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堂學生與辛亥革命運動(3 / 3)

解決財政危機是新政權成敗存亡的關鍵,為此,學生們以高昂熱情和堅韌毅力,廣泛募捐籌餉,或節省膳費糕餅費,或出售手工製品,或設置撲滿,逐日投錢,甚至“典衣助餉”。上海和浙、閩、粵等地學生成立許多專門團隊會社,以開運動會、演劇、演說等形式宣傳勸募,呼籲社會“毀家紓難”,學生的努力成效卓著。廣東1912年度財政赤字千餘萬元,僅該隊所得即可彌補千分之五。加上其他捐款,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財政危機。更為重要的是,募捐又是大型宣傳,通過捐款表明群眾對共和革命的普遍讚成支持,使新政權與民眾在精神物質上直接溝通,這比財政意義更為深遠重大。

3.革命性質的保障。革命黨組織渙散,很難確保在整個鬥爭進程中有效貫徹其宗旨方針。各派勢力的鬆散聯合、軟弱無力的領導中樞、君憲派的爭權奪勢和會黨舊軍的盲動破壞,都可能導致出軌偏航。為此,革命黨人十分重視學生在推動和支配形勢發展方麵的主動作用。

光複後民軍迅速擴編,大批軍校生調任中下級軍官。他們不僅軍事素質良好,而且理想遠大,品格高尚,帶領士兵同時實現由平民到軍人和由行伍到革命戰士的轉變,使民軍在戰鬥進行中實施改造。學生軍自備軍裝,“全係義務性質”,並明確規定:革命成功之日,“除受全國社會之名譽獎勵外,概不受權利獎勵”。滬軍先鋒隊的鬆江中學學生蔣聞鈞和壽東公學學生張金彩戰則“為士率先”,“敘功同誌多富貴,君獨不屑之”。並表示:“吾等起義為同胞請命,非藉以梯榮階寵也。”“毅然奉璧。全隊韙之,皆不受賞”。聞者讚道:“為子者盡如蔣君,非特專製政體可以一掃而空,即環球列強不難駕而上之矣。”一位外國傳教士對陝西民軍中學生的表現大加讚賞:“一些青年軍官顯示出證明中國新式學生美好前景的優秀品質。人們常常惱怒這些學生的膚淺傲慢,但是在經受考驗的關鍵時刻,他們表現極佳。”“在中國學堂裏,有充足的優質材料來鑄造優秀人物”。革命黨也特別注意吸收使用軍校生。當風聞清軍陰謀屠殺保定入伍生隊時,武漢軍政府即提出“派人赴保速救眾學生”南下。

學生軍與清軍本質不同,與友軍相比,軍政素質也明顯占優,成為新政權倚重的嶄新武裝。學生們對此有明確認識:“帝國之兵,為帝王作鷹犬,一人之私物耳,利用愚;民國之兵,為社會作犧牲,同胞之公物也,利用智。惟智可言勇,勇可言仁。如其智如其勇如其仁,而後可謂完全無缺之學生軍。”由清軍改編的民軍,“卒以舊染深入,教育淺鮮,紀律或失其效,故間有不滿於人意者。不然,同一軍也,又何貴乎學生?職是而言,學生軍者,今之模範軍也”。學生軍文告闡述了這一“原於法,傳於英,泛濫於新大陸,縱橫於全世界”的新式軍隊的使命責任;“蓋其利有四:素受軍事教育,故一旦有事,即日可成軍接戰,其利一;富愛國心,尚勇敢氣,故攻必克戰必勝,至死不稍卻,其利二;用科學上之智識以應敵,能知己知彼,算無遺策,其利三;藉此以長見聞廣智識,勝讀十年書,為將來偉大國民之預備,其利四。有此四利,學生軍乃為軍隊中不可少之物。”他們進而提出建設新型常備軍的重大課題,即所謂“諸君之重任,是在國是定後”,通過學生軍示範,使軍人樹立嶄新的利、權、名觀念,為個人,“無一錢之名”,“無寸土之操”,“無巍官顯爵”,為國家民族,“均吾民以富”,“挈全球而舞”,“安吾中華民族於最高之位置”。和議告成,學生軍要求“帶領而管教”“因革沿替之軍隊”,將舊軍改組成中華民國殖民軍,開發西北西南邊疆,遏製列強蠶食。學生軍這一具有居民自動武裝組織性質的軍事力量,在中國曆史上開創性地使軍隊與大多數人的利益相協調,成為自覺執行民族和民眾意願的武裝行動隊。

革命黨的民主共和政綱與君憲派嚴重分歧,由於革命風起雲湧,君憲主張頓失市場。但當鬥爭陷入僵局時,各種勢力相互爭鬥,奔騰的革命浪濤下暗潮叢生,中國何去何從,仍須經過較量。具有激進民主傾向的學生向往和追求徹底否定專製皇權的共和製,他們在光複中與舊富紳的假獨立鬥爭,反對立憲派爭權奪勢。參與各級軍政府的學生雖鮮任要職,但其思想情緒對舊官僚和立憲派有所鉗製,對革命黨則是有力支持。特別是各地學界為共和製大聲疾呼,使世風為之一變。學生軍不僅軍事目標具體,而且政治宗旨明確,一出馬就公開宣布要“助軍政府達政治改革之目的”。“以掃除專製。造成共和、並除去凡為共和之障礙,而保持世界和平為宗旨”。並且聲明:“本軍團以中華共和製度完全成立後,即退歸社會原位。對於共和製度有障礙,得隨時征集,以求達最初之目的。”他們預感到鞏固共和任重道遠,自覺承擔“掃除共和前途之窒礙”的責任。由於革命黨長期處於秘密狀態,又曾偏重於種族排滿鼓動,正麵宣傳受限。武漢首義時,居民不明真相,掩門閉戶,路斷人稀。軍政府命學生3人一隊,挨家挨戶講解革命意義,又在街頭巷尾演說,很快贏得理解擁護。江蘇學界專門組織了共和演說會,發行《共和演說報》。福建泉州學生軍則分路深入各鄉宣傳。學生籌餉更是一次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共和思想普及教育。正是這些活動造成舉國上下一片讚成共和呼聲。影響所及,曾風行一時的《國粹學報》也嚴重滯銷。而改名《共和雜誌》,則大暢銷。有人目睹學生踴躍擁護革命的盛況後驚歎:“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賣幾錢耳!”“人心憤激如此,欲保守舊有主義,能乎不能?”“大局將變,即以項城之毅力,亦難挽之使回。斷言之,即專製政體決不容於今日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