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認知差距的本質(1 / 3)

而另外一方麵,我們的速度得快。比如,這兒有隻兔子你不抓,你就會餓死;這兒有條蛇你不躲,那麼你就死了。所有不符合這個原則的人,他們的基因都傳不下來。我們的基因之所以能傳下來,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反應更快。

那麼,什麼東西反應快?難道是理性邏輯這些東西嗎?如果我問你,73×78等於多少?你得想半天,恨不得再拿張紙出來算一算,所以理性邏輯是一個很慢的係統。對於人類的遠祖來說,優先打造的思維模式當然就是感性、具體、情緒,這些形象思維來幫助他們做出快速的反應。形象思維當然好了,我們看到一個人,跟自己腦子當中存儲的認知記憶一比對,馬上就知道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不是可以信任他,就能迅速做出判斷,不需要搞其他的調查研究。

情緒也是一樣。遇到一樣東西,我們是因恐懼而馬上選擇逃跑,還是因憤怒而馬上去攻擊、去獲得競爭的勝利?這都是我們調動自己的身體快速做出的反應。為什麼說文科生這種情緒化、具象化、形象化的思維方式是上天的恩賜呢?因為沒有這一招,人類根本就活不下來,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人類。所以說到底,文科生思維很偉大。

鄧巴數字——150人定律

但是,現代社會變化太快,我們這套東西還來不及轉過來,有些剛性約束就把我們限死在當地了。互聯網界有一個很著名的詞,叫“鄧巴數字”。這是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提出來的。他發現,甭管是遠古還是現代,甭管是那些太平洋的小島上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原始部落還是現代社會,人們都在受150這個數字的約束。也就是說,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一下,就是150人,很難突破這個上限。

比如,他研究發現,在電子郵件誕生之前,英國人喜歡在聖誕節前夕給親朋好友寄賀卡。即使再瘋狂地寄賀卡、收賀卡,跟他們打交道的也不會超過150人。再比如,西方軍隊最基礎的組織叫連,一個連大約就是150人;南太平洋小島上那些狩獵采集民族,發展到最大規模也就是150人。

其實,這個規律不僅體現在傳統社會中,在互聯網上也一樣。很多人說,互聯網就是擴大了連接數。沒錯,可是連接數擴大到150人以上,互動方式就不一樣了。比如說《羅輯思維》,可能有100萬人在看,但是我們沒法互動,真正能互動的人數仍然受製於鄧巴數字,不會超過150個人。

為什麼?因為在150人的關係中,我才能達成節能和高效這兩個生存任務,多一個人我就得多理解多少事啊:你長什麼樣,你生日是哪天,你老婆長什麼樣,你跟我認識的另外一個朋友有什麼瓜葛……多一個人,就會增加我們大腦帶寬的負擔,這個任務量我們承受不起。所以,它就變成了我們人類的一個剛性約束,跟我們不可能在兩秒之內跑完100米、不能在水下呼吸是一個道理。除非若幹年後,我們進化出別的能力,否則150人的鄧巴數字就會把我們死死地限製住。

而另外一方麵,我們的速度得快。比如,這兒有隻兔子你不抓,你就會餓死;這兒有條蛇你不躲,那麼你就死了。所有不符合這個原則的人,他們的基因都傳不下來。我們的基因之所以能傳下來,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反應更快。

那麼,什麼東西反應快?難道是理性邏輯這些東西嗎?如果我問你,73×78等於多少?你得想半天,恨不得再拿張紙出來算一算,所以理性邏輯是一個很慢的係統。對於人類的遠祖來說,優先打造的思維模式當然就是感性、具體、情緒,這些形象思維來幫助他們做出快速的反應。形象思維當然好了,我們看到一個人,跟自己腦子當中存儲的認知記憶一比對,馬上就知道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不是可以信任他,就能迅速做出判斷,不需要搞其他的調查研究。

情緒也是一樣。遇到一樣東西,我們是因恐懼而馬上選擇逃跑,還是因憤怒而馬上去攻擊、去獲得競爭的勝利?這都是我們調動自己的身體快速做出的反應。為什麼說文科生這種情緒化、具象化、形象化的思維方式是上天的恩賜呢?因為沒有這一招,人類根本就活不下來,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人類。所以說到底,文科生思維很偉大。

鄧巴數字——150人定律

但是,現代社會變化太快,我們這套東西還來不及轉過來,有些剛性約束就把我們限死在當地了。互聯網界有一個很著名的詞,叫“鄧巴數字”。這是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提出來的。他發現,甭管是遠古還是現代,甭管是那些太平洋的小島上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原始部落還是現代社會,人們都在受150這個數字的約束。也就是說,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一下,就是150人,很難突破這個上限。

比如,他研究發現,在電子郵件誕生之前,英國人喜歡在聖誕節前夕給親朋好友寄賀卡。即使再瘋狂地寄賀卡、收賀卡,跟他們打交道的也不會超過150人。再比如,西方軍隊最基礎的組織叫連,一個連大約就是150人;南太平洋小島上那些狩獵采集民族,發展到最大規模也就是150人。

其實,這個規律不僅體現在傳統社會中,在互聯網上也一樣。很多人說,互聯網就是擴大了連接數。沒錯,可是連接數擴大到150人以上,互動方式就不一樣了。比如說《羅輯思維》,可能有100萬人在看,但是我們沒法互動,真正能互動的人數仍然受製於鄧巴數字,不會超過150個人。

為什麼?因為在150人的關係中,我才能達成節能和高效這兩個生存任務,多一個人我就得多理解多少事啊:你長什麼樣,你生日是哪天,你老婆長什麼樣,你跟我認識的另外一個朋友有什麼瓜葛……多一個人,就會增加我們大腦帶寬的負擔,這個任務量我們承受不起。所以,它就變成了我們人類的一個剛性約束,跟我們不可能在兩秒之內跑完100米、不能在水下呼吸是一個道理。除非若幹年後,我們進化出別的能力,否則150人的鄧巴數字就會把我們死死地限製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