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代化與辛亥革命(3 / 3)

隨著中國人世界觀念變化,西學大量引進,在城市知識分子、資產階級、士紳及市民中引起了一係列觀念的變化,他們接受和傳播著西方的近代民族主義、國家觀念、進化論、天賦人權論、民權主義等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在新的價值尺度、道德準則的對照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封建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都不再是天經地義神聖不可侵犯的了,開始遭到不同程度的否定。社會厭三綱壓抑虛文縟節之俗,士子鄙考據詞章庸惡陋劣之學,人民憤獨夫民賊愚民專製之政。辛亥革命前,越來越多的近代知識分子認識到:“二十世紀之天地,蓋斷不容專製餘威稍留其跡”,“欲脫君權、外權之壓製,則必先脫數千年來牢不可破之風俗、思想、教化、學術之壓製”。他們在城市掀起一場以反封建專製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一運動成為推動城市政治近代化,推動辛亥革命爆發的重要動力。

(2)新式教育體係建立,教育朝大眾化、普及化發展

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教育改革的作用十分重大,意義深遠。20世紀初年,清廷在內外壓力下,被迫進行教育改革,在城市中設立大、中、小各級學校,並於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製,代之以新式的教育製度。新教育發展很快,1911年全國已有小學86318所、中等學校832所、大專學校122所,學生近300萬人。隨著新式教育的發展,形成了一代新型的具有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及新知識、新技能的城市知識分子階層,這個階層的出現成為近代化的重要推力。

(3)大眾傳播媒介在城市中產生

近代化進程中,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必不可少。近代中國早期大眾傳播媒介以周報、日報、雜誌為主,這些大眾傳播媒介是由外國人引進來的。鴉片戰爭前,外國人先後在南洋、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出版了6家中文報刊,11家外文報刊。從1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外國人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先後創辦了近170種中外文報刊,約占同期我國報刊總數的95%。從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及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和內地大城市,也陸續出現了中國人自辦的近代報刊。甲午戰後,報刊的傳播作用為維新派知識分子所認識,他們先後在各地的大中城市創辦了數十家報刊。20世紀初年,隨著近代化的發展,城市作為傳播思想、文化、推進社會意識及信息流通中心的功能加強。辛亥革命前後,各城市所創辦的報刊達七八百種,即如成都這樣在19世紀末相當落後、封閉的城市,辛亥革命前也先後創辦了20餘種報刊。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城市化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城市近代化與辛亥革命

從城市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城市近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城市近代化的一個突變環節。辛亥革命正是這樣一場基於城市近代化發展之上,政治權力發生轉移的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城市近代化為辛亥革命的發生積累了若幹近代化變革因素和變革力量,另一重要成果,就是在城市中產生了近代化支持係統和近代化領導集團——民族資產階級、近代知識分子和新式軍人。

辛亥革命前,隨著城市近代化的推進,城市中部分傳統社會群體有限度地自我轉化和產生近代化取向。從19世紀70年代起,通商口岸城市的一些商人、買辦、地主和官僚通過投資近代企業和商業及其他和近代化有關的事業而向資產階級轉化,也有一些小業主、小生產者,通過逐步擴大雇傭剝削的積累而上升為資本家,此外也有不少華僑歸國投資於近代企業。因此,到20世紀初年,城市民族資產階級已經形成具有相對獨立地位,相當影響的階級力量,同時,內部也發生分層,分化為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民族資產階級因其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而成為近代化支持係統的主體,他們是近代化的主要獲利者,因而支持發展近代化,要求改革傳統的經濟、政治、文化製度,成為辛亥革命的社會基礎。

在近代化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知識分子在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麵發生變化,產生近代化取向,逐步實現自我轉化,如早期維新思想家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人,戊戌時期的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即在知識變革過程中,從封建士大夫營壘遊離出來,轉化為近代新式知識分子或亦新亦舊的知識分子。教會學堂和洋務學堂也培養了一批近代知識分子,但他們中的多數人的近代化取向還不突出。20世紀初年,西學、新學以更廣泛形式傳播,新式學校取代傳統的私塾、書院,留學外國也蔚然成風,於是一大批接受了新式教育和西方價值觀念影響的近代知識分子產生。他們主要來自城市,或是在新興的近代城市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近代知識分子作為群體來看不再是封建官吏的後備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完成學業後,都從事與近代化有關的文化教育、新聞出版、工業、商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等事業。近代知識分子成為辛亥革命時期重要的近代化變革力量,近代化領導集團的成員主要來自這個新社會群體。

由於晚清進行近代化的軍事改革,新式知識分子開始大量滲入新軍之中,從而形成若幹新的軍人集團。新軍的士兵和青年軍官不僅學會了西方的軍事技術、科學知識,也受到西方政治觀念的影響,故對現存的封建專製統治和舊秩序普遍不滿,思想多傾向激進,同情革命,因而成為革命黨人易於爭取的對象,許多地區的革命黨人以新軍為目標,展開革命活動,特別是許多留日士官生加入革命黨,歸國後在軍隊中宣傳革命,發展組織,推動了新軍的革命化,尤其是南方一些重要城市的新軍則成為革命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