵則正相反,圍住之後不急於交戰,隻待敵軍全餓趴下,喪失戰鬥力,使自己兵少的短處得以彌補,弱勢逐漸變強。至於網開南門一麵,縱敵出走之舉,也是為了克己之短,削敵之長。敵兵雖被圍困城中,但有堅固的城牆據守,居高臨下,也占有優勢。縱其出走,則使敵軍的這點優勢也喪失了。沒有城牆的阻礙,魏軍平地作戰任意驅馳,兵少的短處也得到了彌補。待收拾了棄城逃走的敵軍之後,回過頭來再攻城,豈能不一舉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