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革命黨中以學生居多數,而清廷之視學生也,幾無一而不以革命黨目之”。官僚們驚呼:“寧知學堂之害,於今為烈,試問今日革命巨子,何一非學生造成!”於是想方設法,“思為一網打盡之計”。甚至主張“多一學堂,適多一般亂天下人才”,以廢學堂複科舉為“消弭革命之唯一方法”。革命黨則視學界革命化為起義形勢成熟的標誌。1908年《中國日報》載文論《今年以來之黨勢》,在肯定曆史起義影響的同時,強調指出:“黨勢之潛伏於隱微,而或為秘密之運動,或為筆舌之招徠者,其勢力較之刀鋒炮子為尤烈。”“目下中國內地之青年學子,懸重金以購閱民族書報者實繁有徒,此等人之在清國境內,不啻勁敵之埋伏暗陬,有足製滿人之死命者”。學界革命,成為統治者的大隱患和革命黨的大希望。當然,由於區域環境差異,學界革命化發展不平衡,這對辛亥光複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光複聲中學生軍
武昌槍聲煥發出廣大學生鬱積已久的革命激情,他們迅速起而響應,其在首義光複中的主要作用表現如下:
1.積極推動起義獨立。武昌首義的發動者是新軍,但軍校學生積極參戰,對於鞏固陣地,保障供應,起了重要作用。浙江、湖南、南京和京津保地區學生紛紛停課告假,或馳援武漢,或就地獨立,或返歸故裏,相機奪權,或密謀暗殺,以“減少阻力”。各省獨立時,學生主動配合新軍會黨。時人讚道:“此次舉義,講武堂、體育校及陸軍小學堂各處學生踴躍先登,搴旗斬關,頗能發揚軍人尚武之精神。一般學生欣羨不置,大有願附驥尾之慨。”許多地方學界的突出表現給當地海關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革命勢力強大的省份,學生的作用還不顯突出。而在直、魯、豫和東北,則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主要動力。首先,學界最早對起義產生共鳴。山東、黑龍江學生表示:“吾輩置身學校,自命文明,顧不能拚熱血以爭自由之權利,為萬世造幸福,而馴伏專製之下,踴促若轅下駒然。共和告成之後,有何麵目對南中諸同誌耶?”決心起義,與南方同儕“並駕齊驅”。其次,學界隊伍整齊雄壯。山東學生先後舉行5000人大會和3000人武裝遊行,高舉“中華民國萬歲”、“山東獨立萬歲”大旗。黑龍江集會的學生也達2000餘人。再次,學生宗旨明確,態度堅定,鬥爭性強,既反對當局壓製,又力排同道幹擾。他們演說時大聲疾呼:“不獨立不足救亡!”同時散發傳單,召號民眾認清“民主立憲,是其宗旨”,力爭達到“共和目的”。山東、黑龍江學生堅決打擊反對破壞獨立的富紳議員。吉林學生抵製當局借保安會之名壓製革命,堅決“主張宣布獨立”。最後,學生在力爭和平解決的同時,積極準備起義。山東學界計劃組織學生軍。吉林學生密會議定:“倘官府不與相當之權利,即行激烈從事”,奪取新軍槍彈,迫其協助,否則“以暴力相加”。長春中學生一麵聯絡民軍,一麵發動新軍。“議者鹹謂學界既極力主持獨立,目的一日不達,其心一日不甘。吉林之風雲將由學界起矣”。黑龍江學界則“買布若幹,製造白旗,急為進行,軍界立待響應”。直豫學界更是專注於武力,策劃起義暗殺,截斷清軍南下通道,威逼京畿。
近代都市之於城鎮鄉村,存在引導與依賴兩麵。新興勢力在都市的相對優勢,若沒有城鎮鄉村附從,便難以持久。而在基層社會,對革命狂飆驟降缺乏準備,“隻有學校方麵風起雲湧”。在基層政權的改弦易轍中,學生起了關鍵作用。武昌起義後,都市省垣學生紛紛“聯袂歸裏,欲組織義軍”。與鄉間同學聯合,促成獨立。如“蘇省各府縣獨立時革命黨皆不過數人”,往往是“一人由申返裏,鼓吹革命”,當地學生“爭相和之。少有名望者多不與聞,迨地麵已亂,始勉強出麵辦事,亦非本意也”。在江浙、兩湖、兩廣、雲貴川、山東和東北的許多府廳州縣,學生們或武裝奪權,或團結各界,實行接管,或聯合歡迎軍政府光複代表,或於省垣光複後“分道帶兵往縣,逐官收地”。或回縣創辦民團,支持民軍作戰。
2.衝鋒陷陣與鞏固後方的雙重使命。武昌起義後,各地學生“睹革命軍之成立,即欲投身入伍;聞暗殺黨之英風,亦想廁身其間”。武漢“各學堂學生均願短衣從軍”,江、浙、皖、贛、湘、直、豫和京師學生也蜂擁而至,長江輪船上大都是赴漢參軍的學生。以後又奔赴其他戰事激烈的前線。鑒於投筆從戎者“踵相接”,各地均編組學生軍。據不完全統計,在光複各省及魯、奉,至少組織過40餘支學生軍。鄂、奉、晉等省女生也上書要求仿效木蘭從軍故事。而年幼者以“任事在智識不在年齡”,還專設童子隊。他們高唱學生軍歌,發揚四川保路同誌軍中率先高揭學生軍大旗的同學那種英勇犧牲精神,浴血奮戰。學生組成的炸彈、測繪、地雷、炮兵、救護等特種分隊,利用嫻熟的專業知識和軍事技術,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漢寧戰場上的多支學生敢死隊始終執行最危險的作戰任務。南京陸軍中學生詹蒙攜同學30餘人到武昌組成南洋獨立混成隊,“每戰必先,彈不虛發”。激戰中頭部負傷,血流不止,“以手拭之,隨拭隨擊”,直至壯烈犧牲。鎮軍決死團中的徐州中學生陳興芸衝鋒時“身受二傷,終不肯退”,血灑沙場。當時人稱民軍作戰,人人勇猛,“而以學生隊為尤可敬”。
穩定秩序,鞏固後方,是學生肩負的另一重擔。起義過程中,各地學生自動持槍整隊巡邏,守衛要害部門,防止潰兵盜匪乘火打劫,迅速恢複治安,深受民眾歡迎。在交戰地區,學生們鎮守後方,起到穩定人心,支持前線的作用。軍政府認為學生軍極為可靠,所以安排其警衛各要害部門。湖北軍政府成立剛兩天,發現衛隊司令通敵,於是換上一連學生軍。武漢戰事危急時,後方勤務全由兩營學生軍擔任。他們果然不負眾望,漢陽失守後,冒著敵軍的猛烈炮擊,巍然屹立,毫不動搖。上海、福建、江西、江蘇等地學界成立守衛團、學團、保安團、警察隊,把不夠參軍條件的學生組織起來,自備操衣飲食,以盡國民義務。“學生軍意在進攻,關於戰事,守衛團意在防守,屬於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