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易》學(1)
要說《易》學必須首先了解《周易》,《周易》原本來自《易經》。《易經》是沿黃河流域古代中國人夜觀天象,日觀風雨得出的自然結論,可以追溯到上古,是古代女巫和占卜師們一代一代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是中國人最原始的自然百科全書,也是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
《易經》成文之後多次被編纂,最後確定在孫子之手,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就是經過孔二夫子“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後的易經。
《周易》由《經》和《傳》兩個部分組成,有四個方麵的基本內容,即象、數、理、占。其原理來源於天象與地宜。
一、象。來源於古人對天體運行與地球表象的總結。古人從北緯36度這條線附近觀察北極星,觀測到周天的恒星圈。這個恒星圈被古人總結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繞北極回環不停地轉動,形成天體的一個座標。
以北極星為中心,北極星就是北辰。人們認為它在天象中央不動,是天帝。
北極星有時又稱太乙、太一等,北鬥七星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組成。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稱作鬥柄,古曰杓。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鬥魁的前二星與北極在一條直線上不變,整個北鬥星則是圍著北極旋轉。
二十八宿猶如鍾盤上的刻度,在天體這個大圓周上排開,東方七宿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象蒼龍。北方七宿是鬥、牛、女、虛、危、室、壁,象龜蛇。西方七宿是奎、婁、胃、昂、畢、微、參,象白虎。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象朱雀。鬥柄是順時針方向轉,而按座標觀察到的太陽月亮則是逆時針方向轉。
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這就是天體運行的一個大致輪廓。我們習慣於一個圓周為360度。而《周易》的圓周取象於天盤的運轉,按天地日月的運動。精確地說,一個圓周是365V4度,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情況製定出曆法。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朔冬至而名節令,察寒暑,製定出有名的太初曆。這就是易象。
二、數。周易的數,“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為變化,代表宇宙,宇宙爆炸分天地,天地有陰陽,陰陽分兩儀,兩儀生天地、星辰、奇偶、剛柔等等之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八方,分別由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代表。八卦含陰陽分居八方,八方有山水蘊藏著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生克,地理變化規律蘊含其中。
周易的數學原理為二進製數倍增原理,就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四四得八,八八六十四,六十四乘六十四……,無限倍增。這個數學原理今天已經被廣泛應用到計算機係統之中,同時有可能這個數學原理還是宇宙起源的原理。
周易用數術計算出宇宙空間每六十四個循環往複會出現的概率相同的數字。並用推算出的數據來預測未來事物發展的方向。用六十四個概率複製宇宙空間整個係統的變化規律,並把同位變化規律壓縮性應用到天體無限擴張這一數學概念之中,用六十四個象數概念來詮釋事物和思維發展規律。
把事物發展和思維進步的易數變化規律象征性的概括在六十四個小宇宙之中,六十四個小宇宙形成一個大圓,周而複始的循環在無限的大空間裏。
簡單的說就是,二進製數可以無限製的計算天體擴張的數,而周易用二進製數計算時,隻計算到六十四位數,往後不在計算了,就用六十四位數來定義宇宙空間事物發展和思維進步必然出現的概率數。而六十四個小宇宙又由六個陰陽疊合組成,形成三百八十四個單象,並以這三百八十四個單象來預測過去和未來。
而六十四位數的循環往複必然會出現周期性的波動理論,用以概述事物發展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定義出預測用的預言,用卜辭概率性的鎖定在六十四個卦象之中,用以推演事物發展在某一時間周期內可能會出現的某種事件。
周易的預測方法就是把宇宙無限擴張的原理鎖定在六十四個卦象之中,人為的鎖定六十四卦即是一個四維空間。在這個四維空間中,所有的事物發展總是有周期性規律,於是先賢記錄下這些信息,定義六十四個範圍,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概述出事物發展周期性的變化規律,既而概念性的編輯出六十四卦卜辭,然後用烏龜做卜,用蓍草做筮,來選擇卦爻,再根據卦爻的範圍來定義卜辭,然後根據卜辭來預測在某個時間,某個瞬間,某個地點,某個方位會出現某一方麵概率性較大的事件,行為,現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