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兩個半人的文化領路人(3 / 3)

孔子的“天下歸仁”,仁者二人,上下為仁思想奠定了君臣,夫妻,父子基礎,為封建禮教奠定了基礎。而以“順”為“義”來維護天理,以天為上,以人為下,順其自然。一切都是天意,人隻是順應而為而已。天定義順,“禮”在人為。所以儒家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製定統一的禮儀標準,上至皇權,下至民眾都對應設立了統一的禮儀。

孔子的理學觀點來源於《易經》,《易經》是通過二進製數原理換算事物發展進程中的規律性,通過規律性來找到事物進程中的峰值點與扭曲點,繼而推論出最好與最壞的結果。《易經》是通過直觀的物質存在來推測主觀的心理預期的學問。這就是易經的根源性所在。

所以孔子的思想根源在於把直觀存在放在主觀意識之上,把天命論放在第一性,認為人隻有順應天理,才能達到“仁義禮”的境界,人隻是順從的第二性。

而孟子與柏拉圖一樣認為人應該受到教育,“有教無類”,在男女愛情上主張“食色性也。”他為中國古代的教育奠定了“學而優則仕”的基調,也為古代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奠定了基調,所以是半個聖人。

朱熹的思想是近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基礎,這個人把中國古代理學給拍死在清末的沙灘上了。

朱熹的“理氣論”更是近代唯物論的雛形,與近代唯物論一脈相承。“理氣論”的核心內容就是理在先,事物發展的“理”是事先存在規律性的,理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氣在後,氣是事物進展變化的動力;有氣,理才會變;理在先,氣在後,又互斥互生,互為作用著滾動發展,萬物之理歸於氣一。以如“太極”,陰陽合同,轉動發展。

朱熹的理學觀有些既不完全是西方唯物論的觀點,有些也不完全是西方唯心論的思想,而介於兩者其間,他的思想形成後成為宋明清三朝的官方思想,是上層建築的政治綱領。引導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路線近七百年,最終把封建王朝推上斷頭台。

朱熹的理學思想到底問題出在哪裏?

朱熹的理學病根出在“格物致知”上。“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這個道理一看就知道是二元論的理論框架,與康德哲學自成一脈,具有高度的康德哲學思想。

那麼為什麼他卻把中國封建理學推上了斷頭台呢?

道理非常簡單,缺乏人性思維,專注理性思辨,窮了天理,滅了人倫,隻講高尚的道德,卻忽略了下層的民眾的非完美,忽略凡人凡事皆有缺陷性,這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物,過分強調高尚的道德,隻能讓當權者更加強權,讓弱勢者更加艱難。

因為當你完全接受這種思維之後,你會把直觀理性思維放在第一位,把客觀唯心思維放在第二位,對任何人或事都貫徹高尚道德的要求,事實他這種“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的思想根本不切實際,完全把人人做聖人的要求貫徹到普通民眾之中,讓人人都去做聖人,忽略凡人凡事皆有缺陷性,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物這一根本事實,這樣的道德法理怎能不引導社會和國家走入極端呢?又怎能不把儒家文化引領到死亡的沙灘上,自我作死呢?

事實是這世界沒有聖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物,任何事物皆有缺陷和不完美,隻有通過主觀意圖來改變客觀現實,才能達到完美、完善,盡可能成為一個高尚道德的人,盡其所能完善每一件事物,做到盡善盡美。比如德國和日本的工業化就超前於世界,他們就是本著黑格爾精神來做事的。

其實文化很簡單,但又非常重要;簡單在簡單的道理之中,重要就重要在引航人思想是否正確之上。可見文化思想的引路人是多麼重要,他們的文化思想可以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死。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7609662.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