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末的鐵路風潮(2 / 3)

第二,在通車後,一般短距離的枝路都因償付年息而往往虧本。以滬寧鐵路通車後的幾年為例,歲入不滿200萬元,支出約300萬元,其中年息140萬元,虧耗100萬元。據1910年郵傳部統計的《全國鐵路盈虧記略》,借款興築的滬寧、正太、道清、汴洛四短路,虧耗數十萬兩至100萬兩不等。即使是距離較長、客運較多,能夠盈利的京奉、京漢兩幹線,也因經營不善等原因而收入遞減。以京奉路為例:

1904年 餘利8043877元

1905年 餘利7615158元

1906年 餘利5255944元

1907年 餘利3335214元

至1909年,已下降至1100萬兩。是故清政府企圖積累營業餘利贖路,實際是不可能的。何況在《辛醜和約》簽訂後的10年間,主要因外債勒索,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國債新政,巨款難籌,政府無點金之方,司農有仰屋之歎”,鐵路小有餘利,即被挪移,以之贖路,更成空話。需要償款時,隻有借債還債。如1908年借英、法之款向比利時贖回京漢路,名為“贖路”,實際不過是債主國的轉移。這樣,就使中國鐵路永遠無法擺脫外國高利貸的鐐銬。

當時社會輿論對“借債築路”莫不深惡痛絕,盛宣懷的兒子為乃父作《行述》說:“比歲以來,維新誌士本其愛國熱誠,視借款築路如鴆毒蛇蠍。”人們反對“借債築路”,主要是從兩個方麵著眼:

第一,耗糜中國資金。1909年湖南諮議局的議員們計算過,如借外債200萬鎊,20年償還,損失之數足修4000裏鐵路。

第二,失去路權。1907年5月31日的《南方報》發表評論,一針見血地說:我國“借款築路”,“是無異允外人在其殖民地築路也”。

以上還是社會上層的呼聲。至於隨著路權的喪失,沿線的土地人民將受外人的奴役;通車後外國工業品深入腹地,使農民和手工工人加速破產。這些則是社會各個階級、各個階層(除去一小撮賣國賊如盛宣懷等外)在不同角度上所同感為切膚之痛的了。

清政府不顧人民反對,悍然執行“借債築路”的反動政策。外來的因素,是國際壟斷資本給它的壓力。內在的因素,是它的財政危機。

從《辛醜和約》簽訂後,在政治上,清政府已經完全投降了帝國主義,唯命是聽。在經濟上,與日俱增的高利債款結成了一條勒死它的繩索。據1909年的統計,清政府所負外債共英金136223590鎊,以3先令合銀1兩計之,共銀908163933兩。已給未給之利息尚不在內。

1910年度支部的預算是:

入款 銀296962723兩

出款 銀333056364兩(內洋債51640962兩)

虧款 銀36095841兩

又有一個統計數字,約估1911年及其以後清政府的收支情況,原文如下:

“宣統三年歲入二萬九千七百萬兩

歲出三萬五千餘萬兩

不敷五千四百餘萬兩

籌備追加二千四百餘萬兩

實不敷七千八百萬兩(其中償債本息五千餘萬兩)

三年以後,四國幣製實業粵漢川漢津浦追加郵部日本正金各省救濟市麵借款合計約二萬萬兩,平均五厘息,年增出款一千萬兩,合前計之,不敷八千八百萬兩。”

這樣的年複一年的財政虧耗,使清政府山窮水盡。如果無止境地增加捐稅,將激起人民日益劇烈的反抗。於是它選定了一條生財之道,就是“借債築路”。

當時,清政府的官員們一致認為“凡百生利,莫如鐵路之速”。他們目擊外國在華經營的鐵路,獲利都是優厚的,以日本的南滿路為例,歲入與年遞增。

1906年 收入75萬餘元

1907年 收入86萬餘元

1908年 收入143萬餘元

再如德國的膠濟鐵路,1905年的歲入是1912295元;1910年,增至3730342元。

即使是清政府借債興築之路,雖然償付利息,除短路虧本外,長路還是賺錢的。以1909年為例,京奉、京漢兩路盈利合計900萬兩,成為清政府彌補財政虧耗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故在清朝反動統治的最後幾年,當權要人把“借債築路”當做“救亡的第一政策”。盛宣懷曾說:“時局甚危,不有鐵路,何能救急。”築路必須借債,1910年9月,郵傳部發表《借款辦路說帖》,公然表示“舍借款別無良策”。

據1911年日本《大阪朝日新聞》披露,清政府共借鐵路債款17次,除已償還5895萬元外,共負29062萬元。鐵路借款的債額與次數是向後愈多:

1898年 兩次 7300萬元

1899年 一次 1600萬元

1903年 一次 1640萬元

1904年 一次 2900萬元

1905年 兩次 1800萬元

1907年 一次 1500萬元

1908年 三次 11500萬元

1909年 兩次 247萬元

1910年 三次 5470萬元

又據日本《新公論》雜誌統計,截至1911年末,中國未償外債的本息合計是:

中央外債 1432126666元

地方外債 270960000元

鐵道借款 659945000元

總計 2363033666元

其中,雖以中央外債的數字為最多,但它是包括“庚子賠款”在內,以借債的內容來說,“鐵道借款”是一個主要的項目。鐵路借款的不斷增多,反映了列強掠奪中國鐵路的瘋狂性,也顯示出清政府日益傾向執行“借債築路”的反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