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心理學與命理學
心理學成為一門學問起源於公元前三世紀,是在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理論基礎上開源的一門學問,之後亞裏士多德作《論靈魂》開啟了心理學的篇章。
心理學經過一千多年的慢長歲月,真正發展成一門係統的學問,隻是很短的時間。十九世紀德國人完成了這門學問的整體建塑,並把心理學從西方哲學中完全剝離出來,形成一門多學科完整性極強的學問。從此心理學開始向整個世界進發,步入世界各大學府、醫院和課堂,成為一門供人係統學習和應用的學問,開啟了造福全人類的知識工程。
心理學的研究方向是以人為本原,從精神層麵,靈魂深處,心理活動開始探索,探索人性的心理趨向和精神感應所引發的人事行為反應的一門學問。心理學是絕對置精神、靈魂於物質之前,精神映射物質的唯心主義學問,是純粹唯心論的一門學問,以研究、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人的行為為目的學問。
反觀古代東方人的命理學,命理學形成理論概念是在漢代中晚期,衍生於《周易》的數術部分,主要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中規律性的學問。命理學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之中,是中醫師們創造出來的一種原本準備用來預測人體疾病的學問,後因過於抽象被中醫師們棄之不用了。
曆史發展到兩晉南北朝時期,被中醫師棄之不用的東西卻得到命理學者的注目,命理師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中醫師棄之不用的以年月日時幹支為依據預測人體健康的這種方法,並將這種方法引入人類命運預測的學問之中,在公元五世紀左右形成學術概念,發展到明清兩代基本形成以自然規律為基調的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人的心靈和行動為目的的一門學問。
命理學遵循自然規律,強調外感內應,而對心靈和精神的東西不重視,主觀強調命運注定,規律使然,人不與命抗爭,“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天壽之屬也”,強調“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因此,命理學是物質條件決定精神基礎的學問,含有唯物論的全部條件。
就心理學與命理學而言,心理學探索和研究的是“無+”的東西,應用的是西方哲學的邏輯思維方法,探索和研究“看似無實則是有”的東西。
我們知道科學探索和研究的是真實的東西,神學探索和研究的是虛無的東西,哲學探索和研究“看似無實則是有”的東西。人和動植物都有精神存在,而精神便是“看似無實則是有”的存在。
所以哲學與神學有共同點,都是在探索和研究虛無的東西,隻哲學探索和研究的事物中虛中有實。如人,人便是虛中有實的生物體,也可以說是實中有虛的生物體。人和動物不純粹是物質存在,人和動物都是在精神和靈魂支配下生存的生物體。無論是虛中有實還是實中有虛都是精神和肉體合一的存在。
命理學沒有當今哲學的概念,命理學從《易》學陰陽五行論發展而來,認為人是陰陽合體的產物,人體中有陰陽雙性支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互斥、互合。命理學來源於中醫學,中醫學認為人體是受“氣、形、神”支配的生物體,“氣”主內感運動,“形”主外感運動,“神”主內感和外感交流。中醫學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無氣便無形,無形便無神,氣、形、神三者統一構成生物體命的存在,這其實就是華夏文化之根。
要說到中醫學,其實中醫學才是哲學中的哲學,中醫學才是全麵探索和研究“看似無實則是有”的學問,正因為中醫學太過哲學而被當代世界詬病。因為中醫學的研究範圍內有太多“虛無”的成分,脫離了醫學原本是一門探索和研究真實的科學的學問,醫學是探索和研究實實在在的學問,是科學中一個分支,而中醫學探索和研究太多虛無的東西,脫離了科學是探索真實的世界,自然中醫學不被西方人認可了,不過,這也是中醫學的文化根基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