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思想的發展,往往是要經過曲折迂回的道路的。本文一開始所舉到的那兩種看法,或者是將孫中山說成是上書李鴻章後,方才由改良主義者轉變為革命主義者;或者是將孫中山說成是在幼年就立誌革命,根本沒有受過什麼改良主義的影響,都是將他思想發展中的某一方麵絕對化了,將他思想發展的複雜過程簡單化了。結果都不能有助於我們對問題的真正理解。
二、關於興中會的成立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失敗後,在鄭觀應的幫助下,重新出國到達檀香山。他這次去檀香山的目的是很明確的,是為了“擬向舊日親友集資回國,實行反清複漢之義舉”。
1894年11月,在孫中山的積極推動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個團體——興中會成立了。最初入會的會員有20餘人,以後陸續入會的又有90餘人。檀香山興中會的章程是由孫中山起草的,這篇章程,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大聲疾呼地指出當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說:“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在入會的秘密誓詞中,更明確地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標。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性的革命綱領。
同時,我們對檀香山興中會內部狀況的複雜性一定要有足夠的估計。
這一批最早的興中會會員,大多是上層的華僑資產階級。根據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的材料,這一批早期的興中會會員共126人,其中華僑資產階級有80人(內商人74人,農場主4人,畜牧場主1人,銀行家1人)。檀香山興中會的正副主席是永和泰商號司理劉祥和卑涉銀行華經理何寬。這些會員大多不是堅定的革命者。當孫中山在籌備成立興中會時,“聞總理(孫中山)有作亂謀反言論,鹹謂足以破家滅族,雖親戚故舊,亦多掩耳驚走”。孫中山為了取得他們在金錢上的接濟,對他們作了不少妥協和讓步。在檀香山興中會章程上,在大聲疾呼地指出當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後,當分析造成這種局勢的原因時卻寫得十分溫和,隻是將問題歸之於“庸奴誤國’,“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製而無告”。這自然是華僑上層資產階級所能接受得了的。同時,章程中也沒有提出革命的主張“以免會員有所戒懼,蓋其時華僑尚多不脫故鄉廬墓思想,惴惴於滿清所派公使領事之借詞構陷也”。檀香山興中會革命經費的募捐也極不順利,月餘僅得美金1388元,以後,還是靠鄧蔭南傾家相助,孫眉也出售一部分牛牲相助,方得美金6000餘元。此外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華僑兵操隊,使會員接受軍事訓練,以便回國參加起義,報名的也隻有20餘人。在孫中山離開檀香山後,檀香山興中會的活動就立刻完全瓦解。馮自由就這樣記載過:檀香山興中會“於總理歸國後,即不能有所接濟。總理於乙未秋敗挫後,是冬重渡檀島,計劃再舉,居檀多月,諸同誌皆無以應之,故總理乃有美洲之遊”。後來梁啟超到檀香山進行活動,檀香山原興中會“會員投身保皇會籍頗不乏人,正埠及小埠均設保皇會所,而興中會之名則久已不複掛人齒頰矣”。這些都更加證明,檀香山興中會雖然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最早成立的團體;但是在這裏並沒有真正形成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戰鬥核心。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而國內的局勢因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遭遇慘敗而有了迅速的發展,“清廷之腐敗盡露,人心憤激”。於是孫中山立刻從檀香山趕回香港,準備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檀香山興中會會員隨同孫中山回港準備參加起義的有鄧蔭南、宋居仁、李杞、侯艾泉、陳南、夏百子諸人。這裏要注意到,根據馮自由《興中會員人名事跡考》所載各會員職業來查對,這些人除了鄧蔭南一人以外,都是工人。這個事實說明,早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初期,中國工人階級還沒有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走上曆史舞台時,工人階級中的優秀分子就已經作為革命鬥爭中十分堅決和英勇的部分表現出來了。
由於前麵所說,檀香山興中會並沒有能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真正的戰鬥核心,孫中山在到香港後,首先著手的就是組織這樣一個真正的戰鬥核心,真正的革命指揮部,同自己的舊友陳少白、陸皓東、鄭士良等和香港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一起,重新組織興中會總會。
這個新的戰鬥核心,基本上是由具有初步資產階級思想和民族主義意識的知識分子和具有中國傳統的種族主義思想的會黨分子(其中以三合會為多,但也有少數未隸會籍的)的聯盟。
屬於前者的,除孫中山、陳少白外,有陸皓東、楊衢雲等。楊衢雲“生於香港,幼讀西書,長入工廠,……少時曾習拳勇,見國人之受外人欺者輒抱不平,不惜攘臂為之力爭,蓋具有種族主義思想者”。陸皓東向在上海電報局充譯員,他在自述自己參加革命的動機時說:“與同鄉孫文同憤異族政府之腐敗專製,官吏之貪汙庸懦,外人之陰謀窺伺,憑吊中原,荊榛滿目,每一念及,真不知涕淚何從也。”
屬於後者的,有鄭士良、鄧蔭南、謝纘泰、黃詠商等。
鄭士良:“少有大誌,嚐從鄉中父老練習拳技,頗與鄰近綠林豪俠及洪門會黨相往還,漸具反清複漢思想……後入博濟醫院習醫,與孫總理、楊襄甫、廖德山等同硯,因總理與之誌同道合,引為知己。未幾,總理轉學香港,鄭亦輟學歸惠州,開設同生藥房於淡水墟,專從事聯絡三合會黨,為舉事之準備。”據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記載,鄭本人即三合會員。
鄧蔭南:檀香山富商,孫中山在檀香山創設興中會時,鄧率先加入,自稱:“大可回國參加反清複漢,蓋鄧與其兄燦均三合會員。乃兄為檀埠致公堂執事,兄弟同篤信民族主義也。”
謝纘泰:“其父曰生為澳洲著名僑商,隸三合會籍,時以滿虜吞滅華夏之曆史訓迪其子纘泰、纘業二人。故纘泰幼承家訓,恒以承先繼誌為務。”
黃詠商:“好讀易,研究湛深。嚐言物極必反,漢族已有否極泰來之象,清祚複亡在即,我人順天應人,此正其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