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巴蜀情(2 / 2)

據此,應該說,我們的家鄉廣安,得名於宋,而該地居民則應為古梁州人和漢水巴人融合之後。有人說我們的祖先是湖北人,可能就是根據巴國是由漢水入川而言的吧!

四川今有人口一億之多,乃全國省級行政區劃之最。我們廣安縣,作為人口眾多的大省的一個分子,自然也不會落後。據記載,唐朝開元年間,當時的渠江縣就已有人口一萬八千餘人。清代以來,廣安人口陡增,到鹹豐年間已有十三萬一千餘人。而到今天,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廣安區區一個縣,人口竟已達一百多萬。

在外人看來,廣安不過如此,並無可以大大稱讚之處。可廣安人自己,則特以家鄉為自豪。

清末編寫的廣安縣誌就寫道:廣安厥土饒沃,無曠土,無閑田,無沃瘠之別,無水旱之憂。樹以桑麻榆棗,畜以牛馬雞豚(豬),植以蔥韭蔬果,延以瓜瓠薯葛。廣安物產特饒,凡山林竹柏之材,原野羽毛之族,陂池鱗介之蟲,水陸草木之實,岩洞藥石之寶,畜產皮角之富兼而有之。茲地所產之稻米包穀香尤滋潤,號稱金羹玉飯;所出之蠶絲品質特優,黃白瑩然;所織之斝布漢賦有載,謂為筒中黃潤,一端數金。

廣安除物產豐富以外,文化也不算十分落後。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漢景帝的時候,蜀郡郡守派司馬相如進京受業,並還教鄉裏,自此巴郡亦設立文學。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廣安就已設校學,置經師一人。此後曆經近兩千年的時間,廣安一直辦學。到民國初年,除原有小學外,還設立中學一所。這樣的教育水平,比起文化發達地區,自然落後。但在當時的中國,比之不如的地方實在也不算少。因此據我看,可以算個中等偏下的文化水平。

有這樣一個好的自然條件,按說廣安人完全可以耕作自得。但是,偏偏天不從人願,竟有許許多多的內憂外患困擾著廣安人的生活。

一患為兵。隋唐兵家征戰,宋末南北交兵,明末流寇侵襲,清朝滇人入擄……。戰亂頻仍,從古到今,廣安人幾乎沒得一點安寧。

二患為災。廣安地高河低,所以以旱災最為肆虐。據記載,大旱之年,赤地百裏,一望如焚。災民流竄,乞討之人沿路可見。

三患饑餓。災事頻繁便會穀價陡漲,穀貴而民慌。草根木皮掘取為食,鄉井寥落,人煙蕭索。廣安人生於富饒之地,卻淪為饑餓之民,實在可悲。

四患疫病。這裏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一人有病,一家相連;一村患疾,數鄉共染。清朝同治年間,區區一個痢疾,竟然死人五千!

廣安交通不便,閉塞了生存的環境。而這天上橫禍和人世劫難,卻更加阻撓著廣安的發展。

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在兩千多年的歲月裏,無論天地怎樣輪轉,無論朝代怎樣更替,勤勞樸實的廣安人,始終無法掙脫命運的枷鎖,始終處於貧窮落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