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存在的合理性
恩格斯揭示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並以“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為命題闡述了“合理內核”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合理內核”是黑格爾思想的核心,有別於儒家的“天理論”“理氣論”思想。“天理論”“理氣論”是逆來順受的思想,有消極處理問題的心態,容易造成積怨,導致衝突暴發。
而黑格爾的“合理內核”思想正好相反,黑格爾認為存在是合理的,合理是現實的。這是從實際出發,用積極的態度去尋找最佳方案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並消除矛盾衝突的思想。
並且黑格爾這種思想是對現實政治的深刻理解,從思想深處認識政治可以給眾人帶來惠及。人們要注重實現,不要無端抱怨現實,現實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存在就是正當合理的。這是對現實政治合乎理性的理解,但是朱熹的“理氣論”就有超出政治實際的思想。
黑格爾認為凡是事物就有缺陷性,有缺陷就需要逐步改善,隻有已經整體存在的,其餘任何東西都是不完全的。不完整可以改變,用開放的心態改良它,使其合乎理性存在,最終造福眾人。而不是指責,反對,打擊,甚至衝擊已經存在的事物。也不是忍氣吞氣,委曲求全的順從。而是以求正的心態積極改造它,使其符合人的意願,最終為人謀福祉。
黑格爾思想對現代西方人的影響深遠,對西方政治體製影響深遠。
而朱熹的“究天理,明人倫”思想促使古代中國王朝不理性的追求完美,並受順應天理思想的影響,不是理性的解決矛盾,化解衝突,而是增加矛盾,激化問題,積累怨氣,最終當怨氣積壓到一定的高點時,迎來的隻會是激烈的衝突。
這就是古代中國王朝內部矛盾無法擺脫,不能消除,最終導致朝代更迭過快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理學無法滿足上層建築的要求,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的根本原因。
黑格爾認為,當存在被強化到純粹“存在”時,存在的概念就抽象化了。這是物極必反的道理,當“存在”過了頭之後,反過來就形成“虛無”的概念。他的這種思想非常接近《易經》文化的“陽還終陰,陰極反陽”理論。
朱熹的“究天理,明人倫”是窮盡一切可能去發現與尋找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得到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以便更好地順從天地規律,把一切“存在”都擱置在一個既定軌道上,當物體運動時必然沿著一條軌道前進,或後退,這就造成不進就退,不左就右的後果。而那麼當事物的存在發展到極致時,隻能是物極必反的後果,當存在發展到純粹時,隻能是“存在”被顛覆,或慣性衝出跑道,最終是一種消失的結局,更不用說“明人倫”了,人倫是人類理性的自然道德標準。
窮盡天理,何來人倫呢?你窮盡所能找到事物運動的峰值點,在峰值點上布置人倫道德標準,這是高位置聖明的標準。這也是物質條件主導精神世界的道理,這符合西方唯物主義標準,並且高於西方唯物主義標準。因為西方唯物主義標準是普遍性的,而朱熹的“究天理,明人倫”標準是設置高層之上在高峰設置人倫的標準。可是現實中又有幾個人能夠實現他的標準呢?就連他本人都扒灰,養尼姑呢?他自己都無法踐行他的道德標準,又怎能指望別人履行他的道德標準呢?這種不切實際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成為“聖人”的道德標準,又怎能生存而不死呢?
當全體民眾都在過度的追求某一完美結果時,就必然失掉其他方麵的對應存在。有得必有失。一樣道理,當哲學過度的追求規則標準時,必然會出現人倫的缺失。
這就是朱熹理學最終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當理學思想把道德標準強製放在第一位時,人倫必然是第二性的,並且是高位置道德,高位置人倫時,普通人又怎麼履行得了你的道德標準呢?。
同樣道理,當西方哲學把精神放在第一位,把物質條件放在第二位,並高位設置精神燈塔,讓全民仰望高聳的光芒,而光芒卻無限耀眼時,那麼這耀眼的燈塔是不是很刺眼?是不是無法讓人看清“精神”的本來麵目?是不是無法起到導航的作用?