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朝皇帝大婚禮節(2 / 3)

以現在的觀點,一般以為,迎娶新娘用大紅喜轎,皇帝大婚,皇後的喜轎隻不過比常人的華奢,稱為“鳳輿”而已,也應該用紅色增添喜氣。故宮博物院典藏有一乘紅緞繡龍鳳雙喜字轎,在《清代宮廷生活》一書中將其定為“雙喜字鳳輿”,並解說為“皇帝遣使冊迎皇後時用鳳輿,其轎內外裝飾極為華麗,內部鋪墊通紅,充滿喜氣氣氛”。同樣的觀點也被他書引用,如《後宮製度研究》一書,把這種喜轎稱亦作“皇後鳳輿”,作為插圖列在該書之內。實際上,清代皇帝大婚所用鳳輿,按其製度規定,外表並非紅色,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並且上麵沒有“喜”字。按清朝典製規定,皇後入宮啟用皇後在重大典禮時所乘的鳳輿,而對於皇後,最重大的典禮莫過於親蠶和大婚。皇後鳳輿定製在乾隆年間,當時所著圖文並茂的《皇朝禮器圖式》圖說載其形製與用途:“乾隆十四年,欽定皇後儀駕,鳳輿木質髹以明黃……欞四啟,青紃綱之……內髹淺紅,中置朱座……椅髹明黃……親蠶禦之”[。此時皇帝乾隆早已成婚,所以製定皇後鳳輿的用途在於皇後親蠶,皇後親蠶是由皇後主持的最高級別的典禮。因為當時未涉及到皇帝大婚,在確定皇朝禮器時也就未考慮大婚鳳輿的形製。在此之後,除了皇後親蠶而外,也隻有在同治與光緒大婚時再次用到鳳輿。所以在光緒帝大婚製作皇後鳳輿時,承做人員已對其形製不甚清楚,於是特別參照了《皇朝禮器圖式》,並對其色彩進行了解釋:“光緒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本處(按:指大婚禮儀處)具奏工部片,查鳳輿圖內顏色作法各節,請旨遵行。經總管連英口傳懿旨,交出《皇朝禮器圖》一冊,著工部堂官閱看,照圖繪製。其青色即係藍色,鳳輿金頂金鳳及儀駕內一切金什件等項,均著照道光二十八年奏明成案辦理”。我們從《大婚圖》中可以明確看到,奉迎皇後的鳳輿與《皇朝禮器圖》中的圖像及圖說完全一致。

皇後入宮的鳳輿不與常人相同,而且在皇後乘坐鳳輿入宮時,還要提前在其內部放置禦筆“龍”字,光緒帝大婚時鳳輿內的“龍”字為皇太後慈禧所寫,至今還典藏在故宮博物院。此外還要有金質雙喜“如意”一柄。皇後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必須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

至於皇後迎進宮內後,就不再乘鳳輿,而換乘文獻所載的“禮輿”,它與皇帝在大婚時詣慈寧宮向皇太後行禮所乘之“禮輿”相同,實際上是八人抬孔雀羽頂轎,皇後“由乾清宮至後隔扇,升八人孔雀頂轎”、酉時“請皇後乘八人孔雀頂轎至坤寧宮降輿,至東暖閣等候。”大婚次日,帝、後先後“乘八人孔雀頂轎,提爐前導,出順貞門、神武門進北上門,由西山道至壽皇殿,列聖列後聖容前拈香”。這種“禮輿”,也是《大婚圖》中所畫的複選秀女後的“準皇後”出宮時所乘之轎。孔雀羽頂轎的形製並不為《大清會典》所記載,但故宮博物院現今尚有一乘遺存。

奉迎皇後,鳳輿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於是在乾清宮階下轎。“皇後降輿。福晉接蘋果,遞寶瓶,皇後接寶瓶,四福晉攙扶,內務府營造司預設火盆於乾清宮殿內,武備院預設馬鞍於坤寧宮門檻上。”按滿族傳統,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進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後在乾清宮須跨越火盆。有的學者考證此俗是滿族薩滿信仰中對火崇拜的反映。其實,以火驅邪這種習俗不僅滿族流行,而且“外人到東海窩集部的窩棚、帳篷時,要跳火,過火,這就意味著盛火去掉了邪氣”。新娘從母家走進夫家,也是從外族他姓而來,為了不給夫家帶來邪氣妖魔,所以要從火上跨過。滿族以火驅邪不僅表現在婚禮中,即使在喪事時也同樣要跨火:“滿洲人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請出神位安於潔淨之室。若族中孝服,則在大門外釋去孝衣,始入院內。如無另室之家,則淨麵洗目,焚草越火而過之,始入”。皇後不僅在進入皇家——夫家之時跨火驅邪,而且對迎娶時所乘之轎以及蓋頭,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驅除邪氣。

在新娘將將要出閣之時,以為有邪氣妖魔須避的情況由來已久,如漢代即認為,迎娶新娘日有“三煞”在門,“三煞者,謂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也。凡三煞在門,新人不得入,犯之則損尊長及無子”。為避“三煞”,所以在“婦將至門,但以穀豆與草禳之,則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隻是在不同的民族間,所采用的避邪方式不同而已。八旗民間在新娘喜轎到達夫家大門時,新郎還要對轎射箭三支,同樣是為了避邪:“新婦輿至門,新郎抽矢三射,雲以去煞神”。抽矢三射,或即為射“三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