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跨過火盆,出乾清宮後到達洞房坤寧宮時,還要從門檻上的馬鞍上跨過,才可進入洞房。其馬鞍之下還要壓有兩個蘋果。跨馬鞍之俗,由來已久,以其音與“安”相同,於是人們用它作為祈禱平安的代表物。按《堅瓠廣集》載:“唐突厥默啜請尚公主,詔送金纓馬鞍。默啜以鞍乃塗金,非天子意,請罷和親。鴻臚卿知逢堯曰:‘漢法重女婿而送鞍,欲安且久,不以金為貴。’默啜從之。今人家娶婦,皆用鞍與寶瓶,取平安之意,其來久矣。”[36]清代皇帝大婚,皇後所跨之馬鞍下壓有蘋果,真是更加符合了“平安”之意。而皇後在乾清宮下轎的同時,就要由在宮中執事的福晉命婦接過皇後手中的“如意”與蘋果,遞上寶瓶,皇後要懷抱寶瓶前往坤寧宮。但寶瓶並非取其“平安”之意,其作用如同聚寶盆,它是財富的象征,其內盛裝“珍珠二顆、寶石二塊、金錢二個、銀錢二個、金‘如意’二個、銀‘如意’二個、金錁二個、銀錁二個、金八寶二個、銀八寶二個、金銀米”。滿族民間新娘也抱寶瓶,隻是其內所盛裝的東西不能像皇家那樣昂貴,一般裝有大米和小米,權稱為金銀米。在河北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轎時,還有遞給花瓶之俗,同時歌唱道:“花瓶本是聖人留,軒轅黃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貴榮華萬萬秋。”其意義與寶瓶相同,無非都寄予了對財富與幸福生活的向往。
洞房諸禮俗。皇後跨過馬鞍,進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與皇帝一同先行“坐帳禮”。檔案記載:“皇上皇後同禦龍鳳喜床上,向正南方天喜方位,坐帳禮畢……”坐帳禮不見諸經典,隻是在唐人筆記中約略記載為:“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之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迎婦。實際上在當時,這不過是對從遠路迎娶來的新娘,讓其有一小段時間的歇息,然後再舉行各種正式的禮儀。後來因襲之,並以“禮”名之。在滿族民間,“新娘入帳篷登床,麵吉方而坐,俗稱‘坐福’,也稱‘坐帳篷’。有的地區已沒有帳篷,新郎新娘進洞房後,男左女右並肩坐在南炕上的帳幃內,稱為‘坐帳’。這種俗稱的“坐福”禮,在當代東北傳統的婚禮中還在流行。
坐帳之後行合巹禮。婚禮諸禮中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是合巹禮,這是曆代以來各民族通行的傳統禮儀。《禮記·昏義》:“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統治者將其推演到君臣的高度。合巹禮為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巹一詞,今人多很生疏,“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柄端,其製一同匏爵”。張夢元的《原起彙抄》則進一步闡述婚禮用匏為爵之意義:“用巹有二義,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實際上也就是前麵經典中所說的“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合巹禮在洞房內舉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寧宮舉行。此時皇後要重新梳洗打扮,換下在母家奉迎時所穿的龍鳳同和袍,把“沒上頭”的長發姑娘打扮成“兩把頭”媳婦,穿上朝袍朝褂。這身打扮,完成了從閨閣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蛻變,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從平民女子到皇後身份的蛻變,隻有這種身份才配與皇帝合巹。清代帝後在合巹時,卻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內務府女官恭進宴桌,鋪設坐褥於龍鳳喜床沿下,相向坐,恭進皇上、皇後交杯用合巹宴”。皇後居左,皇帝居右,對飲對食。在帝後飲食之時,還要有結發的侍衛夫婦在坤寧宮外的屋簷下用滿語唱交祝歌,其歌詞雖不見檔案記載,但無非是祝願的吉利詞語。按古禮,在新娘新郎合巹之後,“媵餕主人之餘,禦餕婦餘”。即由新娘的陪嫁女子“媵”吃新郎所剩之飯食,新郎的從人“禦”吃新娘所剩之飯食,以此表明陰陽(男女)蘊藉交接。明代帝後大婚尚恪守古禮中的合巹之儀,如以四個金爵和兩個巹行合巹禮,分三次酌酒,並且“皇帝從者餕皇後之饌,皇後從者餕皇帝之饌”。而在清代皇帝大婚中,各種文獻已不見爵與巹並存的記載,其合巹改以金質合巹杯。合巹後當晚,帝後還要吃長壽麵,次日還要舉行“團圓宴”,以表明帝後婚後生活的美滿。在滿族婚禮中,不論民間,亦或皇家均不見傳統完全複古的合巹禮儀式。甚至在民間合巹時,還要由薩滿太太向空中拋肉。這些正是滿族不同於漢族傳統婚禮之處。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巹禮之前,卻還先有一項帝後同吃子孫餑餑之俗。子孫餑餑,即餃子。它不由皇家預備,而是由皇後母家預備。子孫餑餑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諧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興的願望。吃子孫餑餑不同於合巹席地而坐,而是在龍鳳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後居右。在滿族民間,新郎新娘食子孫餑餑時,還有“一男童隔窗問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後要生兒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綿綿”。在民間,食子孫餑餑往往還安排在合巹之後,而在清代宮廷,卻在皇帝皇後還未行合巹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