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與辛亥革命(2 / 3)

各省編練的新軍,乃為同盟會爭取的對象。留學日本振武、士官等軍事學校的同盟會員李烈鈞、閻錫山、李根源、唐繼堯、孔庚等數十人,先後回國擔任新軍的中下級指揮官或是各省陸軍小學、中學、講武堂的教練官,因而在新軍中逐步建立了革命的核心力量。至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廣州、昆明、武漢、南京、太原等地的新軍,都已為革命黨人掌握了大部分力量,如雲南新軍第二十七協七十四標的標統羅佩金和屬下的三個管帶劉存厚、唐繼堯、雷飆,都是同盟會員。類似的情形也出現於山西,新軍第一混成協第二標標統閻錫山屬下的三個管帶,有兩個(張瑜、喬煦)為同盟會員,另一個管帶(瑞墉)雖非同盟,但他下麵的隊官,閻錫山卻有信心“我統能把握住”。

當然,同盟會在中國內地,並不是唯一的革命團體。與同盟會同時存在,同時積極進行排滿革命活動的,尚有光複會、共進會、文學社、自治學社、信義會、共和會等會社。不過這些會社中,除光複會外,其他有的是同盟會的分支,有的是同盟會的外圍,雖於組織形態及誓詞內容上略有差異,但基本的精神、信念和目標,都和同盟會步趨一致。此等外圍團體的運用,乃是同盟會組織策略上的一項成功。由於這些外圍團體在各地的配合行動,同盟會的影響力乃能迅速擴展至全國。

毫無疑問的,自1905年至1911年這7年間,同盟會一直是個最重要的革命團體。它的組織遍布國內外,人才濟濟,起義的次數最多,犧牲的事跡最壯烈,其實力與影響力均非任何其他革命團體所能比擬。它在中國革命運動中居於主流的地位,不僅中國的曆史學者一致承認,外籍人士的著作中亦甚少異議。

三、廣州起義各省響應的計劃

1910年11月,孫逸仙在馬來西亞庇能(Penang)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鄧澤如等舉行會議,決定在廣州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革命起義。當時的計劃是:這次起義將在國內外革命同誌一致聯合的形勢下發動,即美洲南洋的同誌擔任籌款,國內及日本同盟會本部同誌擔任發難之責;在香港設立統籌部,由黃興主持,與趙聲、胡漢民共同擔負起事的籌備工作。

黃興於1911年1月,自新加坡抵達香港,統籌部旋即成立。他依據庇能會議的決定,以廣州為發難地點,同盟會員和廣州新軍為發難主力,而以長江流域各省為響應,期能一舉而震蕩大半個中國,促成清廷的早日瓦解。統籌部設有八課,其交通課的任務,即係聯絡蘇、浙、皖、鄂、湘、川、滇、桂、閩、直等省的革命機關與黨人,而以與蘇、皖革命活動素有淵源的趙聲主持。依黃興計劃,廣州起義成功後,革命軍即分兵北上湘、鄂、江西、江蘇、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亦將同時響應,使長江流域的革命勢力聯為一體。黃氏於公私文書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及此一計劃,他於1911年5月21日與胡漢民聯名致加拿大同誌書中,曾明白指出:

當時以廣東為主動,而雲南、廣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福建、直隸諸省為響應,各處皆有黨人在新軍中預備反正,擬廣東省城一得手,則以次繼起。

1912年5月15日,黃興在南京出席廣州之役周年紀念會時,曾應邀報告“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之前因後果”,他再度提及當時對長江流域的部署:

(起義)地點預定廣東省,因運有機關槍四十五支在彼,又廣西軍隊中諸同誌,有為之援應。至於內地之部置,長江一帶,譚人鳳先生任之。譚先生身體多病,此時亦力疾冒險至鄂,其時鄂有居正、孫武及係獄之胡瑛諸先生暗中籌劃。湘省則有焦達峰先生力謀進行,異常敏速,上海則今都督陳其美先生極力運動。當時交通部公舉趙伯先(聲)先生主持,蓋趙與興皆駐在香港者也。而又議定:趙由閩出江蘇,興出湖南,譚人鳳出江西。此時北軍亦有暗為援助者,東京同誌則歸國援助者極多。

1911年1月至3月間,黃興曾三次派同誌至長江流域聯絡。第一次係派謝介僧、劉承烈自日本入長江,至鄂、湘。謝、劉帶有黃興致居正函件,囑其主持武漢新軍策應廣州事。並攜有小型製彈機及炸藥,交與長沙曾伯興(傑)。第二次係派譚人鳳攜款5000元自香港北上長江聯絡。譚於1911年2月5日離港北行,至滬以3000元付鄭讚丞,辦理蘇、浙、皖、贛響應事;2月23日至漢口,800元交居正,並告居:餘奉黃先生(興)命,督率長江革命進行,南京、九江已有聯絡,……決在廣州起事……兩湖宜急起響應。譚再往湖南長沙,以700元交曾伯興,部署湘事。第三次係派盧叔雍攜黃興親筆函,自香港經廣州至長沙訪曾伯興,囑於廣州起事後速為響應。

四川方麵,黃興亦曾致書重慶楊庶堪等人,囑其響應,楊等亦曾買炸藥,製炸彈,作為響應的準備。川籍同盟會員喻培倫、秦炳、饒國梁、熊克武、但懋辛等,亦分別前赴廣州,參加了三月二十九日的起義。喻、秦、饒三人殉難,但懋辛被捕。

雲南方麵,黃興一方麵與呂天民(誌伊)相約,“同時並發,以張聲勢”,一方麵派廣東同誌何克夫入滇,聯絡馬幼伯、張文光等發動滇西會黨,相機響應。同盟會雲南支部幹部曾於1911年2月會議於銅牛寺,決定加強全滇革命活動,以策應廣州大舉。何克夫參加了這一會議,旋即回港同黃興報告。

廣西方麵之新軍成立較晚,惟與同盟會的關係則甚密切,蓋同盟會人鈕永建、蔣尊簋、尹昌衡、方聲濤、李書城、胡景伊等均曾至廣西軍中服務,蔡鍔雖非同盟會人,卻與黃興交誼甚篤,蔡於1905年在廣西任隨營學堂監督時,黃興即曾變姓名入桂相晤,並介紹隨營學校教員雷飆、嶽森等及學生十數人參加同盟會。及決定在廣州大舉,黃興乃派方君瑛、曾醒、嚴驥、李恢等,往來於香港桂林間,持黃興、趙聲手書與在校同誌方聲濤、耿鶴生、何敘甫、劉建藩等聯絡,期其響應。據廣西同盟會負責人劉崛記述,廣西新軍本有響應廣州三月二十九日起義之計劃,由於新軍統領胡景伊與廣西藩司王芝祥有私交,故“未肯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