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爭取自由解放的曆史上,啟蒙運動起了巨大的影響作用。它為資產階級清除封建神學思想的影響,徹底推翻封建主義社會製度開辟了道路。但由於啟蒙思想家以永恒不變的人性、理性為基礎,來對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予以說明,而沒有以現實為基礎,把對解放探求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這就致使啟蒙思想家沒有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現實力量,從而不能找到實現人類解放的正確途徑。同時,他們也不了解階級鬥爭作為階級社會曆史發展基本動力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們對於一切政治行動、特別是一切革命行動予以排斥,而隻是對資產階級王國的理性和道德訴求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以此來實現解放,其結果必然是令他們的人類解放的願望落空。
這具體表現為:資本主義製度的建立以及發展,隻使少數人即資產者獲得了暫時的解放,而並沒有為全人類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王國;資本主義社會處於一種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不平等狀態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發展隻是一種片麵的發展,人的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人們之間的友愛和互助在充滿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也變得消失殆盡。
總之,啟蒙運動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的解放。對此,馬克思說道,啟蒙使人們所獲得的解放,隻不過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解放,這並不是真正的人的解放,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雖不再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歧視,但卻仍會因經濟地位的不同而受歧視。即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平等的帷幔掩蓋著人們經濟地位的不平等。
空想社會主義的誕生,是以英國思想家托馬斯·莫爾在1516年所著的《烏托邦》一書的問世為標誌的。在此書中,莫爾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首次天才性地指出,要克服資本主義的弊端,就要用社會主義來取代資本主義,並提出了對共產主義的簡單規劃。在莫爾看來,烏托邦一詞的含義為“福地樂土”或“烏有之鄉”。在這以後,“烏托邦”就被用來比喻人們所有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空想社會主義通過17世紀至18世紀的發展,到了19世紀達到了頂峰。在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法國的歐文。他們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和醜惡現象猛烈抨擊和批判,並要求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沒有壓迫的、每個人都得到全麵發展的真正合乎理性的理想社會。如,聖西門的“實業製度”、傅立葉的“協作製度”、歐文的“共產主義公社”等,都是比較完整的關於未來理想社會的構想。
聖西門認為,人人都要互助互愛、如同兄弟般相處,每個社會都應當為改進最窮階級的精神和物質生活而工作。他還提出了通過建立一個按個人能力分享權利和利益的實業體製,來改變有閑階級不勞而獲、人壓迫人的社會現象的設想。傅立葉剖析了社會商業活動中人們為牟取私利存在的欺騙與不道德的情景。在他看來,建立一個共同生產、共同消費與共同生活的組織,將會使人的全部本能得以充分發揮。歐文通過建立新和諧公社,來改善工廠工人的狀況,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由於空想社會主義者理論的不徹底性和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這些實驗活動最終都失敗了。對此,馬克思指出,空想社會主義還沒有擺脫私有製的影響,因此,隻不過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現了人道主義的原則。但是空想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思想功績卻是不可磨滅的,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的建立,正是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這三個人的理論為基礎,對它們批判的繼承而產生的。正如恩格斯所說,雖然這三個人的學說含有十分虛幻和空想的性質,但他們終究是屬於一切時代最偉大的智士之列的,因為他們天才地預示了我們現在已經科學地證明了其正確性的無數真理。
馬克思正是沿著前人追求人類解放的道路,踏上了他的追求人類解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