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兩個半人的文化領路人(2 / 3)

其實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是用人類的愛心和智慧,來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矛盾與衝突的學問。隻是西方哲學認為人要把精神境界置於物質條件的前端,用人類靈魂去觸及現實存在,置精神於物質之上,唯心的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黑格爾認為: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正當的,合理的。這句話哲理性很強,這反駁了逆來順受的思想。逆來順受是對壓迫環境,及惡劣環境下無奈的自我嘲諷,這種心理是對儒家強權政治思想的無奈反應。

儒教的創始人孔子生活的年代正處在春秋戰國的動蕩時期,這時正是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的時期;正是戰爭連綿,社會長期分裂的時期,分久思合,人們急需要一種集權思想體係的產生,孔子的思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所以儒家的中心思想集中在維係政治的集權壓製,維持政治的絕對統治之上。

孔子改良了《易經》中的陰陽論,將《易經》中母係、母權、陰性文化改良為陽陰文化,加入君臣、父子、夫妻等等陽性和父權文化思想。完善了中庸論,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奠定了萬世師表儒教至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認為世界起始於一,分裂於二,合同產生三,一切事物遵循天地規則,下必須遵從於上,臣必須遵命於君,子必須從命於父,妻必須聽命於夫的陽性父權精神。儒家認為君臣、父子、夫妻等等陽性和父權精神是恒古不變的道理,人人必須遵從,遵照而行。

儒家思想以專製的“對立而統一”思想割裂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人生與天理的辨證與統一的哲學概念,給政治套上緊箍咒,以至於漢代後期的封建王朝被這個緊箍圈箍得死去活來,更迭不斷。

所以儒家思想自漢代登上政治舞台之後,形勢上越來越固定化,思想上越來越固步自封,發展到宋代,經過朱熹的改良就更加僵化了,到朱元璋之後就完全是以反動的形式,強製加入強權政治,加入完全的封建禮教思想,致使明朝政治體係倒退到商周之前的水平。

其實這一切發生的根源還在於中國有一部《易經》。

明朝產生在漢民族反擊外族統治和民族內部鬥爭之中,同時元朝的失敗又在於元朝後期盲目引入儒家思想,並上位於皇權,成為元朝的政治綱領,導致元朝上層建築思想出現嚴重的思想混亂所致。本身元朝政府是侵略政府,政治建立在外緣分權政治體係之上,由於權利分散導致政治不穩,於是一些元朝新生貴族便寄希望上位儒家思想來集中權利。可就是這一舉動加速了元朝的滅亡。因為當皇帝都不知道怎樣用意識形態統治國家時,人民內部矛盾加劇就在所難免了。

於是明朝產生了,對於異族統治以及民族內部鬥爭造成的後果,漢族人很自醒,很明白,明白到必須找到一套完整的統治手段,把政治設置在一個直線前行的軌道上,不受任何力量的左右,以期外部永遠不再受外族侵奪,內部永遠不受本民族政治爭鬥的傷害。

這種思想促使朱家皇帝們不斷完善政治上的一種定製形式,把政治製度固態化的設置在一個軌道上,一切都有既定的定製,有固定的禮儀,固定的法度,以直觀現實來駕馭人性的主觀意識,以期達到預定的目標。以至於明中後期內宮與大臣矛盾越來越激化,導致皇帝年齡越來越小,越來越脫離皇帝職責,甚至出現木匠皇帝,做著木匠活照樣不誤當皇帝。可見封建王朝強權政治權利形式到什麼地步,封建王族與仕紳們頑固的固守八股教義,把中國封建王朝推上了極端,高懸於懸崖絕壁,絕壁築樓,嚴重脫離下層民眾,最終導致滅亡。

時至今日,中國高等學府的一些學者仍在為儒家學說唱讚歌,唱挽歌,試圖複辟儒家思想,諸不知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普遍在提高,人人都能看清什麼是民主,什麼強權。

孔子是中國傳統理學的奠基人,孔子定義了“仁、義、禮”的定義範圍,把中國理學定義在“天定人為”上,這合乎天人合一的思想。當然“仁、義、禮”的定義無可厚非,關鍵是孔子定義的“仁、義、禮”含有階級等級,存在上下差異,之後孟子補充的“智”和“信”漢代董仲舒添加的“信”同樣富含階級等級,上下差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