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易經》沒有邏輯思維方法(1 / 2)

第十八章、《易經》沒有邏輯思維方法

黑格爾對古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思維方法基本上不予認可。他在《哲學演講錄》第一卷中說:古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思維方法“本不屬於我們現在所講的題材和範圍之內……我們所以要提它,隻是為了表明何以我們不多講它”。他認為古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思維方法,有的隻是一些常識性的道德教訓,“我們在這裏尚找不到哲學知識”,“真正的哲學是自西方開始”。

黑格爾看了《道德經》後認為,古代中國文化隻能叫思想,希臘人的文化才叫哲學,並得出結論認為:“道”就是“原始的理性,產生宇宙,主宰宇宙,就象精神支配身體那樣。”對於孔子及其學說,黑格爾投以鄙薄的態度。他看了儒家經典《論語》的內容之後認為,孔子要求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以及兄弟之間的關係,隻是義務關係。“這種義務實際隻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內心的情感,不是主觀的自由”。從表達形式上看,《論語》充滿警句箴言,“毫無出色之點”。黑格爾甚至說:“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實際上,在孔子那裏隻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裏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裏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隻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隻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裏麵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都豐富,而且更好。”(來自《儒家思想不足以承載中國文化複興之重任》一文)

黑格爾簡單的幾句話說明了什麼,說明中國傳統理學發展到清末結束其曆史進程是合理的,不能形成完整的哲學的根本性在於,中國傳統儒、理學隻是“原始的理性”,並沒有脫離自然觀對古代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思想在無法擺脫自然科學影響的情況下產生的所有理論都是非客觀的道德標準,是脫離民眾的形而上的形式反映。

這句話不好理解,通俗地說,當你用兩眼看世界時,你看到了什麼?你看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條件,你的大腦就必然呈現實實在在的現實反映,你就會從你看到的事物出發,來證偽你看到的事實,並踐行你的行動。這是主觀意識占據意識形態的具體體現,並將居於聯想意識的第二性思維擱置在一邊。這時你的認知觀就必然是原始的直觀認識,這種思維方法當然就被黑格爾說成是“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隻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這樣的“原始的理性”必然產生“以理服人”“向理不向人”的思想,隻能歸思想與道德的範疇。

事實上人類的思維分三個階段,即直觀思維,感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直觀思維最簡單,看到什麼事物就思想什麼事物,沒有過多的關切和聯想。比如君臣、父子、夫妻關係。當臣看到君,子看到父,妻看到夫之後,直接認定臣就應該孝忠君,子就應該孝順父,妻就應該敬愛夫就是直觀思維,是直觀的理性,歸於主觀思維的範疇。

感性思維,感性思維來源於感受,來自直觀思維而高於直觀思維。感性思維是你看到事物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並產生關切和聯想後而產生的思維。又比如君臣、父子、夫妻關係。當臣看到君,子看到父,妻看到夫之後產生了關切和聯想,通過關切和聯想之後產生的忠、孝、敬就是感性思維。感性思維高於直觀的理性,是兩眼看到的事物存在,傳達到大腦產生關切和聯想後產生的思維,與直觀思維一樣仍歸於主觀思維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