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理事圓的(1)
朱熹理學最大的惡還有他提出的“格物致知”,這個看似合理的概念恰恰違背人人生而平等原則。格物致知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惡之說,格物致知本身來自於《禮記·大學》篇,原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是很好的一段話,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宋代以前是具備全部哲學概念的學問,具有文化起於“三”的全部精神。因為《大學》的宗旨是:一、弘揚明確的規矩和秩序。二、上下間愛,關愛人民。三、動靜在止,盡美為善。凡是事物必有動有靜,動和靜是萬物化生的規矩和秩序。了解事物運動和休止的規矩和秩序,方能達成行動的目標。完成行動目標之後是安寧穩定的境界,安寧穩定之後是能量變靜的形式,能量變靜之後是能量靜止舒暢的形式。能量靜止舒暢之後是能量思考和擔憂的形式。思考和擔憂之後是事物能量守恒的最終結果。由是能量是動生止,止生定,定生一;定生靜,靜生寧,寧生二;寧生安,安生慮,慮生三的事物發展、變化、延續的過程。而思考和擔憂在安之後,安而生慮是哲學“三”的境界,無三不慮。一知心動,二知心寧,三知心慮,慮生萬千,隻有“吾日三省吾身”,才達到凡事盡善盡美。這句話富含馬克思主義的否定之否定精神,也是《易》學至三而“懼”的概念。
因此,萬物皆有動與靜,是事物或思維發展由本至末的順序能量守恒規律。萬事皆有安與慮,是事物或思維發展、變化、延續由終到始的倒序能量守恒規律。知道了解萬事順序規律,知道有先有後,通行才能順暢,萬事萬物方能達成至善至美之目的。
萬事萬物有動有靜必有慮,其實這就是哲學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三大規律。但是到朱熹理學隻剩下動和靜了,也就是說隻剩下他說的“天地之間有理有氣”了。
在朱熹理學這裏沒有了《易》學至三而“懼”的規律,也沒有了儒學的動靜之後的“慮”的規律,也就沒有了哲學的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了,沒有了“懼”、“慮”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也就不用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了,就隻剩下如太極狀態下的,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一半是虛,一半是實的這個虛實各半的圓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