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周易要用六十四卦來預測萬象的由來,也是中國人思維進步的源泉,中國人講究既定方針與追求既定目標的心理就來自這裏,中國人凡事講規矩,講方圓,講循環,講因果,講報應,講仁義道德等等都來自這裏。
三、理。《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來源於《易》的卦爻辭和相傳為孔子所撰的《十翼》。《易》學認為天地分陰陽,天為陽,地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十翼》認為世界由乾坤構成,乾剛,坤柔,剛柔相濟構成世界萬物。
由是《易》學依據天數得出以下結論,即天幹甲丙庚戊壬為陽,天幹乙丁辛己癸為陰。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為陽,醜卯巳未酉癸為陰。孤陰不生,純陽不長。陽多則短,陰多則絕。陰極則反陽,陽極則轉陰。
幹陽性反應最強的是壬、甲。陰幹陰性反應最強的是丁、辛。陽幹克陰幹最強悍的是丙、庚,陰幹克製天陽幹最強悍的也是丁、辛。是故壬見甲可化陰,丁見辛可轉化為陽,此謂極陽化陰,極陰轉陽(剛極化柔,柔極轉剛)。
地支陰極在子,陽極在午,故子子相見必化陽,午午相遇則轉陰。
陰生陽,陽生陰,老陰為少陽,老陽為少陰,孤陽不長,獨陰不生。陰陽轉換,奇偶兩象,互補則生,互斥則止,合同則天理自成。
這便中國人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道學、儒學、法學、墨學、理學等等學術理念全部來自這個理論體係,可以說這是華夏民族的思想觀念、道德規範和政治法律的出處。
《易》學的理來源於陰陽、天地、剛柔論。陰陽論認為天地分兩儀,兩儀存陰陽,陰陽互生互補,互斥互動,天地所有的理數基礎皆生自兩儀陰陽論。
兩儀存陰陽,陰陽存四季,四季存八方,八方有八卦,八卦有九數,五行蘊藏其中。《易》學成文先取象,再算數,又定理,而後占。科學而係統,集天地之大成。是故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學的理之後形成諸子百家思想,這其中最居代表性的是儒、道、法、墨四大家。
《易》學經成文之後多次被刪減,最後確定在孫老二之手,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就是經過孔二夫子“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後的易經。自然《易》學的理也要先從孔老夫子的“理”說起。
《周易》認為天地分兩儀,兩儀分陰陽,陰陽分四季,四季生八卦,五行蘊藏其中。於是儒家認為陰陽分天地,天地分君臣,君臣分上下,仁字坐中間。
仁者二人也,上下間愛是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上下間愛、陰陽合同的結果。仁居首,平衡擺正上下兩儀關係,可以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儒家思想一切從仁開始。仁,陰陽二人也。二人君臣、父子、夫妻上下間愛、陰陽合同也。
儒家的觀點,天地有陰陽,陰陽有動靜,動靜生物種,物種有格物,格物有分類,分類有人類,人類聚群體,群體生國家。國家之中有君臣,君臣有上下,上下有間愛,上下間愛、陰陽合同即為仁。
國中有君,家中有夫。君當國權,夫掌家權。國有君臣,家有夫妻,夫妻有子女,一生二、二生三成社會,社會分八方,八方有山水,山水為物資,質量蘊藏其中,其中有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歸納到人事就是“仁義禮智信”。五行有生克,生克有規製,規製循環其中。五理有長短,統治分布其中。
天地有陰陽,陰陽分男女,男女有社會,統治循環其中。統治有階層,上下分兩班。在天為玉皇,在地為帝君。帝君當行仁政,上下間愛、陰陽合同教化下民。這也是我們所說的“理製人為”思想的起源所在。
天地有陰陽,陰陽生四季,四季有八方,八方有五行,五行蘊藏其中。陰陽有男女,男女有剛柔,剛柔有動靜,“陰承陽動”生人類,人類有社會,社會有君臣,君臣當製理,製理有法度,法度歸納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歸納到人事就是“仁義禮智信”。
於是:
仁字當頭占,義忠隨後行。
禮儀站中間,恭身曲腰敬。
董子充五常,五常不容混。
智者遁規律,信者言必行。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5460072.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