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類解放是馬克思的畢生追求(1 / 3)

正是這種人的“趨於崇高”的使命感,使馬克思認為,在選擇職業時,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人的自身的完美。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曆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起來的人是偉大的人;經常讚美那些為大多數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可見,在此時,馬克思就有了這種為人類幸福而獻身的信念,這為他以後追求人類解放打下了伏筆。

上大學以後,馬克思通過哲學研究開始從理論上探尋人類幸福的理論根據,這點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深有體現。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古希臘兩位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鴻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雖然從表麵上看,馬克思的論文是對二人的原子理論的差別進行的比較,但在實質上,他是想通過這種比較來肯定個人的自由。

在馬克思看來,在德謨克利特那裏,原子運動的形式有直線下落和相互衝撞兩種形式;在伊壁鳩魯那裏,原子除了上述兩種運動外,還有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德謨克利特的哲學堅持必然性,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必然決定的,必然性就是命運、法、天意與世界的創造者;伊壁鳩魯則堅持偶然性,他認為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因此,事物的存在是自由的。這種對自然本身的不同認識使兩人哲學上存在著差別進而導致對人生的態度和追求的差異。德謨克利特堅持原子直線運動、必然性與神學目的論,最後他由於對知識感到絕望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伊壁鳩魯卻在將要死亡的時刻洗了一個熱水澡並享受了美酒。

馬克思通過這種對兩人自然哲學與人生態度的比較,肯定伊壁鳩魯在哲學理論上作出的貢獻,認為伊壁鳩魯對原子偏斜運動的提出,是個體自我意識的象征,它顯示出個體的內在自由。因為原子在直線下墜的過程中是沒有獨立性和個性的,而偏斜使原子從它的直線運動中解放出來。對於伊壁鳩魯這種打破命運束縛的原子偏斜運動論中所體現的個體自由原則,馬克思給予了強烈的讚揚和高度的肯定。

馬克思對於原子偏斜的理解,蘊含著一種人文思考,即在原子偏斜中看到了其中所包含的個體的精神自由與獨立的意味。在論文中,馬克思對人的個性和獨立性深切關注,以“偶然性”和“自由意誌”來對“命運的必然性”和“必然性的神意”予以反抗。

正是這種人的“趨於崇高”的使命感,使馬克思認為,在選擇職業時,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人的自身的完美。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曆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起來的人是偉大的人;經常讚美那些為大多數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可見,在此時,馬克思就有了這種為人類幸福而獻身的信念,這為他以後追求人類解放打下了伏筆。

上大學以後,馬克思通過哲學研究開始從理論上探尋人類幸福的理論根據,這點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深有體現。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古希臘兩位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鴻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雖然從表麵上看,馬克思的論文是對二人的原子理論的差別進行的比較,但在實質上,他是想通過這種比較來肯定個人的自由。

在馬克思看來,在德謨克利特那裏,原子運動的形式有直線下落和相互衝撞兩種形式;在伊壁鳩魯那裏,原子除了上述兩種運動外,還有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德謨克利特的哲學堅持必然性,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必然決定的,必然性就是命運、法、天意與世界的創造者;伊壁鳩魯則堅持偶然性,他認為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因此,事物的存在是自由的。這種對自然本身的不同認識使兩人哲學上存在著差別進而導致對人生的態度和追求的差異。德謨克利特堅持原子直線運動、必然性與神學目的論,最後他由於對知識感到絕望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伊壁鳩魯卻在將要死亡的時刻洗了一個熱水澡並享受了美酒。

馬克思通過這種對兩人自然哲學與人生態度的比較,肯定伊壁鳩魯在哲學理論上作出的貢獻,認為伊壁鳩魯對原子偏斜運動的提出,是個體自我意識的象征,它顯示出個體的內在自由。因為原子在直線下墜的過程中是沒有獨立性和個性的,而偏斜使原子從它的直線運動中解放出來。對於伊壁鳩魯這種打破命運束縛的原子偏斜運動論中所體現的個體自由原則,馬克思給予了強烈的讚揚和高度的肯定。

馬克思對於原子偏斜的理解,蘊含著一種人文思考,即在原子偏斜中看到了其中所包含的個體的精神自由與獨立的意味。在論文中,馬克思對人的個性和獨立性深切關注,以“偶然性”和“自由意誌”來對“命運的必然性”和“必然性的神意”予以反抗。

博士論文完成之後,馬克思從書齋中走出來進入到現實社會生活領域,通過工作接觸到了社會的具體現實問題。在當時,普魯士政府出台了書報檢查令,對新聞出版自由予以限製。馬克思關注並呼籲出版自由。

此時,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首先是言論和出版自由,它是一切自由的前提。他指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東西,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共同本質,因而也就是出版的共同本質,沒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他指責了普魯士政府的書報檢查令對人的精神自由的限製。他說,對於精神這個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普魯士政府卻要求它隻能以一種官方的形式存在,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快樂、光明,但是普魯士政府卻使陰暗成為精神的唯一合法的表現形式,使精神隻準披著黑色的衣服。雖然馬克思此時對自由的思考不是從經濟事實出發而是以理性精神為基礎進行的,但是,他立足於社會政治生活,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和製度作出思考,批判了為了維護政府統治的書報檢查令對於人的個性和自由的抑製,反對官方政府出於維護政府統治的目的對人的言論的多樣性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