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太極隻是一個理字?(1 / 2)

第五十四章、太極隻是一個理字?

本質上說,權力來源於自我和自私,是“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本質上說,權力來源於自然天性,權力來源於生物之本性,是人之私田,是人之自我自私之根。這句話從本質上講是政治正確的。

如果人無私田,人無自我自私之根,那麼一個族群、一個社會、一個邦國便無“性成熟並具備生育能力的女人”主導下的“首領和領導班子”。那麼一個族群、一個社會、一個邦國的文明又從何而起呢?

朱熹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熹又說:“‘本’隻是一個太極……如月在天,隻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也就是說世界上有一個“理”,它以形式、形態之上的概念存在,它類似理念或精神存在於生物體的意識形態之中,這是生物體的“本”質。“本”隻是一個太極,如月在天,隻是一個發光月亮而已,當月光照射及大地,則月光隨處可見,不能說月亮是分開的。

因此朱熹說:“太極隻是一個理字”。他又在《西銘解義》裏又說:“天地之間,理一而已。既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則其大小之分,親疏之等,至於十百千萬而不能齊也。”也就是說世界形成世界的本源就是一個“理”字,它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的根本。世界萬物皆由“理”出,這就把“理”等同於“道”了。

認為“理一”而太極,太極是萬物之理,萬物又各自體現各自的太極,即宇宙是一個太極,而人人各自有各自的小太極。因此萬即一,一即萬也。這就形成了朱熹的一套“道理論”,但他追隨程顥、程頤兄弟的“理無形也”以如“無形為道”之說,認為理道同本,而他這個“道理論”又有別於邵雍的“太極一也,不坳。生二,二則神也”,“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複歸於神。”雖然他們的理都是“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之本,但是朱熹的太極又下沉了。

朱熹在“太極隻是一個理字”之說後,又延續周敦頤之說。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周敦頤這段話文字不多卻概述了世界生成之理,也概述了物種起源的問題,可以說這段話文字左右了中國人近一千年的社會文明。那麼這段文字到底正確不正確呢?

我們必須辯證這段文字在形式、概念、範疇上的政治正確性。馬克思揭示世界存在運動、變化和發展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我們拋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量變質變規律,單說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應該對中國古典文化做出新的辯證和認識。

在自然界,在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等領域,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內在的矛盾性,並因事物內部矛盾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而周敦頤在《太極圖說》的說法正是古代中國人認識事物內在矛盾性的思想認識。

周敦頤說:“無極而太極。”那麼太極是什麼?前麵已經說了,太極是產生宇宙萬物的孕體、本體,也是世界的本源。它內涵陰陽兩性,而陰陽兩性來源於“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也就是說在自然界,在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等領域內涵陰陽兩種控製力或動力,首先發起動力運動的是太極,於是“太極動而生陽”。那麼又是什麼引動了“太極動”了呢?也就是說又是什麼控製力或動力引發了“太極動而生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