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我所在的出版社休克若幹年之後複蘇,我戶口回北京,又上班過寫稿看稿的生活,玄常兄摘了右派之冠,無冠一身輕,戶口錯過機會未能回京,以外地人的身分來出版社幫助編語文課本,我們就成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還有進一步的合,是單位有“老者安之”的美德,看我們兩個住在社外,來去擠車,既費時間又辛苦,就把工字樓大門右方一間麵南的房給我們住。我們是一九八一年五月遷入的,我曾謅詩一首記之,尾聯雲:“今來鬥室懸雙榻,對話開天兩白頭。”我在北京有家(西郊北京大學),他沒有,於是在這間屋,就成為他日日住,我多半住。對床夜話的時間不少。玄常兄所知多,又記性好,健談,我是聽的時候比說的時候多。所聽有不少是學或道,更多的是評論,包括治平之大和纖足之微。我是燈光之下,遠慕蘇東坡,更願意聽人說鬼狐。可惜玄常兄對這沒興趣,也就絕口不談。所以住到一九八三年春,玄常兄返晉南,我謅詩相送,尾聯就說:“追思一事留餘憾,未得寒宵聽鬼狐。”同室之誼兩年,值得記的事不少,隻得大題小作,說一點點更能顯示玄常兄之為人,至少我是難於望其項背的。一件可以稱為“小事胡塗”,北京俗話是丟三落(讀造伽)四,不是丟眼鏡,就是把鑰匙鎖在屋裏。失物要找,而目力不佳,所以我就常常看見他桌上桌下、床上床下到處摸。此亦人生之一景,可惜“自君之出矣”,就再也看不到了。另一件可以稱為“醉心詩境”,是有那麼一天傍晚,他到王府井買東西,帶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名魏亞田,讓我們呼她“露露”。玄常兄說是在工藝美術服務部認識的,想跟他學畫。後來了解認識的因緣,才知道是看見玄常兄買紙,雪白色的兩鬢下垂,很像文藝複興時代的大畫家,就走向前問:“您是畫家吧?”玄常兄唯唯,她說想學畫,就跟了來。其後她常來我們這間住屋,可是未見她學畫。她為人不壞,天真、熱情,隻是幻想太多,未上學,想上學,又想學這個、學那個,還想出國。直到玄常兄回晉南,她還是沒拿定主意。但戀舊之情不減,玄常兄走後還來看過我,並不隻一次來電話問候。“去者日以疏”,後來就斷了音問,謹祝她終於拿定了主意,學習學習再學習,某一種幻想早已成為現實。

玄常兄又不得不出國門,我們成為雖“共明月”而“隔千裏兮”,見麵的機會少了。間或見到,是他到北京來或由北京過。知道他還熱心名山之業,著文,也作畫。積存漸多,不甘於韞櫝兩藏。先說畫,曾運來北京,在美術館開一次畫展,很多熟人去看了。著作呢,已出版的有上麵提到的《薑白石詩集箋注》《馬氏文通劄記》以及兩三本有關語言的小本本,還有許多存稿未付梓。聽說有不少來於窮經,如有關《左傳》《爾雅》的就是。我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詩詞。他不隻富於詩情(我認識的一些人,包括一些前輩,也寫,卻缺少這個),還富於詩才,所以寫得快而好,如題畫的小詩,能夠娟秀空靈,情景交融,真可以說是不讓甌香館,可是舊體詩詞問世不易,隻是十幾年前,幾個同道合印一本《傾蓋集》,選入不足半百以外,一生寫了大量的,也許幾千首吧,都未能拿出來,供人欣賞。玄常兄也有鑒於此,並用新文學的所謂讓步政策,於幾年前編了一本選集,收了他認為重要的一些論文和詩詞。也許出版有望吧,來信讓我寫序。我說我不敢坐在前門檻上,還是寫跋吧,於是寫了跋。沒想到我這篇跋收入《說書集》,於一九九五年出版,玄常兄的選集還是沒有問世。我想原因很簡單,是陽春白雪,推想必曲高和寡,這時候,玄常兄的健康情況明顯在下降,當然希望手編的書稿能夠從速印成送到手裏。我理解這種心情,也想盡自己的一點縛雞之力,促成此事,可惜人微言輕,東家再拜,西家磕頭,而終於未能奏效。現在是玄常兄帶著他的“熱”走了,我願意我們的世界是《聊齋誌異》式的,人作古,地下仍然有知,那我就可以懷著我的“冷”勸他:浮名,老兄已經有不少,能不能再增加一些,關係不大,看開了也就罷了,還是安息吧。

七十年代末,我所在的出版社休克若幹年之後複蘇,我戶口回北京,又上班過寫稿看稿的生活,玄常兄摘了右派之冠,無冠一身輕,戶口錯過機會未能回京,以外地人的身分來出版社幫助編語文課本,我們就成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還有進一步的合,是單位有“老者安之”的美德,看我們兩個住在社外,來去擠車,既費時間又辛苦,就把工字樓大門右方一間麵南的房給我們住。我們是一九八一年五月遷入的,我曾謅詩一首記之,尾聯雲:“今來鬥室懸雙榻,對話開天兩白頭。”我在北京有家(西郊北京大學),他沒有,於是在這間屋,就成為他日日住,我多半住。對床夜話的時間不少。玄常兄所知多,又記性好,健談,我是聽的時候比說的時候多。所聽有不少是學或道,更多的是評論,包括治平之大和纖足之微。我是燈光之下,遠慕蘇東坡,更願意聽人說鬼狐。可惜玄常兄對這沒興趣,也就絕口不談。所以住到一九八三年春,玄常兄返晉南,我謅詩相送,尾聯就說:“追思一事留餘憾,未得寒宵聽鬼狐。”同室之誼兩年,值得記的事不少,隻得大題小作,說一點點更能顯示玄常兄之為人,至少我是難於望其項背的。一件可以稱為“小事胡塗”,北京俗話是丟三落(讀造伽)四,不是丟眼鏡,就是把鑰匙鎖在屋裏。失物要找,而目力不佳,所以我就常常看見他桌上桌下、床上床下到處摸。此亦人生之一景,可惜“自君之出矣”,就再也看不到了。另一件可以稱為“醉心詩境”,是有那麼一天傍晚,他到王府井買東西,帶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名魏亞田,讓我們呼她“露露”。玄常兄說是在工藝美術服務部認識的,想跟他學畫。後來了解認識的因緣,才知道是看見玄常兄買紙,雪白色的兩鬢下垂,很像文藝複興時代的大畫家,就走向前問:“您是畫家吧?”玄常兄唯唯,她說想學畫,就跟了來。其後她常來我們這間住屋,可是未見她學畫。她為人不壞,天真、熱情,隻是幻想太多,未上學,想上學,又想學這個、學那個,還想出國。直到玄常兄回晉南,她還是沒拿定主意。但戀舊之情不減,玄常兄走後還來看過我,並不隻一次來電話問候。“去者日以疏”,後來就斷了音問,謹祝她終於拿定了主意,學習學習再學習,某一種幻想早已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