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談判的細節:關注小事,小題做“大”(3 / 3)

這位母親一愣,繼而恍然大悟,怒氣全消,心平氣和地對服務員說:“噢,對不起,誤會了。”

當然,並不是每個問題都這麼簡單,在輕鬆幽默中都能迎刃而解,但恰當地運用幽默,至少可以消除尷尬,使雙方在比較緩和的氣氛中解決問題。

談判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合作,並通過合作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在談判過程中沒有必要抓住一些枝節性的小問題不放,而應著眼於全局,大度而又富有策略。當談判出現尷尬、緊張的氣氛時,雙方都應積極采取措施化解。在眾多的方法中,善用幽默無疑是最佳選擇。

5.談判時的提問技巧

發問是使自己“多聽少說”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談判中發問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1)搜集資料。如:“你可否談一談貴方所希望的付款條件?”

(2)探詢對方的動機與意向。如:“哪些因素促使你決定參加此項投標的機會?”

(3)鼓勵對方參與意見。如:“你對整個計劃的完工日期有什麼看法?”

(4)測定意見是否趨於一致。如:“這次加薪幅度的建議與你期望中的幅度有無差距?”為使發問在談判中發揮其獨特的功能,掌握以下一些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1.封閉式發問

這是可以在特定領域中獲得特定答複的發問。例如:“你是否認為售後服務沒有改進的可能?” (答複應為“是”或“否”)封閉式發問可使發問者獲得特定的資料,而回答這種提問的人並不需要太多的思索工夫即能給予答複。

2.開放式發問

這是一種能夠在廣泛領域內獲得廣泛答複的問句。通常均無法以“是”或“否”等簡單的措辭作為答複,例如:“你對自己當前的工作表現有何看法”? “假如你方再度延遲交貨,我方則將對已到期的貨款進行止付。這樣做,你方有何意見?”等等。開放式提問因為不限定答複的範圍,故可使對話者暢所欲言,同時發問者也可以從中獲悉對話者的立場與感受。

3.澄清式發問

這是針對對方的答複,重新提出問題使對方做出證實,或補充原先答複的一種問句。例如:“你剛剛說對目前進行中的這一宗買賣你可以作取舍,這是不是說你擁有全權跟我方進行談判?”澄清式問題不但能確保談判雙方在“同一語言”基礎上進行溝通,而且這是針對對方的話語從事回饋的一種理解方式。

4.探索式發問

這是針對對方的答複,要求引申或舉例說明的一種問句。例如:“你說你們對所有的承銷商都一視同仁的按定價給予30%的折扣,請說明一下為什麼你們不對銷售量更大的承銷商給予更大的折扣作為鼓勵?”探索式問句不但可以用以發掘較充分的信息,而且可以用來顯示發問者對對方答複的重視。

5.含有第三者意見的提問

這是借助第三者的意見以影響對方意見的一種問句,例如: “工程部門的專家頗支持使用部門更新設備的要求,不知你們采購部門對更新設備的要求有何看法?”含有第三者意見的問句中的第三者,如果是對方所熟悉而且也是他所尊重的人,該問句對對方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否則,將適得其反。

6.引導性問句

這是指對答案具有暗示性的問句。例如:“你們違約,是不是應承擔責任?”這類問題幾乎使對方毫無選擇地按發問者設計的答案回答。

6.談判時的答複技巧

談判,就其基本構成來說,是由一係列的問和答所構成的,有問必有答,“問”有問的藝術,“答”也要有答的技巧。

1.在回答問題之前,要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

談判中對提問回答的好壞,並不是看你回答的速度,特別是麵對一些涉及重要既得利益的問題,必須三思而答。此時可以借點支香煙、喝口水、調整一下自己的坐姿,整理一下文件夾等動作,贏得思考的時間。

2.有些問題是不值得回答的

談判中,有時會涉及有損己方形象、泄密或無聊的問題,對此談判者不必為難,不予理睬就是最好的回答,可以用無可奉告來拒絕回答。

3.有時對某些問題隻須做局部的答複

這主要是指某個問題包括幾個方麵,如果將這些方麵的問題都加以回答,並不一定能夠完全清楚地表明己方的立場和態度,或者在某一方麵一時難以說清楚。而說不清楚的勉強去說,反而會壞事,所以還不如有選擇地對某些方麵做出回答。

4.有些問題可以答非所問

從談判技巧角度看,對不能不回答的問題采用答非所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時,對方提出的問題己方很難直接從正麵回答,但又不能用拒絕回答的方式來逃避問題,這時就隻能應付對方,講一些與此問題既有關又無關的問題,東拉西扯,不著邊際,看上去是回答了問題,其實卻沒有實質性內容。

5.有時采用推卸責任的方法

有些談判者麵對毫無準備的提問,往往不知所措,或者即使能夠回答,但鑒於某些原因而不便回答的時候,通常就可采用諸如“對於這個問題,我雖沒有調查過,但我曾經聽說過……”或“貴方所提的問題,提得很好,我不記得曾經在哪一份資料上看到過有關這一問題的記載,就記憶所及,大概是……”等推卸責任的回答法。這些回答中,即使答案是胡說八道且帶有故意欺騙的性質,回答者也可以不負責任,因為答案不但沒加肯定,而且是道聽途說的。這種回答法對於那些為了滿足虛榮心而提問的人以及自己不明確提問的目的和目標的提問者,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6.有些問題的回答可使用安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