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權與法
權,神也。但權並非完全以“神”的形式、概念和範疇存在,而是以“無+”的形式、概念和範疇存在。“神”是完全虛無的形式、概念和範疇,而權不是,權是以“看似無實則是有”的形式、概念和範疇存在。
權雖以“看似無實則是有”的形式、概念和範疇存在,但是,權是實際可操控的力量,所以叫權力。但它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控製力或能力。所以權以“無+”(看似無實則是有)的形式、概念和範疇存在。權學與哲學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
權力又不是以完全實際的力量,權來自“那個具備孕育能力的女人”,有“神”的力量的形式、概念和範疇。但它又以實力控製力操控整個意識形態,是以實力控製力維護國家安全、消除社會隱患、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財富生產能力,保障民生和諧的特殊力量,是以創造財富,積累財富,分配財富為意圖,保障民生安全供給的特殊控製力或能力。
權力是“看似無實則是有”的形式、概念和範疇,看似無實則是非常非常強的“有”的存在。權力雖然有“神”、有虛無的概念,但權力實質的力量要遠遠大於虛無的概念。因此,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東方儒學都是在探索和研究“權”的價值意義,探索和研究權力手段和措施的施用方向。
哲學和儒學都對權力非常感興趣,雖然它們都產生於基層,產生於教師之口。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是生活在基層的窮教書匠,但他們各自創立的學派後來都成了上層意識形態的綱領性學問。他們都倡導智慧與愛心,隻是蘇格拉底倡導人與人之間平行相互的普惠的智慧與愛心,而孔子倡導人與人之間上下壓製的有階級的智慧與愛心。
孔子倡導仁政,蘇格拉底高喊民主,其實他們都是在倡導正確引導權力有手段、有意圖、有智慧、有愛心的踐行維護國家安全、消除社會隱患、促進科技進步、提高財富生產能力,保障民生和諧的政治意圖。
從這一點上看,孔子倡導的仁政更接近自然進程,事實上權力就是上下之間上下壓製的有階梯的關係,上層權力階層與下層普通民眾就是上下之間上下壓製的有階梯的關係,這裏存在的愛心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上下壓製的有階級的愛心。但是人類心中始終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平行相互的普惠的愛心和智慧,人類心中始終追求的是人人平等,人人互愛,而非上下壓迫,上下間愛。
因此,權力不是上下間愛,不是“仁”,而是平行的普遍的相互之“愛”。從這一點看哲學又更是適應人類曆史發展進程的學問,所以哲學最終占領了當今世界的東西方政治意識形態,成為權力必須應用的手段和措施,而儒學被拋進曆史進程的垃圾堆中,如今即便是有人想啟用儒學,但終因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儒學違逆曆史進程,想用也得打著哲學的旗號偷梁換柱的應用儒學中部分理論,而不敢完全將儒學拾回。因為違逆曆史進程隻能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